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發展模式是指能調動農民勞動積極性,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發展農業生產途徑和方式。基本特點是:(1) 適應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情;(2) 示範性強,投資少、見效快,能較快讓農民獲得實惠;(3) 與一定時期黨的方針、政策相符合,有旺盛的生命力;(4) 隨時間、空間的不同,其內涵有一定差異。
目錄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被人稱之為“模式”的主要有: (1)晉江模式。基本特徵是:①經營規模聚合化。企業由分散經營迅速走向聯合經營,形成以聚集資金為主要特徵的集資聯辦企業;②開發方式系統化。鄉鎮企業在經營方向和區域發展方向上,都具有一定的系統性;③資源利用多元化。依靠“三胞” (僑胞、港澳同胞、台胞),開拓“三級市場” (區內專業市場、國內市場、國外市場);④經濟聯繫多向化,有跨地區、跨所有制、跨行業以及產前產後等生產環節上的聯合;⑤結構方式多樣化。既走“原料——技術——市場”之路,也走“市場——技術——原料”之路,是倒循環的產銷市場體系。(2) 蘇南模式 (江蘇南部)。特點表現在:①因地制宜,以發展低技術結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突破口;②利用鄉鎮工業利潤返還農業,改變農業生產條件;③選擇了鄉鎮集體經濟的形式,作為資金積累的主要渠道。(3) 阜陽模式 (安徽)。主要是在實踐中走出了“四專二廠”之路 (即專業戶、專業村、專業經濟區域、專業市場和戶辦工廠、聯戶辦工廠);並依靠千家萬戶辦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飲食業等行業,以戶辦、聯戶辦為主要形式,打破區界、縣界,形成數量眾多的生產基地、專業經濟區域、專業市場。(4) 溫州模式(浙江南部)。主要特點是:它以家庭經營為主導,以小商品為經營內容,以專業市場為樞紐,以國營或集體企業為依託,運用宏觀調節手段,來搞活和發展農村商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