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技術
低技術
英譯low-technology,或簡化為lo-tech,指的是工業革命前的傳統手工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現代高新技術的今天,“低技術”表達的是回歸自然和傳統。人們在當今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在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的同時,同樣使用的一些傳統的、回歸自然的科學技術成果和產品。
在上海世博會上,以“低技術”見長的範例隨處可見: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溫哥華案例館,採用的是最傳統的木結構與混凝土混合形式,這既減輕了建築的整體重量,又提升了房屋的抗震強度和舒適度;芬蘭館中的電梯借鑒了中國燈籠的能量效應,在降低能源需求的同時,還提高了電梯的實用功能;義大利館的空調系統則充分利用了經水幕降溫后的“穿堂風”效果,讓展館成了一個天然的空調房;此外,由藤條編織而成的西班牙館外立面;由大豆材料構建而成的盧森堡館外部幕圍,都是運用原始材料和傳統技術創造的建築上乘之作;至於世博主題館,在設計上融合了老上海弄堂的建築元素,不僅讓“低技術”發揮了新的創意,同時也使得作為東道主的上海市民感到格外親切。
瑞典館館長任安莉曾在訪談中被問到“上海世博園瑞典館有哪些高科技亮點?”她回答:“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術’”,很是耐人尋味。任安莉特彆強調“低技術”,是希望人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規劃和關聯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術尖端化。
人類——能力超強
但遊客在瑞典館看到更多的,還是自然和童趣。展廳外,專設的兒童樂園,讓孩子們盡情玩耍;展館內,滑梯是通道,鞦韆也搬了進來。瑞典人對自然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從館內展示的環保成就可以看出:5幅長卷畫,從左或從右,隨著觀看點的變換,可以看到治理前後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從垃圾填埋場到天然公園,從污水運河到游泳垂釣的好去處,形成鮮明對比。展示中,瑞典人絲毫不避諱曾經有過的失誤,但人們最終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與自然和諧相處。它告訴參觀者:“低技術”是科技達到一定水平后的返璞歸真。
科技——回歸自然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告訴記者,“低技術”是國外最近流行的一個辭彙,叫low-technology,或簡化為lo-tech,指的是工業革命前的傳統手工技術。在“拜技術教”走火入魔,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現代高新技術的今天,“低技術”表達的是回歸自然和傳統。
“參觀上海世博會,有很多人抱怨沒看到震撼人心的高新技術,這其實是誤解”,吳建中說。一個產品或一個發明引領一個時代的博覽方式早已過去,現在的世博會,是面向問題、展示理念的。其中,“低技術”是一個很精彩的思考角度。它讓我們重歸自然,去挖掘人類早已擁有的智慧,選擇那些低排放甚至負排放的生產方式,去開發不需要大量投資的手工技術……
本屆世博會上,“低技術”範例比比皆是: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德國漢堡之家、法國羅—阿大區案例館,不約而同採用塑窗框提高隔熱效果,技術簡單效率很高;台北案例館介紹的“垃圾零掩埋”經驗,依靠周密細緻的管理,為處理城市垃圾提供了“低技術”解決方案;西班牙館的藤條遮陽、中國館的“自遮陽”技術、國家電網館的“穿堂風”設計,主題館的綠化牆,都是“低技術”的降溫方案,巧妙地運用了自然之力。
發展——從綠到金
“低技術”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理念。吳建中舉例:譬如大家都覺得用餐巾紙、一次性筷子方便,儘管知道這樣會浪費自然資源,但很多人並不在乎。只有當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共識並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觀時,才有可能讓大家自覺自願付出,而不用提醒。
“我們很高興看到,上海世博會上展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做法,讓老百姓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從綠到金》作者丹尼爾·埃斯蒂日前在世博會遠大館與中國環保企業家對話時這樣說。從綠到金,顧名思義就是環保節能帶來經濟效益。從未來城市建設來看,人類同樣需要尋找一條“從綠到金”的發展之路。
低技術不要求我們一味地追求技術的尖端化,但其所展現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理念同樣精彩。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術”,這一科學理念,將促使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更加註重回歸自然,去挖掘人類早已擁有的聰明才智,選擇那些低排放甚至負排放的生產方式,去開發不需要大量投資的傳統技術,創造與人們生活關係更為緊密的科技產品,從而可持續地造福我們的城市,造福我們的生活。
“低技術”體現的是慢節奏的生活方式,應該成為一種現實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