幼幼集成

清代陳復正創作的書籍

《幼幼集成》是200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一本兒科著作,作者為清朝陳復正,2006年由楊金萍整理出版發行。書中整理輯錄了古代兒科學的一些主要內容。總結了前人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論述,對兒科常見病的證治進行了系統的歸納。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中醫兒科專著。由清·陳復正編撰。刊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
全書共6卷。卷一論述兒科中關於指紋、脈法及保產、調護、變蒸等內容。卷二~四為兒科主要疾病及雜證、瘡瘍的辨證施治。卷五~六介紹經陳氏增刪的《萬氏痘麻》歌賦170餘首,附方130餘首。
卷一論小兒賦稟、診法、初生兒疾病的防治等;卷二-四分述兒科多種病症(包括內科雜症及外科瘡瘍),每病除辨證立法外,並附有正方、驗方及外治法等;卷五-六為作者刪訂《萬氏痘麻》的各種歌賦170餘首,附方130餘則。作者還對指紋的臨床意義,驚風和傷寒痙病,雜病諸搐等證治的鑒別,兒科用藥特別是寒冷葯的應用等理論問題,闡述了人見解。現存7種乾隆年間刻本,40種清刻本中多種為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書醫論簡明,方治詳備。除收集了前代兒科文獻、民間醫療經驗外,並結合陳氏多年臨證實踐,“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而成,故日“集成”。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五年(1750)登雲閣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撰有導讀,書後附方劑索引,便於讀者查閱。本書廣泛適用於中醫兒科臨床醫生及基層醫生參考使用。
《幼幼集成》為中醫兒科專著,是彙集兒科諸家之說,並參以己見編撰而成。其無論是在兒科理論,還是在診斷治療方面,都有獨到發揮。特別是在驚風辟妄,以及痙病的治療方面,獨具卓見,既有補偏救弊之功,又有臨床實用參考價值。其對萬氏麻痘、及小兒脈診、指紋辨證等,都有重要的發揮。收方即有正方,又附有簡便經驗之方,頗為實用。故該書為兒科重要的臨床參考書,頗值一讀。

作品目錄


卷之一淡滯定虛實歌
賦稟紋形主病歌
護胎小兒脈法
指紋晰義內經》脈要
指紋切要附指紋三關圖四脈主病
三關部位歌主證
浮沉分表裡歌總括脈要歌
紅紫辨寒熱歌

摘要


凡例

一幼科之書幾於汗牛,其驚風之傳,誠多謬誤。喻嘉言、陳遠公、程鳳雛業已辟之,指出病痙,惜未申明病痙之由與治痙之法,仍無著落,不足服人,予茲徹底揭破,以傷寒病痙,雜病致搐,並竭絕脫證分為三則,以搐字概之∶曰誤搐,曰類搐,曰非搐。條分縷晰,證治判然,名目既正,庶治療不惑。周虛中曰∶開此三大法門,可濟無窮夭扎。一幼科論證,悉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說,乖誤相承,流禍千古。後人誤以嬰兒為一團陽火,肆用寒涼,傷脾敗胃。古初稟受敦龐,貽害猶淺。今非昔比,怯弱者眾,古方今病,每多齟齬,是故聊為刪訂,非敢輕前人而執己見,蓋亦因時制宜之用也。一胎嬰芽嫩之姿,乍離母腹,如水上漚、風前燭,防護稍疏,立見殤夭。而幼科所用毒劣之方,令其暗損真元,陰陽榮衛,即僥倖得生,而精神已耗,一生虛怯,莫可補救,況復不生者多。茲於劫奪之方,毒劣之味,概行刪去,而易以反正逆從之治,無辜赤子,或可免銜冤於九地。一《顱囟》肇於東漢衛沈,而成於宋人錢仲陽,其能用仲景地黃湯治賦稟不足,以七味白朮散治瀉利作渴,豈不卓然有見。
迨門人某隱其名,存濃也,假託其名,輒用霸方劫奪,致人夭枉,遂致貽譏後世。茲為用其所長,去其所短,非敢好為節略,實所以成仲陽之初志。一幼科惟從驚風摹擬,而傷寒門類全然遺棄。故學人但知有驚風,不知有傷寒,毫芒千里,害豈勝言!獨程鳳雛能見及此。茲並纂入,以備酌用。痘疹為幼科切要,諸家多不經意,或另立一門。學人以為源流各別,不復留心討論,今並纂入,使知痘實幼科本有,不敢不經心體察。一痘科之書,如馮氏、陳氏、聶氏、翟氏、萬氏,雖皆不為無見,而實繁簡不侔。又惟萬氏明顯,可以濟急,惜原板毀於明末,康熙二年復梓者,則亥豕盈篇,魯魚過半,詩歌葉韻全亡,證論先後重複,識者鄙之,予甚惜焉。因為詳悉刪潤,纂入以成全璧。一火功為幼科第一要務,濟急無捷於此。奈從前所傳,悉犯關門逐盜之戒,不惟無濟,而反有害。今以異授神火,繪圖作歌,公諸同志,急迫之間,可以回春頃刻。一治療自有正方,其未盡者,復以經驗簡方並外治之法,附於方后,內有起死回生之訣,若能留心記覽,隨宜酌用,其利無窮。一是書不但為知醫者設,即不知醫者,亦能用之,蓋理路通暢,用方簡切,並無幽渺難明之說。家置一冊,可以對證調治,自利利人,不無小補。一是書雖雲編輯,而幼科家言,又未敢盡信以為確。其理明義暢,有裨實用者取之,浮泛不切者去之,間有未妥之處,即參以鄙見,並素所經驗者成全之。故難分某段為何人之言,非敢掩人之功為己有也。
蓋幼科非方脈之比,以其病因疾苦,莫能告人,一匕下咽,死生立判,故不敢不為詳慎。是書斟酌去取,頗為得宜。一是書文義荒疏,由予幼時未嘗學問,只以無辜夭扎,不忍坐視,所以忘其固陋,不禁率意言之。語雖不倫,理虛非誣,明者幸毋以是見薄,第原其忠愛之心而賜之規正,是亦蕘之幸也。

賦稟

:夫人之生也,秉兩大以成形,藉陰陽而賦命,是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五行運於內,一曜明於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覺靈明,何者,非陰陽之造就,與氣化相盛衰。然天地之氣化有古今,斯賦稟由之分濃薄。上古元氣渾龐,太和洋溢,八風正而寒暑調,六氣勻而雨若,人情敦茂,物類昌明,當是之時,有情無情,悉歸於濃,非物之濃,由氣濃也;及開闢既久,人物繁植,發泄過傷,攘竊天元,雕殘太朴,世風漸下,人性澆漓,故水旱有不時之擾,流災有比戶之侵,生物不蕃,民用目促。值此之際,有知無知咸歸於薄,非物之薄,由氣薄也。然則今之受氣於父母者,其不能不薄也可知矣。況有膏藜異養,貴賤殊形,醫術稱仁,顧可視為不經之務。夫膏粱者,形樂氣散,心蕩神浮,口厭甘肥,身安華屋,頤養過濃,身質嬌柔,而且珠翠盈前,嬈妍列侍,縱熊羆之葉夢,難桂柏以參天。復有痴由貪起,利令智昏者;有雪案螢窗,刳心噴血者;有粟陳貫朽,握算持籌,不覺形衰氣痿者;有志高命蹇,妄念鑽營,以致心倦神疲者。凡此耗本傷元,胚胎之植,安保其深根固蒂也!乃若藜藿之家,形勞志一,願足心安,守蓋廩瓶倉,對荊釵裙布,乃其神志無傷,反得胎嬰自固,以此較彼,得失判然矣。若夫怒傷元氣,勞役形骸,迅雷烈風,嚴寒酷暑,日月薄蝕,病體初安,醉飽傷神,落紅未凈,胎孕之由斯愈薄,實又成於人所不覺者,故今之稟受,十有九虛,究其所因,多半率由於是。業斯道者,當知氣化濃薄,人事澆醇,因以察其胎元之受於父母者之盛衰堅脆,庶幾近焉。若但以上古成方,而治今時薄弱,膠柱鼓瑟,究歸無當,泥而不通,未可以言達於理也。卷一

護胎

易》曰∶天地氤,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蓋天地生生之道,終古為然矣。《顱囟經》曰∶成胎之後,一月為胞胎,精氣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應五行,分五臟也,六月應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御外侮,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此胎元長養,造化自然,非人力也。第妊母臟氣護胎,仍若四時之有序∶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屬木旺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包絡、手少陽三焦,屬火旺夏,養胎在三月四月;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屬土旺長夏,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屬金旺秋,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屬水旺冬,養胎在九月。至十月,兒氣已足,待時而生。惟手少陰心,君主之官,神明之臟,雖不主月,而無月不在,其胎元長養,臟氣護持,可謂至矣。而人事恣縱敗壞,能保其沖任有恆乎?蓄德錄曰∶世人無不急於生子,要知生子之道,精氣交媾,溶液成胎。故少欲之人恆多子,且易育,氣固而精凝也;多欲之人常艱子,且易夭,氣泄而精薄也。譬之釀酒然,斗米下斗水,則釅且耐久,其質全也;斗米倍下水,則淡;三倍四倍則酒非酒,水非水矣,其真元少也。今人夜夜淫縱,精氣妄泄,邪火上升,真陽愈憊,安能成胎?即僥倖生子,又安能必其有成!所以年少生子者,或多羸弱,欲勤而精薄也;老年生子者,反見強盛,欲少而精全也。且凡嗜於飲者,酒亂其性,精半非真,無非濕熱。勤於欲者,孕后不節,盜泄母陰,耗其胎氣,所謂恣縱敗壞者,殆以是歟!然父天母地,古人嘗言之矣。父主陽施,猶天雨露;母主陰受,若地資生。胎成之後,陽精之凝,尤仗陰氣護養,故胎嬰在腹,與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饑飽勞逸,喜怒憂驚、食飲寒溫、起居慎肆,莫不相為休戚。古人胎教,今實難言。但願妊娠之母,能節飲食,適寒暑,戒嗔恚,寡嗜欲則善矣。此尤切於胞胎之急務,幸毋視為泛常而忽之。

後記


嶺南羅浮修士陳公,天生靈敏,學躬樞要,於河洛疇范,天人理數之際,確有心得。其網羅百氏,淹貫群言,則自宋五子書及《參同契》以下,皆能折衷而論定之。嘗因侍塵座,進質《易》義,剖晰詳明,發揮曉暢,覺先聖微旨,後人疑團,不無瞭然。心口之間,就教日久,乃悔向之僅羨公為高曠玄妙者,殆淺之乎視公也。公於醫事,頗嘗究心,所經治全活無箅。近以幼科驚風法門傳習貽害,將以掃除而廓清之,著為《幼幼集成》,凡六卷,計數十萬言,凡例十有二,論辨證、治治案,及痘麻正變總賦、雜歌,共百數十條。蓋自胎稟護持,迄於甫生稍長,諸凡病因、治要,罔不備於冊,可謂無義不周,無隱不到矣。又其言明白顯易,雖山農野老,皆得習其讀而用之,將以消造化夭折之憾,全天地生物之心。是書之行,良非小補。而公之天根凈徹,學識周通,其所以取精而用弘者,亦此窺見一端雲。
時乾隆十六年一陽月
廬陵後學劉勒謹識於幼幼集成六卷之末。

序言


中醫藥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比較好的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只要遵循中醫藥學自身發展的規律,只要把中醫理論知識的深厚積澱與臨床經驗的活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培養出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
近百餘年西學東漸,再加上當今市場經濟價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醫師診治疾病,常以西藥打頭陣,中藥作陪襯,不論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藥加西藥。更有甚者不切脈、不辨證,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處理,如此失去了中醫理論對診療實踐的指導,則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臨床人才。對此,中醫學界許多有識之士頗感憂慮而痛心疾首。中醫中藥人才的培養,從國家社會的需求出發,應該在多種模式多個層面展開。當務之急是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要倡導求真求異,學術民主的學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了培育名醫的研修項目,首先是參師襄診,拜名師制訂好讀書計劃,因人因材施教,務求實效。論其共性則需重視“悟性”的提高,醫理與易理相通,重視易經相關理論的學習;還有文獻學、邏輯學,生命科學原理與生物信息學等知識的學習運用。“悟性”主要體現在聯繫臨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辯的能力,破解疑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