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

省級森林公園

五峰徠山,因有五個山峰環聯錯列而得名。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城東南15.5公里五峰山鎮境內。五峰山與泰岱相連,金元時建洞真觀於此,后遂與泰山、靈岩山並稱“三山”。五峰山是長清區的林業基地、藥材產區,更因山上有建於金元時期的洞真觀遺址等建築群。成為著名的歷史瀏覽區。五峰山古建築群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1月,山東省林業廳批准在原國有五峰山林場的基礎上,建立濟南五峰山省級森林公園。

概況


五峰山森林公園內有五峰山風景區內、外八景的大部,並新建了森林浴場等休閑娛樂場所,使人們的身心在親近大自然中得到休息與調整。尚有大型民族文化集萃--中華周易園、齊魯碑林和高爾夫球場正在興建之中,不久將為五峰山公園增添新的景觀和遊人休憩娛樂的場所。

景色解讀


森林浴場在五峰山森林公園的深處,南靠白虎峪,北臨青龍峪,上依道佛山,下瞰洞真觀。這裡青山疊翠,萬森參天,溝平崖險,綠蔭匝地;更有盤山路四通八達,不僅能由谷底直攀山巔,又可使谷峪相連。周圍670萬平方米的山林,營造出這裡獨特的小氣候。據測定,夏季溫度比外界低5℃,而易被人體吸收的負氧離子比外界多2.5倍。浴場佔地12.67萬平方米,與周圍的環境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四面由柏樹籬笆牆環繞,設北、南、西三個大門20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和41個大小帳篷,自然和諧地分列于山間密林之中,內設多功能會議廳、餐廳、客戶、山泉浴室等。另有太極洞、太極圖、觀月台、露天舞場、射擊場等遊樂設施,是集住宿、娛樂為一體的純天然旅遊勝地。與馬山,泰山並稱三姐妹山!

交通


素有齊魯仙境美譽的五峰山,位於濟南市西南22公里處,南接泰山、曲阜,西望黃河。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與五峰山相連,交通十分便捷。五峰山旅遊度假區是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和濟南市文明單位,景區面積4.4平方公里。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與“天下第一山”——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五峰山的建設始於秦,明朝時期最為繁盛。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道觀佔地139公頃,規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
五峰山
五峰山
五峰山以五個並列於青雲之間的秀麗山峰而聞名,自西向東依次為迎仙峰、望仙峰、會仙峰、志仙峰、群仙峰。五個仙峰常年環抱在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五峰山有內外八景,內八景即七星泉、迎仙橋、更雞橋、無影廟、仙人台、青龍峪、白虎峪、清冷泉;外八景是青崖和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粟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景景生輝,處處生情。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渾然融為一體。

航空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位於市區東北部40公里,每天都有航班飛往北京、長沙、成都、重慶、大連、廣州、貴陽、海口、杭州、哈爾濱、昆明、南昌、南京、上海、浦東、汕頭、瀋陽、深圳、武漢、煙台、張家界界等地。其他與濟南通航的城市還有:長春(12356)、丹東(136)、福州(123457)、格爾木(23567)、桂林(1346)、合肥(2367)、黑河(136)、香港(2457)、佳木斯(15)、蘭州(47)、臨沂(15)、南寧(1346)、寧波(135)、三亞(136)、烏魯木齊(1357)、威海(136)、溫州(12467)、武夷山(1346)、廈門(123457)、西安(123457)、西寧(23567)、延吉(1356)、宜昌(14)、鄭州(23567)。市內航空大廈每天6:00-17:00每小時有一班民航班車直達,車程1小時,票價15元。

鐵路


聖佛蓮花洞
聖佛蓮花洞
有濟南站和濟南東站2個客站,其中,濟南站是全省最大的鐵路客運站,京滬、膠濟鐵路在此交匯,北上北京490公里,南下上海968公里,東到青島393公里。濟南東站是輔助站,青島――丹東、青島――太原、北京――威海的過路車途經此站,另有一班始發洛陽的列車(2523次,濟南東16:04開,次日6:02抵洛;2524次,洛陽15:59開,次日6:06抵濟南東)。

長途汽車站


有2個主要客站:
濟南長途汽車總站,位於濟濼路131號。發往全省及臨省主要城市,並開通了省內著名景點1-2日自助旅遊專線,該站的年發送量、發送班次,售票收入居全國之首,被譽為“中華第一站”。
新近建成啟用的長途汽車東站,位於解放路東首(甸柳庄)。辟有濟南到太原、石家莊、濮陽的跨省客車班次,並同時增加了濟南到菏澤、臨沂、曲阜、泰安等地的8個省內班次,平均每天發車2到3班,上午主要發省內班車,下午發跨省班車。

傳說故事


據史料記載:金代時在五峰山建造道觀,明代時道觀達到極盛;道觀分為南北二觀,北觀稱洞真觀,南觀稱玄都觀。山中還有明德王府6座王墓。據《五峰山志》記載:“五峰山始建於秦,興發於北魏,廣拓於金元,繁榮於朱明,垢污於明末清初。”五峰山歷史悠久,據碑文記載:五峰山興發於秦,廣拓於金元,繁榮於朱明。五峰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道觀分南北兩觀。我們只能遊覽北觀。北觀,即洞真觀,始建於明太和年間。金敕封為“洞真觀”,元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敕封為“護國隆壽宮”。建有皇宮門、午朝門、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宮、真武殿、石牌坊、三元宮等。另外,觀內尚有卧龍池、清泠亭、百丈階、碑林等景觀。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景景生輝,處處生情。
觀東有明神宗供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蓮殿。觀西有朝陽洞、觀西有朝陽洞、青帝宮等古迹。但是,通往觀西的石階路上布滿的灰塵,表明沒有人過去遊覽。迎仙峰西側的蓮花洞的佛教造像是東魏時期的遺存,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洞內有大佛五尊,小佛242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傑作。
傳說:更雞橋又名金雞橋。傳說,橋下曾有塊大石頭,大石頭裡曾藏有一隻金公雞,人們就叫它金雞石。金公雞夜半時分便在橋上引吭高歌,無論雪雨風霜,不管霹靂風狂,總會分秒不差,認真負責。金雞報曉的事越傳越遠。後來,不知是一位好事者還是愛財貪心之徒,拿來鐵鍬鋼釺劈巨石尋金雞。誰知,金石劈開,金雞一無所見,而“金雞報曉”的情景卻永不再現。有人說,金雞離開金雞石飛到了迎仙峰下的金雞窩。如今金雞窩和更雞橋都無羔安在五股穿心柏!路北有一棵千年古柏,五股虎爪龍鱗似的樹榦象巨人伸展開來的手指,卻又共同生長於一個粗大的樹墩上,樹墩中間有個小洞,象人的心臟在那裡勃勃律動。故名:五股穿心柏。相傳,這棵五股穿心柏及五峰山上那些參天大樹都源自一個“聚寶盆”的故事:很久以前,五峰山北面的土山村有家大財主,家裡雇了很多的長工、短工。大財主怕長工們回家吃飯耽誤幹活,就讓一個小夥計專門往地里送飯。有一天,小夥計匆匆忙忙少帶了一個碗,他自己就只好用剛剛從地里刨出來的小瓦盆盛飯吃。吃罷飯,他又覺著小瓦盆挺好玩,就帶回家去,放在枕頭邊,時不時的拿來把玩,發了工錢也往裡邊放。沒想到,他放進去的那幾個小錢,卻是隨拿隨生,再也拿不完了。原來那個小瓦盆是個聚寶盆呀!
也怪小夥計嘴上不嚴走了風,那財主得知此事,硬說是聚寶盆從他的地里挖出來,當然就該是他家的。生生把聚寶盆從小夥計手裡奪走了。老財主高興地合不攏嘴,走路、吃飯,白天、黑夜都抱著不鬆手。一轉眼,五峰山四月初八廟會到了。老財主抱著聚寶盆去趕會,心裡盤算著如何把山會上的東西全買下,過了一天門,只見趕會的人山人海,擠擠抗抗,水泄不通。老財主怕擠壞了聚寶盆,就偷偷地埋在路北的山坡上,為了待會兒好尋找,還插上五條柏樹枝做記號。可是等他踅摸好了物件,講好了價錢,回來拿他的聚寶盆時,滿山遍野都插滿了柏樹枝,埋聚寶盆的位置再也找不到了。再後來,滿山的柏樹枝都活了,南北兩觀三千畝山場成了大樹參天的密林;插在聚寶盆上面的五枝柏樹枝便長成了這棵“五股穿心柏”。不信,你就仔細看,中間便是沒有長攏的聚寶盆口!後人有詩說:“天生五股似蒼龍,高枝千歲對五峰,此中疑有精靈在,為見樹中有洞生,那金雞卻杳無影蹤。

位置境域


五峰山,因有群仙、志仙、會仙、望仙、聚仙(又名迎仙)五個山峰環聯錯列而得名。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城東南15.5公里五峰山鎮境內。

主要山峰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5座山峰並列,呈半圓形,從西向東依次為:聚仙(一稱迎仙)、望仙、會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綿亘錯列,雲繞巔峰,泉出石罅,環保在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主峰海拔395米,位於五峰山鄉石窩村東側,在縣城東南20公里處。

地理環境


氣候

五峰山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春季氣溫升高快,南北風較大,降雨量小,僅佔全年的14%,且蒸發量大,因之常乾旱;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量佔全年的64%,夏季各月平均氣溫在25℃以上,7月氣溫最高,該月累年平均為26.9℃;秋季天高氣爽,常出現風和日麗,但卻有30%的年份發生秋旱,個別年份也出現秋季連陰雨,或發生秋澇;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長達四個半月之久。11月中旬平均氣溫即降至10℃以下,至來年3月下旬才回升到10℃以上。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年平均氣溫為13.7℃,年平均氣溫變化範圍為12.8~14.3℃。年無霜期為215天,年均降水量為628.2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62%,年均蒸發量為2257.6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98.5小時。

地質

在區域地質構造中,五峰山處於泰山隆起的邊緣,斷裂構造發育,褶皺平緩規模較小。縣內地層以單斜出現。岩層傾向北西33度,傾角小於10度。由南向北依次出露有:太故界泰山群變質岩、寒武系灰岩和頁岩、奧陶系石灰岩。從山前到黃河之間是第四系砂礫石層和各種土類,厚度由東向西逐漸增大。
岩層主要由太古界泰山群變質岩和武系石灰岩。太古界泰山群變質岩出露區為長清區的砂石山區。主要分佈在萬德鎮、武家莊鄉、五峰山鎮、馬山鄉的南部,雙泉鄉的東南部和張下鎮的西南部,面積422.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6%。寒武系石灰岩出露一期為長清區的青石山區。主要分佈在萬德鎮的東北部,五峰山鎮和馬山鄉的北部,雙泉鄉西部和張夏鎮的部分地區,面積為313.7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6.5%。

自然資源


林木

五峰山林場,面積2662畝,位於長清區城東南20公里。民國20年(1931年)農商部在此設立林業試驗場,后改稱實業部林場。"七七"事變后,山場林木受到戰爭破壞。1948年長清解放時,林相已殘破不堪。1948年9月建立山東省泰歷林場,五峰山林場即成為太歷林場的一個分場。1952年林場劃歸長清區管理,名為國營長清區五峰山林場。林場實測面積為2662畝。主要林種為側柏。

藥材

五峰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藥材和動植物藥材。五峰山出產的仁栝樓,是長清地道藥材,聞名全國,最高年產量達46萬公斤。五峰山林場產量為最多是柏子仁,是側柏的種仁。丹參: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之根。五峰山產量最高,以野生居多,也有小量家養,最高年產量達5000公斤,產量、質量均居全省前列。五峰山的高山陽坡地上產瞿麥(別名石竹草)最高年產量達7500公斤。

文物勝跡


五峰山,文化歷史悠久,有山內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內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橋、更雞橋、無影廟、青龍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粟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來,便有佛事活動,自金元以來,這兒闢為道觀,成為道教聖地之一。自古是隱士幽居和人們遊覽的地方。
五峰山古建築群遺址,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分南觀、北觀,廟宇多修在北觀,後院向北有高達91級的石階,上有月台。觀內建築有:碧霞宮、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龍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傾圮。1979年9月3日,經濟南市革命委員會批准,五峰山古建築群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天門,位於峪口處,這裡有石砌盤路,盤路開始處,兩崖並峙,形如關隘。明代萬曆年間,道士周雲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這兒修建過“廣生殿”、“伏魔宮”等殿宇,並用巨石築門,稱為“一天門”,門上修閣,為“迎恩閣”。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今門尚在,但閣已不存。洞真觀,一名神虛宮,北觀,俗稱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陽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築,建有三元殿、真武廟、玉皇殿、三清殿、九蓮殿、呂祖廟等,是風光精華之所在。《五峰山志》記載,洞真觀創建於金章宗泰和年間(1201~1208年),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擴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貞祐年間(1213~1217年)定名為“洞真觀”。洞真觀在元、明兩代均有所擴建,元代又封為“護國神虛宮”。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詡鈞命黃冠周雲清辟山重修,“創構宮宇,樓殿巋崇,金碧輝熒,號稱極盛”。
朱詡鈞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華的九蓮殿,封太後為九蓮菩薩。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雲清)在這裡刻印了《道藏》全經480函。改洞真觀為“保國龍壽宮”,並敕建隆壽石坊。望仙峰山腰上尚存“青帝宮”遺址。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靈,為五天帝之一,居東方,主春,又稱“蒼帝”、“春帝”。此時,這裡的道教活動空前興旺,宮觀殿宇富麗堂皇。觀內古柏參天,青翠欲滴。有古銀杏1株,腰圍6.5米,高30米左右,當植於建觀之初。
洞真觀中有許多古碑,其中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禮部牒碑,碑文記載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年1162年)禮部奉刺賜萬壽院牒文。另外,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問撰文、王萬慶書石的"金洞虛宮記"石刻。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仕金,曾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詩文蔚為一代之宗。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濟南遊歷,撰《濟南行記》,對濟南山川多有題詠。
更雞橋,進一天門沿新修的公路東行,便進入“仙境”。泉水汩汩,鳥語松濤。路上橫柯上蔽,在晝猶昏。路北有溪,溪上有橋,名叫“更雞橋”(又名金雞橋)。傳說,橋下有一大石,內藏金雞,名曰“金雞石”,金雞夜半自鳴,分秒不差。後有好奇之人,劈開大石尋找金雞,卻一無所獲。此後,橋北面的山崖上出現了一洞,名叫“金雞窩”,金雞飛離橋下在“金雞窩”棲身。現在橋下僅存碎石一片,再沒人聽見金雞的叫聲。
皇徠宮門,皇宮門也稱木牌坊,自此步入道教聖地五峰山。木牌坊建於石台基上,四柱三門式,它的底座建於金元時期,底座上面刻有8個卧獅,雙雙相向,各具情態。牌坊的上頂均為木製,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990年重修,雕飾一新,氣勢雄偉,頗為壯觀。古人在木牌坊周圍的庭院里栽了13棵柏樹,名叫“十三太保”,現存12棵。
迎仙橋。迎仙橋(又名青龍橋)位於午朝門前,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單孔石拱橋。橋上刻有三道細槽溝,雨天時水流橋上形成“水倒流”的景象。因此有“迎仙橋上仙人走,迎仙橋上水倒流”之說。
玉皇殿及殿前石刻,玉皇殿始建於元代,1992年始復修,1994年裝塑修復一新。玉皇殿東西兩側配殿是龍王殿和虎神殿。東側的龍王殿內有清泠泉的泉水流過;西側的虎神殿內有五音石,敲擊五音石四角及中央,能發出宮、商、角、徵、羽5個音階,相當於1、2、3、5、6(樂譜音階:刀、來、米、嗦、拉)。玉皇殿前是“仙亭橋”,橋面上和橋下水池旁均有石欄,共28根石柱,號稱“二十八宿”。
清泠泉,又名志仙泉。泉上有亭,亭畔有橋,泉流橋上,作琴築聲,被稱之為五峰山第一名泉。五峰山還有六大名泉:七星泉,在龍王殿東;青龍泉,在青龍峪中,安樂軒下;白虎泉,在白虎峪入口處;七仙泉、鹿泉、潤玉泉均在玄都觀前。另外還有壽泉、漱玉泉、玄武泉等,均在洞真觀內。
清冷亭,又稱志仙亭,在志仙峰下,清冷泉邊。亭為石築,單檐四角攢尖頂,有4根石柱,亭柱上分別鐫刻英樹琴和黃易二人的楹聯。英聯為"到此息塵慮,對之清客心";黃聯為"露滴仙人掌,雲流玉女盆"作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亭邊泉水叮咚,晝夜不息,如琴弦築擊聲,與山谷相回應,悅耳動聽。
碧霞宮。玉皇殿北碧霞宮,又名奶奶殿,是供奉“五峰山奶奶”的殿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后遭破壞。1992年修復,1994年修繕。
隆壽宮石坊。隆壽宮石坊位於會仙峰、三元殿、百丈階下,元代曾被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代萬曆年間封為“保國隆壽宮”,始建年代不詳。明末清初此坊被雷擊毀大部。1997年6月29日修復時,在原柱間掘出大宋年間銅幣二枚。修復后,隆壽宮石坊長9米,高8米,氣勢雄偉。
三元殿。三元殿在隆壽宮北,為隆壽宮的後殿,青石台階,共91級,上有月台,列醮碑數10通,皆萬曆年間立。三元殿始建於元代,1996年底開始修復,1997年主體竣工。
魯班祠。魯班祠位於清泠泉東南角,又名公輸子祠。魯班祠建築奇特,從辰時到未時,門口總是向陽。魯班祠始建年代不祥,據碑文記載,清代曾經重修。1995年再度修復。
朝陽洞。朝陽洞在真武殿西側,明代萬曆年間周雲青創修,后多次重修。1992年重修並擴庭院和月台。1997年再度裝塑世神,重飾金碧,洞頂修葺裝飾一新,並設泄水護牆,使之煥然如初。朝陽洞是真洞(居中)、隱仙洞(居東)、崇玄洞(居西)的總稱。此洞全為磚石拱形建築,深邃、奧妙、神奇。洞中壁上有神龕。真洞中所祀為老子的塑像。明代孔毓圻題詩為:“五峰幽勝地,想象足真。自有煙霞趣,原無車馬塵。”

社會歷史


軍事戰事

長清區境,泰山左峙,黃河右環,位置重要。有齊長城、烽火台等古兵備設施遺址。黃巢寨、青崖寨、五峰山、靈岩山是歷史上兵家屯兵駐紮的軍事要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晉之戰、南北朝魏宋升城之戰等,均發生在長清區境內。1930年6月,閻錫山部自平陰渡過黃河佔領長清,在長清五峰山至桃園一線設防。8月底,被國民軍趕跑。1961年5月,55641部隊在五峰山南關建營房駐守。
國民軍與閻軍之戰。1930年6月,閻錫山軍進犯長清,開始在黃河設防,后從平陰渡河設防。防禦線東起五峰山,西至桃園。閻軍與國民軍兩軍晝夜攻守,炮聲不絕,戰鬥相持月余,國民軍暫時退出戰鬥撤走。同年8月,國民軍又自東南來反攻閻軍,戰鬥更加激烈,攻防惡鬥10餘天,閻軍不支潰逃。戰線內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建設沿革

據碑刻記載:五峰山的建設“始於秦,興發於北魏,廣拓於金元,繁榮於朱明,垢污於明末清初”。歷史上五峰山曾四次受敕封:大宋時被敕封為“洞真觀”;金大定二年(1162年)被封為“萬壽之院”;元代被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代萬曆年間被敕封為“保國隆壽宮”。金、元、明歷代稱之為勝地。“洞真觀”為長江以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1980年代開始,五峰山加快了文物景點的恢復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漸漸有了“齊魯仙境”的美譽;又因五峰山峰巒之中泉水處處可見,流泉飛瀑蔚然壯觀,加之樹茂林豐、濃蔭蔽日,使暑季氣溫比外界平均低3~7攝氏度,又被讚譽為“避暑仙境”。

道教歷史

道教,傳入長清始於唐代。小婁峪蓮台庵是長清區最早道教盛地之一。至元代,道教演變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派。金章宗泰和時(1201~1208年),在長清五峰山創建道觀屬全真道。金宣傳宗貞祐間(1213~1217年)定名為洞真觀。元代又封為“護國神虛宮”。明代萬曆間為道教極盛期,萬曆皇帝命黃冠周雲清在五峰山辟山重建道觀,“創構宮宇,樓殿巋崇,金碧輝熒,號稱極盛”,封道觀為“保國隆壽宮”,並在此頒刻《道藏》全經480函,供道士誦讀。道士、道姑主持宮觀,讀經奉神,靠廟田地租和作道場收取香錢生活。著名道士有王真隱、崔道演、周雲清等。清末民國初,道教逐漸衰落,觀、庵多改為學堂。1920年全縣有道院10處。建國初有五峰山、蓮台庵、馬灣廟、小寺玉皇廟、大峰山玉皇殿、張夏雙泉庵6處,道士、道姑11名。1950年代后道士、道姑還俗參加生產勞動,自食其力。1960年代末,小婁峪蓮台最後一名道姑劉志賢去世,道士、道姑在全縣消失。道觀多闢為遊覽名勝區和國營林場。

旅遊開發


1985年7月7日,長清五峰山旅遊開發公司成立。1993年5月,更名為長清縣五峰仙庄旅遊文物管理處(副局級規格)。1994年2月,升格為正局級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1995年11月,五峰山林場劃歸五峰仙庄旅遊文物管理處。1997年5月,又改稱長清五峰山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簡稱五峰山管委會)。1986~1997年,五峰山管委會團結拼搏,勇於開拓,多方集資,修復文物25處,開發自然、人文景觀136處,旅遊景點達213處。裝修改造別墅樓11幢,新建辦公樓、宿舍樓2幢,五峰山旅遊度假區已初具規模,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大旅遊格局。1997年,遊客達23萬人次、門票收入120萬元,分別是1986年的46倍、1200倍;各項經營年總收入達42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2300萬元。1997年,在“’97中國旅遊年”活動中,五峰山旅遊區被評為濟南市優秀旅遊景點,還被評為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及濟南市文明單位。
1992年11月,山東省委、省政府批准在長清區五峰山林場建立省級“五峰山森林公園”。經營管理面積為177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5公頃,林木蓄積量5612立方米。樹種以側柏、刺槐為主。根據林場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等條件,至1997年底,共投資8000多萬元,開發了白虎峪、新上了森林浴場等項目。
1997年底,“五萬”路(五峰山至萬德鎮)的建成開通,全縣已形成了各景點互相連接的環形旅遊路。同時開通了濟南至五峰山的旅遊專線公交車。
五峰山也是濟南五峰山旅遊度假區的一部分。度假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52.8平方公里。度假區內五峰山景區面積4.4平方公里;省級森林公園面積1.26平方公里;崮雲湖、釣魚台兩個水庫面積共0.68平方公里。1995年11月,濟南五峰山旅遊度假區被確立為省級旅遊度假區。至1997年底,度假區內25米寬的公路竣工通車。原有的別墅小區已經裝修改造,三星級賓館五峰閣於1997年8月8日投入試運營。
為適應發展生態旅遊,滿足遊客休閑、度假、嚮往回歸自然的需要,1997年長清縣開發了五峰山森林宿營地。宿營地座落在省級森林公園白虎峪和青龍峪之間的古時隋唐、明末清初農民起義的北校場上。它北依5個仙峰和鯤鵬展翅山,南傍鹿泉峪和南校場,東靠道佛山。有北、南2個大門,7個大帳篷,34個小帳篷,每個大帳篷可容納4人,小帳篷可容2人。四周叢生的小柏樹和柏樹枝搭成的籬笆牆構成宿營地的天然屏障,同時也為宿營地增添了不少森林氣息。寬4米,長2500米的石鋪路將森林公園白虎峪和宿營地貫通。宿營地融“食、住、娛”於一體,突出了森林旅遊的自然特色。5個大帳篷依據5個仙峰而設,分別為“迎仙家”、“望仙家”、“會仙家”、“志仙家”、“群仙家”連同34個小帳篷供遊客宿營,其餘2個大帳篷為服務台、野烤間和快餐廳。自1997年9月至年底,共接待遊客6萬人次,使眾多遊客重溫了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