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關鎮

平關鎮

平關鎮位於貴州省盤州市西部,是1992年“建、並、撤”后新建的建制鎮。平均海拔2060米,東接盤縣火鋪鎮,西南、北、西分別與雲南省富源縣大河鎮、中安鎮后所鎮毗鄰,素有“盤州市西大門”之稱。鎮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國土面積114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880畝,水田1763畝。鎮轄7個行政村,127個村民組,總戶數7165餘戶,總人口2.5萬餘人。交通便利,320國道和2208鐵路線貫穿全境,鎮勝高速公路穿過鎮區,距縣政府駐地紅果20公里,富源17公里。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硅石粘土、金礦、硫鐵礦等。

基本介紹


平關鎮
平關鎮
平關鎮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所轄的一個鎮,平關鎮是1992年“建、並、撤”后新建的建制鎮。位於盤縣西部香羅山西側,平均海拔2060米,東與盤縣紅果鎮火鋪鎮相連,西南、北、西分別與雲南省富源縣大河鎮、中安鎮、后所鎮毗鄰。

歷史沿革


平關元代為羅山縣,隸屬於普安路,屬雲南都司所轄。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二月,傅友德南征雲南,神策衛千戶劉成等於魯勒舊(今富源縣)建立平夷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月,改魯勒舊為平夷衛,千戶所官軍移守香羅山,仍歸普安衛管轄,隸屬貴州都司。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省衛入州,官軍複員為民,改平夷為平彝,為平彝里。
解放后改平彝為平關,分別設置平關、石腦兩個鄉,1992年“建、並、撤”后合併為平關鎮,治所在舊千戶所。千禧年遷至新政府大樓,在山下河邊。2015年,與原火鋪鎮合併成立勝境街道辦,治所東遷至香羅山六七一(原名消冬哨)。

鎮情概況


全鎮現共有年產6萬噸以上有證煤礦5對,焦化廠1座,年運輸量50萬噸的鐵路貨場1個,60萬噸洗煤廠1座,砂石廠8個,年生產2000萬塊以上的機磚廠1座;平關鎮還有大棚蔬菜種植基地1個,生態無公害養雞場1個,梅花鹿養殖場1個,萬餘畝的脫毒馬鈴薯基地1個,在建礦泉水廠2個;大項目白河溝水庫正在建設中。鎮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雨量充沛,交通便利,距縣政府駐地紅果20公里,富源17公里。素有“盤縣西大門”之稱。

經濟發展


平關鎮經濟持速快速發展。全鎮形成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第一、二、三產業齊驅並駕,協調發展的格局。現有採石場18個、黃金礦點16個,年生產1000萬塊的機磚廠1座,年產6萬噸以上有證煤礦6對,焦化廠3座(其中盤縣瀚宇焦化廠年產30萬噸),新建年運輸量50萬噸的鐵路貨場1個,60萬噸洗煤廠1座;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蕎麥、蠶豆、豌豆等;牲畜有黑山羊、豬、牛、馬等。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070萬元,農業總產值1835.37萬元,完成鄉鎮企業營業收入27646萬元,財政收入882萬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3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896.1萬元,大牲畜存欄4479頭(匹);糧食總產量8869噸,人均佔有糧食35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79元;2005年工業總產值達23343.5萬元,農業總產值4678.8萬元,畜牧業總產值2011.9萬元,糧食總產量9047噸,大牲畜存欄頭5716(匹),農民人均純收入2155元。財政收入歷史性突破千萬元大關,財政總收入達2414萬元,GTP37100萬元。“兩攻堅”成效明顯,“兩鞏固”得以實現,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鎮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文化旅遊


平關鎮
平關鎮
平關鎮已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走上規範化軌道,扶貧工作進展順利,農村基礎調和建設加強。實現村村通路,戶戶通電,基本解決飲水問題,村寨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加快,逐步實現村寨道路硬化、環境美化、綠化和亮化的現代化新農村風貌。
平關鎮的發展潛力巨大,鎮勝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即將修建的400萬立方米的白鶴溝水庫存與火鋪杜鵑旅遊景點和勝境關連成一片,將構成一條新的旅遊風景線,一座年產60萬噸的焦化廠正在建設之中。

風景名勝


平關鎮
平關鎮
勝境關位於小鎮西部滇黔交界的山脊上,自古以來,都是黔入滇的重要關隘,被稱作“入滇第一關”。明朝初年大兵進軍雲南,1936年紅軍二方面軍長征入滇,建國之初解放大軍援助雲南和平起義,都首先從這裡通過。
勝境關不僅是文化積澱厚重的歷史見證,也是自然氣候的分界線。明代楊升庵《滇程記》中寫道:“日月之陰,經寸而移,雨場之地,隔壟而分。”數百年來,過往勝境的騷人墨客都有這樣的感受,因此自古有“雨師好黔,風伯好滇”、“風雨判雲貴”的說法。從前,界坊的楹柱上還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咫尺辨陰晴,足見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齒,何須省界太分明。”這使得勝境關在研究滇黔兩省的氣象方面極具科學價值。
雄奇界關之上,不僅有以天為界的牌坊,以氣候為界的石獅子,而且還有以地為界的小溪,以色為界的泥土,這些都讓人驚嘆不已。歷史上不斷在勝境關修建建築物,歷史名人填詩作賦,撰聯勒碑,形成了勝境坊、石虯亭、勝境驛、關隘城樓、石龍古寺、鬻琴碑、古驛道、古炮台、勝境公館等組成的旅遊勝地。

政府關注


基層組織
2008年以來,鎮黨委不斷更新用人觀念、拓寬用人渠道,轉換用人標準,堅持唯才是用,注重把熟悉經濟工作、有市場經濟意識、有開拓創新精神和有帶領群眾致富願望的黨員幹部選拔到支部書記崗位上,著力選拔、培育和啟用了一批“經濟型”村黨支部書記。切實將農村幹部依法致富的典型培養成為黨員幹部和依法致富帶頭人,將既能致富且是黨員幹部的先進分子培養成為村黨支部書記,使一批致富帶富能人走上了支部書記或村主任的崗位,農村基層班子的整體素質和“雙帶”能力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全鎮7名村黨支部書記中,在當地屬於致富大戶的5人,手中有致富項目的2人,村支部書記人均收入都達到了16000元以上。同時,注重吸收新鮮血液,認真做好做實了黨員的發展管理工作,嚴格實行了發展黨員“六字”發展方針,把農村黨員發展的方向瞄準了善經營、會致富、帶動力強的優秀青年。2008年,我鎮新發展黨員27名,為基層組織注入了生機,解決了農村幹部後繼乏人的問題。

有關報道


平關鎮的“能人效應”站在一片連片330畝的土地邊上,記者看到的是排列整齊的一株株梨樹苗,大部分的梨花已經謝了,還有少部分梨花在枝頭怒放。
這是盤縣平關鎮龍吉村的紅梨基地。這一片300多畝的土地原來是40多戶人家的承包地,因為土地貧瘠,如果種玉米,每畝的產量不會超過150公斤,價值不過200來元,這還不算種子、化肥和勞動力的支出。如今,村民們將土地租賃給了雲貴果業公司,光是租金每畝就可坐收200元,村民們在公司的紅梨基地上班,幫著栽種梨樹、看護樹苗,每月又可得工資450元。
這一切都得益於該村的“能人”、村支書蔡朝華。年紀不到30歲的小蔡是村裡出了名的能人,任村委會主任前他跑運輸、做煤焦生意成為村裡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2003年,小蔡當選為村委會主任時就說過:“我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帶著大夥一起致富才算出息。”正好當年平關鎮政府出台了《關於發展種養業激勵機制的通知》,其中規定發展種植業的土地,每畝獎勵200元。小蔡和他的兩個叔叔一合計,叔侄三人決定拿出400萬元,租下部分村民連片300多畝的土地種果樹。他們到雲南考察后,認為楚雄的紅梨最適合在這裡種植,氣候、土壤條件都比較合適。並且,紅梨是一種名貴水果,市場價每公斤達28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於是,叔侄三人就與楚雄一民辦果業公司簽下合同,由該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引進紅梨樹苗9萬多株種植,包成活。如今,已種植的紅梨樹苗成活率達99%,明年開始大規模掛果,後年即可見效益。
與記者同行的平關鎮副鎮長王曉華算了一筆帳:這片地用來建設紅梨基地,每畝的效益是原來的300倍。但只有在像小蔡這樣的“能人村官”的帶動下才能實現。
在小蔡的帶動下,不少村裡的能人也坐不住了,紛紛牽頭在村裡搞起了種養業。王鎮長指著不遠處正在挖土的場地說:“那邊是一位村民搞的野鹿場,正在平整場地。”
“能人村官”帶活一方經濟
據鎮黨委副書記陳開友介紹,平關鎮共有7個村,目前大部分村的村支書、村委會主任都由30歲左右的年輕人擔任,他們或年富力強,思路開闊,或者本身就有一定積累,又願為村經濟發展做實事的能人。在這樣一批“能人村官”的帶動下,平關鎮各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出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能人村官”大多熱衷公益事業,在改善村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葉小平,大箐村村委會主任,預備黨員。原任小村的主任的他,幾個小村合併為大箐村后仍然擔任村委主任。葉小平利用自己做生意時結下的關係,和雲南一個生意夥伴貨款上千萬元開辦了六盤水市米田煤礦。儘管煤礦還沒有見效益,但村民們卻實實在在得到了他帶給大家的“效益”:該礦吸納了160名農村勞動力,每人每月工資在1600元以上。
不僅如此,葉小平還拿出16萬多元,為村裡建了10多公里村組公路,實現了該村22個組的“組組通”。鎮黨委副書記陳開友說:“葉小平的家不在這些公路邊上,他的礦也用不著這些公路。他修公路純粹是為村裡作貢獻。”
正是有了像蔡朝華、葉小平這樣一些“能人村官”,平關鎮建設新農村才能如此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每家至少有一個能人”
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能把村民們都帶動起來,讓大家都成為能人,村民們邁上小康的步伐豈不是更快?在平關鎮勝境村7組,記者就領略了“每家都有一個能人”,村級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景象。進到寨子里,1200米的便道通往每家每戶,便道兩旁是珍貴的行道樹。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兩層樓的小平房,有的還是三層。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小院子,院里種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村裡有的人家搞 養殖致富,僅養羊100隻以上的就有兩戶。更多的人家至少有一人在附近的瀚宇焦化廠上班,成為離土不離村的拿工資的新型農民,每月工資有上千元。這些有一定技術的村民,同樣也是發展家庭經濟的“能人”。
記者走進村民王爾光的家,王的老伴劉林江正在院子里剁豬草。老兩口膝下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除了兒子在一鄉派出所上班外,一個女婿、一個女兒都在瀚宇焦化廠當工人,每月各有近千元的收入,成為這個家庭創收的“主力軍”。王家有一座兩層樓的平房,近400個平方。用的是液化氣,還有專用的衛星地面電視接收器。同行的副鎮長徐天和說:“村裡大部分人家用的是電磁爐、液化氣和沼氣,燒煤的已經很少了。”進到屋裡,主人拿出來招呼大家的香煙是“軟雲”,泡的是上好的綠茶。拉起家常,《青青河邊草》、“超級女聲”這樣的詞語從這位50多歲農婦的嘴裡吐出來,一點也不比城裡的小姑娘差。問她怎麼知道這些,回答是:“都是電視上講的。”
劉林江除了平時操持家務外,自己每年還要喂6頭豬。“賣四頭吃兩頭,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呢。”劉頗為得意地說。能幹的她還養了一頭母牛。聽了劉的介紹,大家不禁稱讚她也算得上是家裡的一個能人。王家院子里一副“新春大吉行好運,佳歲平安百業興”的對聯,似乎是這個家庭的真實寫照。
村民王萬平是村裡的計生員,他自己承包了六七畝土地。“種的全是新品種。”王的愛人也在廠里上班,是家裡掙錢最多的。王家喂有四頭豬和幾十隻雞。“那隻能算用來改善生活,談不上收入。”王笑稱。
村裡更多的能人在跑運輸。村委會主任王政介紹,全村有大小車輛22輛,每輛車的月收入至少在兩萬元以上。有了經濟實力,下一步,村委會將引導大家搞好村民自身素質教育,村裡還準備建一個休閑娛樂廣場,讓村民們也能像城裡人那樣休閑娛樂。
平關鎮新農村建設的“能人效應”是顯著的。正如陪同採訪的鎮領導們總結的那樣:“能人效應”不僅體現在有一批能人能帶動大家致富,還體現在家家戶戶爭出能人,在相互的“攀比“中,農民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建設新農村自然就能領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