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

2012年張仁勝所著書籍

《桂林城》用逼真深刻的現實主義手法,演繹了一出酣暢淋漓的抗戰大戲。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桂林城》是張仁勝的一部盡顯抗戰時山水名城背後硝煙與柔情的力作。它以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間廣西桂林城中戚氏家族兄弟四人與蘇氏姐妹三人為人物主線,全景式地展現廣西抗戰全貌,將截然不同的主張、信仰、階級立場、人生脈絡融入全劇主要人物史詩般的命運。

作者簡介

張仁勝,著名作家、編劇,生於1956年8月,山東黃縣人;曾任廣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總編輯兼廣西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廣西民族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劇,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及“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主要作品有大型彩調劇《哪嗬咿嗬嗨》(合作編劇)、音樂劇《桂林故事》(編劇與導演)、歌劇《壯錦》(導演)、電視連續劇《我們的父親》(編劇)、電視連續劇《最後的子彈》(編劇)、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孤仙——新劉海砍樵》(編劇)等;曾多次榮獲廣兩文藝創作“銅鼓獎”、中國曹禺戲劇獎、文化部“文華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T程”獎、中國藝術節獎、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劇本“孔雀杯”銀獎及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駿馬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

圖書目錄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第十一集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十集
第二十一集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三集
第二十四集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六集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八集
第二十九集
第三十集

序言


作為導演,和編劇稱兄道弟的不少,但一直叫哥的唯有勝哥。
其實一直稱張仁勝先生為哥不是因為他的年齡比我大多少,單論相貌稱我為他哥的佔十之八九,叫的還是江湖地位。這裡的江湖是他劇本里的江湖。
我有幸拍了勝哥眾多劇作中的三部戲:《我們的父親》、《最後的子彈》、《警察故事》,托他劇作的底都得了各種獎,尤其是觀眾給予的獎,而我最想拍的還是這部《桂林城》。
記得去年夏天的某一天,看到了勝哥這部當時還叫《桂林往事》的劇本,“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這樣的我一直以為是形容詞的句子,居然成為動詞,以至於到了後面我開始惜字如金,不願把它太快地讀完,這對於我這樣其實很厭倦讀劇本的人來說實在太罕見了。
可見這個劇本有多麼打動人。
貫以重大歷史事實,巧妙地勾勒出從國共第二次合作到桂林淪陷這一歷史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軍事、歷史、人文畫卷,生動再現了國共始終一脈的骨血真情。它用逼真深刻的現實主義手法,演繹了一出酣暢淋漓的抗戰大戲。
這是我做導演二十五年以來看到的在藝術表現上最好的一部劇本。首先,它突破了以往所有抗戰戲的窠臼,在甚至幾乎沒有出現日本人具體形象的前提下寫出了讓人血脈賁張的抗日激情。其次,作者站在極其尊重客觀歷史的角度上細緻真實地表現了當時的政治體制下信仰的轉變和犧牲的具體體現。因為任何歷史的變化發展,都是以無數個體的犧牲和付出為代價,而且,歷史的每一個腳步,都可能造成個體本身的被湮沒或被遺棄,所以歷史學往往關注歷史腳步,而藝術則更多地關注歷史腳步的巨大腳印下那些無數有名和無名的犧牲者。
從這個意義上說,《桂林城》選擇從個體的、人性的藝術視角來表現當時中國宏大歷史中的一群普通個體。當然,當用這種個體視角來審視歷史進程的時候,往往可能引起人們對宏觀歷史視角的質疑。歷史會擔心這種個體價值的弘揚會消解某些歷史意義的建構。但我認為劇本《桂林城》恰恰了這種消解,它通過精彩的故事、生動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題達到了經典論述中曾經所要求的“歷史的”與“美學的”統一。法國歷史學家馬克費羅在其著作《電影和歷史》中寫道:“電視圖像在一個消費了它的社會,將充當歷史文獻和歷史代言人。”因此我認為《桂林城》將不單是一部抗戰劇,而更是一部宏大的歷史劇
用文字去敘述文字是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我這個畢業於戲劇學院編劇專業但一個劇本沒寫過的導演,完全不能把這麼一部將宏大敘事變得舉重若輕、絲絲入扣而又驚心動魄的大作給予更深的闡述,還是將此留給讀者吧,我相信你們的閱讀過程會充滿快感。
我倒非常願意用視覺的方式去重述它,其實我現在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