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相機
現代照相機的一種類型
膠片相機,即傳統相機,膠片相機分為單眼相機及雙眼相機,膠片相機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費者要購買底片的費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沖費與相紙的費用,算一算每一卷負片所要花費的成本大約是8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約是100元上下。
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在工作原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將被攝景物發射或反射的光線通過鏡頭在焦平面上形成物像。
膠片相機是現代照相機的一種類型,而所有當今數碼相機的原理,皆源自膠片相機。
所以,既然說到膠片相機,我們當然要首先了解一下照相機的歷史。
照相機簡稱相機,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形成影像並使用底片記錄影像的設備。很多可以記錄影像設備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徵。醫學成像設備、天文觀測設備等等。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
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做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
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機,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
1861年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奧托·肖特與光學家卡爾·蔡司在蔡司公司發明了正光攝影鏡頭。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膠捲”。同年,柯達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捲的可攜式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
1948年11月26日美國寶麗來公司(Polaroid)在市場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即時成像相機Polaroid95
相機成像原理圖
膠片相機使用銀鹽(主要是溴化銀AgBr)感光材料附著在塑料片上(即膠捲)作為載體,拍攝后的膠捲要經過沖洗才能得到照片,在拍攝過程中也無法知道拍攝效果的好壞,而且不能對拍攝照片進行刪除。
膠片相機的影像是以化學方法記錄在鹵化銀膠片上。此物品不得見光,否則曝光后再沖洗將為白色或黑色。
傳統相機的影像必須在暗房裡沖洗,要想進行處理必須通過掃描儀,而掃描后得到的圖像質量必然會受到掃描儀精度的影響。
與數碼相機成像對比
數碼相機的存儲介質為感測器,而目前普通數碼單反的感測器為APS-C畫幅,即是在滿畫幅的左右兩頭各擋去一端,長寬比為3:2(23.4*15.6),於135底片同比例,中高檔的數碼單反部分可以做到全畫幅,也就是與135膠片相同的畫幅。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數碼相機的成像不能做到膠片機成像的高質感與高層次感,普通數碼相機的成像寬容度在10檔左右,高檔的數碼單反寬容度可達到14檔到15檔,而普通彩色膠捲的寬容度則在5檔左右,黑白膠捲甚至可以達到7到9檔的寬容度,從成像質量上而言,數碼相機並不足以與膠捲相機媲美。而膠捲往往需要經過沖洗加掃描兩個步驟,畫面的細膩程度與掃描的精度有很大關係,高級的掃描儀可以掃出1200W左右的像素(35mm膠捲),但是數碼單反則不存在此問題,像素的精度往往是固定的。
採用光學調製傳遞函數(MTF)法對相機整機系統的像質及像面位置的準確標定進行了評價,並給出了詳細的結果。由實驗室實測均值0.1221得到的在軌估計值0.0747與實測均值0.0725相符,證明了用膠片攝影法拍攝刀口陰影,經傅里葉變換等方法處理得到MTF的方法可以用來評價空間相機的動態成像質量。該方法是用實驗室實測的相機動態MTF結果來預估相機在軌動態MTF及在軌攝影解析度的有益嘗試.
現代相機
現代相機數碼化,照相的速度及其存貯的速度很快,高度清晰,洗相速度極快。而且在電腦上就可以直接進行照相,還可以完成編輯,把不必要的東西取消掉,也可以加上一些風景或者另外的人物。比原來的照相機更加方便。當然在野外也能完成照相,效果和家裡的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