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西聯鄉的結果 展開

西聯鄉

黑龍江克山縣轄鄉

西聯鄉地處克山縣最西部,東與本縣西河鎮西城鎮相連,西與訥河市通南鎮接壤,南與依安縣上游鄉為鄰,北面是克山縣發展鄉。

鄉情概況


境內有一條小溪,名為泰西河,經東合村,六合村,合興村流入依安縣上游水庫。全鄉總面積250197畝,其中耕地面積177,930畝。自1992年以來,西聯鄉通過實行土地連片種植、大機械作業,加速了勞動力轉移,實現了土地,農業機械、勞動力等諸生產要素的規模重組,從而走出一條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條件下,調整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特色之路。幾年來,西聯曾榮獲國家農業部授予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農業先進鄉”,省委授予的“六個好建設先進黨委”,省政府授予的“人民滿意公務員”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初期,隸屬克山縣第一自治區。
1929年劃歸克山縣第五區管轄。
東北淪陷后,實行街村制,1938年設何公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設置何公區,1949年改為西聯區,后改為第十一區。
1956年4月,撤區劃鄉,設置西大鄉。
1958年8月,西大鄉與寬溝子鄉合併,同年9月改稱西大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改為西聯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開,改稱西聯鄉。

行政區劃


全鄉截止2016年區劃詳情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230229205200210新樂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1220東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2220六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3220合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4220合富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5220大眾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6220合發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205207220發家村村民委員會

人口


西聯鄉有8個行政村,42個自然屯,8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412戶,其中:農業戶數6211戶;總人口數24415人,其中:農業人口23765人,勞動力總數13835人,其中:男勞動力7888人,女勞動力5947人。

自然環境


地形:西聯鄉地處丘陵漫崗地帶,屬於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
氣候:全年有效積溫2200---2300℃,無霜期在115天左右,為第三和第四積溫帶之間,具有生產綠色食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自然資源


農產品資源:盛產小麥、大豆、馬鈴薯、玉米、亞麻、甜菜等。
礦產資源:距鄉政府西南5公里,有一石英砂礦,儲量為200多萬立方米。

機構設置


鄉編製為39人,其中行政18人,事業21人,工勤1人。2004年西聯鄉黨政機構調整為“三辦”,即平安辦、經濟辦、服務辦。該鄉有鄉級衛生院一所,一所鄉辦中學,九所農村小學。

組織建設


鄉黨委下設15個基層黨支部,其中村黨支部9個,機關企事業黨支部6個;有62個黨小組;561名黨員,其中男黨員506名,女黨員55名;有後備幹部47名,其中:村級後備幹部38名;入黨積極分子138名,其中:35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上的25名;有五好支部6個;四好黨員259名;有電教播放點159個,其中:村級9個,屯級40個,戶級110個;大喇叭入屯42個,覆蓋率100%;已建立種、養、加各業黨員服務區聯合體27個,加入聯合體農戶2213個。

經濟發展


鄉鎮企業:各類企業共517家,其中,工業企業169戶,運輸186戶,商飲服務共162戶,從業人員2118人,占已轉移勞動力總數的24%。
該鄉有油坊32家,每年加工大豆4000噸,生產大豆食用油700多噸,豆餅3000噸。
克山縣西聯鄉土地整合促發展
克山縣西聯鄉土地整合促發展
種植業:西聯鄉作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種植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憑藉土地連片種植的模式、雄厚的機械力量以及全鄉各級幹部的全方位的服務,為發展訂單農業和綠色食品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2年,西聯鄉被定為“東北農業大學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同年,西聯鄉生產的綠色大豆和馬鈴薯,獲得國家A級“帥哥牌”大豆、“全面牌”馬鈴薯綠色標識。2004年共播種小麥0.5萬畝;大豆14.5萬畝;玉米0.5萬畝;雜糧0.2萬畝;薯類1.2萬畝;亞麻0.3萬畝;甜菜0.15萬畝;水稻0.16萬畝;其它0.2萬畝。
養殖業:2003年,該鄉黃牛存欄6020頭,山綿羊15600隻,生豬存欄11500頭,養禽30萬隻。養殖大戶106戶,其中養豬的14戶、養牛16戶、養羊48戶、養雞28戶。西聯鄉有擴大養殖規模、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巨大潛力。全鄉有擴大養殖、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巨大潛力。全鄉土地資源豐富,如果需要,每年可以拿出5萬畝耕地種植飼料,可飼養奶牛1萬頭,出欄肉牛1萬頭。2001年,西聯鄉作為齊齊哈爾市山鷹牧業公司的肉雞生產基地,一年出欄肉雞30萬隻。繁育站點有鄉中心站,合富、合發、大眾4個,全年改良黃牛2780頭。
農機化:該鄉有6個集體機耕隊,3個股份制農機作業公司,46台大型拖拉機,7台聯合收割機,345台(件)配套農機具,農機場、庫、棚面積8.6萬平方米,農機固定資產總額1300萬元。
收入:2003年該鄉總收入7370萬元,其中種植業因遭受歷史罕見的旱澇災害,產量僅為常年的40%,實現收入2880萬元,畜牧業收入1576萬元,勞動力轉移收入29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