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毓芳的結果 展開
- 京劇表演藝術家代表作《玉堂春》
- 考古學家
李毓芳
考古學家
李毓芳,由她領隊發掘的漢長安城陶俑官窯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參與阿房宮遺址考古項目讓她深刻體會到堅持真理、敢說真話的艱巨與不易。
《考古發現與歷史詮釋——以秦阿房宮遺址考古發現為例》
在上林苑四號遺址發掘現場
“這說明阿房宮前殿並沒有建成。”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南邊沿有一條東西向壕溝,為後代所挖的防禦設施。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南面3米處的漢代文化層內發現了一片秦漢鋪瓦遺跡。據此,李毓芳判斷,所謂阿房宮只是一個建設規劃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隊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上面即東、西、北三面牆裡都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僅發現有東漢—北朝時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築遺存和墓葬。所以,種種跡象表明,阿房宮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使是這座前殿,離建成也還遠得很。事實上,很多文獻,比如《水經注》,所記的‘阿房宮’也就是這座前殿而已。”
但為保萬無一失,李毓芳還是做了更多工作:“除了這個前殿夯土台基,我們還一寸一寸地察看周圍的建築遺址。因為秦朝時間很短,這個土台基附近如果有跟它同一時期的建築,應該也是阿房宮的建築。所以從2003年直到2008年,我們隊一共費時6年多,把這135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域捋了一遍,都沒有再找到其它的秦代建築,於是得出之前的結論。”
這個結論一出,不僅阿房宮三百里的神話瞬間灰飛煙滅,歷史中著名的楚霸王項羽也順便被“平反了”,卸下了頭頂火燒秦朝最雄偉精美的宮殿的罪行。
時至今日,阿房宮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已為大眾廣泛了解並接受,“現在也沒有其他人再來質疑了。”李毓芳因此聲名鵲起,不僅頻頻出現於央視等主流媒體的《發現之旅》、《走進科學》、《魅力科學》、《科技之光》等名牌欄目,而且還被海外它國,台灣等地區請去講座,“每到一處,我都會反覆強調出土資料才是還原歷史的最可靠手段,這其實也是考古最讓我信仰的真理”。
“我第一次參加挖掘是1964年實習時,那時看到枯骨並不害怕。我從現場挖掘出骷髏頭骨沒地兒保存就都拿回住處。當時住的是當地農民的破房子,條件簡陋,也沒有桌子、柜子等傢具,我就把裝著頭骨的麻袋放在自己床底下。”也許職業和人之間也有某種緣分,李毓芳這番膽量,別說女性,就是男性也算少有。
畢業後幾經輾轉被分到咸陽博物館工作的李毓芳,到單位報到的第二天就被派往了工地:“我一個人從咸陽坐火車到達那個工地所在的村莊,直到走到垣上。那座墓葬是劉邦的陪葬墓,墓室深24米,長10米,寬12米,墓道100多米長,比剛發現的曹操墓還長,屬於漢代高規格的大墓。因為這個墓太大了,我們當時的條件又只能靠人拿著頭一點一點挖,所以竟一直挖到了1976年,光墓室的土就篩了三個月。”
高強度的體力工作還不是苦難的全部內容。因為考古工作包括發掘和科研兩大部分,要求考古工作者具備野外發掘和室內研究的雙重能力。所以,白天發掘一天的李毓芳晚上還必須整理資料,編寫考古簡報。“我們的居住環境大多很差,牛馬棚、農民堆放柴草的無窗窯洞、老鼠橫行的破房子都住過。
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毓芳執著堅持白天挖掘,晚上編寫考古簡報,往往一處遺址發掘完畢后不久,其研究簡報也編寫完成。近十年來《考古》雜誌上每年都有她的發掘簡報,幾十年間,她在中國古代都城和帝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撰寫論文、簡報、中篇報告40多篇,獨著及合著專著4部,其中《前漢皇帝陵的研究》曾獲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未央宮》等專著在國內外學術界處於領先水平。
1987年9月,李毓芳在未央宮西北部發掘一個遺址,一下子挖出許多小骨片,個個比柳樹葉還小。回到研究室,她和老劉用醋酸配了一種溶液,把骨片放進去。等骨片上凝固的土質溶化之後,在放大鏡下一看,每個骨片上都有文字!在兩千年以前的文物上發現當今普通人能認出的文字,無疑是重大發現。
“我們倆的眼睛從那一次看骨片就看壞了,過去我們的眼睛可好了,從不帶眼鏡。現在不行了。那幾個月,除了吃飯、睡覺,一睜眼,全世界彷彿都是用骨片串成的,我看老劉都是一片一片的。”
而這次發現的骨片,就是李毓芳退休後主要承擔的社科院重大課題——漢代骨簽研究。“我們共挖出了58000多片骨片,現在釋文基本弄完了,已發表360片,主要是漢代各地工官給當時的皇室繳納的武器記錄,這對研究當時漢代的官職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下一步,李毓芳說他們的任務是精細核對釋文,研究上面的刻字、分類,要出一個完整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