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魚藤的結果 展開

魚藤

豆科魚藤屬植物

魚藤(學名:DerristrifoliataLour.)是豆科,魚藤屬攀援狀灌木。枝葉均無毛。羽狀複葉;小葉厚紙質或薄革質,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小葉柄短,總狀花序腋生,無毛,花梗聚生,花萼鍾狀,萼齒鈍,極短;花冠白色或粉紅色,旗瓣近圓形,翼瓣和龍骨瓣狹長橢圓形,莢果斜卵形、圓形或闊長橢圓形,扁平,無毛,有種子。4-8月開花,8-12月結果。

形態特徵


魚藤
魚藤
攀援灌木,全體禿凈。單數羽狀複葉,無托葉,葉柄長7-15厘米;小葉通常5枚,間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質,卵狀矩圓形至矩圓形,長4-8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渾圓。
總狀花序腋生或側生於老枝上,常不分枝,長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長於萼;萼鐘形,長約2毫米,近禿凈,有不明顯的鈍齒;花冠蝶形,粉紅色,長約10毫米;旗瓣近於腎形,頂端圓形,有時微缺,翼瓣頂端圓形,龍骨瓣半圓形,翼瓣及龍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無柄,花柱線形,內彎。莢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圓形,長2.5-4厘米,寬2-2.5厘米,禿凈,只於上縫有狹翅;種子1,近於腎形。花期8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魚藤
魚藤
分佈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印度、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佈。多生於沿海河岸灌木叢、海邊灌木叢或近海岸的紅樹林中。宜熱帶及亞熱帶氣候,蔭蔽的環境對魚藤生長較好。適合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

生長繁殖


該種植物用播種法繁殖,通常在每年春季進行。可先將所選的種子用溫水浸泡數小時,然後把它們包在濕布中進行催芽。在此階段,每天要淋水兩次以防霉爛,待大部分種子開始露白后,即可進行播種。

栽培技術


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莖作插條,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於穴內,覆土踏實,留1節在地面上。扦插后澆水,並蓋樹葉,防止太陽曝晒。3.田間管理: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結合中耕除草時進行。
地栽:對土壤適應性較強,能在海邊鹽分較多的地方栽種。如果有條件,宜選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壤土。魚藤種苗多在春季進行定植。應選擇地勢開闊、排水良好、陽光充足之地。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開穴。可在穴中施用豬糞作為基肥,隨後要將其用底土蓋好,以免燒根。通常每穴栽種三年生苗一株,然後覆土壓實,接著澆透水一次,經3-5天後,還要再澆二次水。
管理:魚藤生長旺盛階段應保證水分的供應。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除在定植時施用基肥外,生長旺盛階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魚藤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宜少於4小時。魚藤的生長年限較長,應該為其設立永久性支架。在立架時,要考慮到植株的生長特點,並使之與環境很好地融為一體。在實際栽培中,魚藤會被病毒病等所危害,易遭到蚜蟲等有害動物的侵襲,如有發生應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處理。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不易老化,地栽者最佳觀賞時段自成形后可達30年以上。該種壽命較長,當有樹勢衰退、不愛開花等現象發生時,可以考慮更新植株。

主要價值


【藥用來源】豆科苦楝藤屬植物魚藤以全株及根狀莖入葯。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乾。
【性味歸經】辛,溫。有大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葉、根、莖及果實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殺蟲。根、莖:滅蠅蛆,並用作農藥殺蟲劑。枝、葉:外用治濕疹,風濕關節腫痛,跌打腫痛(皮膚未破)。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酒水各半煮熱溫敷患處。
【注意】:禁內服。
【毒性特徵】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mg/kg,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後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D.Elliptica)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
人食用后中毒出現陣發性腹痛、噁心、嘔吐、陣發性痙攣、肌肉顫動、呼吸減慢,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也可已通過皮膚引起中毒,如用鮮藤搗爛外敷於嬰兒胸部濕疹處,3小時后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繼而四肢冰冷、昏迷、縮瞳、唇紺、心律不齊、脈微弱等,皮膚接觸部位有片狀丘疹、發紅,並有滲出物。

主要危害


魚藤危害現象主要出現在以桐花樹為優勢種的群落。攀附於桐花樹頂部的魚藤,產生了大量的分枝,生長了濃密的葉子,直至完全覆蓋所攀附的桐花樹,並蔓延到周邊的桐花樹,形成由點輻射狀擴大的深綠色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覆蓋的桐花樹逐漸枯萎、死亡並塌陷,覆蓋於其上的魚藤也隨之塌陷落入水中,經長時間浸泡,魚藤的葉子脫落、部分莖或枝條也枯萎。被魚藤覆蓋的桐花樹群落,通常從中心開始塌陷、消亡,並形成半徑越來越大的被“吞噬”后的斑塊,而在斑塊的周邊仍能看到濃綠的魚藤以及逐漸枯萎的桐花樹。桐花樹為典型的陽性物種,受魚藤攀援覆蓋影響,桐花樹光合作用被嚴重抑制,最後枯萎而死,而魚藤因失去依附而被長期浸泡,枝葉也枯萎,但主莖因具有蔓地生根的特性,仍能存活。魚藤攀附於一些非典型的陽性紅樹植物上,或生長於稀疏的紅樹林群落中,都未發現能夠形成明顯的危害跡象。受魚藤危害,紅樹林面積退化萎縮,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林內群落演替速度加快,大量桐花樹死亡。桐花樹的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

防治方法


南流江入海口處魚藤肆意蔓延,已成為“植物殺手”,嚴重破壞了紅樹林生態系統。被破壞后的濕地生態系統很難自行恢復,急需探討和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魚藤危害擴大和恢復受危害濕地生態系統。
對魚藤的認識常停留於紅樹林伴生物種層面,在其生物學特性、種群、群落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在生態學上一直不受重視。受魚藤危害而“滿目瘡痍”的紅樹林警示,需要加大對魚藤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魚藤不屬於外來入侵生物,但可參考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方法,如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或綜合方法等來遏制其危害。目前建議以人工拔除為主,採用化學防治應以不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為前提。調查魚藤是否存在生物天敵等,應重視生物防治。對於尚未遭受危害的區域,應加強防範措施,避免危害面積的擴大。此外,要重視紅樹林生態恢復工作,全面調查沿岸紅樹林濕地,對危害區域進行評估,建議依靠紅樹林的再生功能,以自然恢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