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岩
聖水岩
聖水岩位於隴西山與萬全鄉交界處,海拔1561米。
聖水岩位於隴西山與萬全鄉交界處,海拔1561米。清乾隆《將樂縣誌》記載:“上有泉,不盈,不涸。病者飲之即痊,天旱禱之即雨。”故取名聖水岩。峰頂突兀3座30米高的山頭,儼然一“山”字,風姿獨特。怪石奇岩,千姿百態,形似雄鷹、神龜、山羊、伏虎、怒獅、群猴、石筍、石柱、石幔以及一線天、連環石、小石林等,構成一幅幅奇特石景。這裡還有1座用石板條建造的“聖水岩庵”,為三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水岩位於乳山市馮家鎮孔家村西北1000米的尼姑頂東坡。這裡山水幽深,林木茂美,岩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內流水常年不斷,水質清純,因名聖水岩。據現存於該處的“玉虛觀碑”記載,金大定年間(1161~1189),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陽在這裡搭建茅屋修鍊道行,承安二年(1197),牒敕賜額曰“玉虛觀”易庵為觀,陸續修了一些道院建築。崇慶二年(1213),牒敕賜額曰“玉真觀”(即萬壽宮)。貞祐二年(1214),立玉虛觀碑。
舊時玉虛觀殿閣一片,前有石坊,門有石獅。有老祖殿、三官殿、三清殿、玉皇閣、萬壽宮、三義殿、靈官殿,大門過道兩側還有巨大的把門將軍塑像,大小碑碣不知其數。1942年開始,聖水岩玉虛觀遭到破壞,此後歷經多年風雨,至今玉虛觀已成荒蕪廢墟。
玉虛觀碑,立於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碑通高5.66米,龜趺碑座系整塊大石雕成,高0.95米,長2.875米,龜頭長1.03米;碑身高3.45米,寬1.25米,厚0.285米,正面楷書陰刻碑文(附后),清晰可辨識,背面楷書陰刻全真道宗派世系表,字跡已不甚明了;碑首高1.22米,寬1.55米,當中篆書“玉虛觀記”四個大字,四龍盤繞分別將頭伸向兩側,每側二頭並列伸向下方。
老祖殿,因建築無木料,又稱無梁殿,屋頂瓦被揭去,其他尚完好。東西長4.56米,南北寬4.20米,牆高3.17米。室內神台前沿是一整塊石條做成,前立面下刻兩層蓮瓣,上刻卷草花紋。
聖水岩,天然石洞,《玉虛觀記》載:“嵌崁之下,裂石而出,水流激激如線,常年不變。”洞口向南,進深9米,洞內南高北低,有水自北壁下流出;洞口東高西低,最高處8米。洞口踏石面刻有“大安二年”四字,清楚可讀;洞口東上方刻“聖水嵒”三個大字,單字高59、寬45厘米,風蝕雨損,字跡已不太清楚。洞口外西側壁上有陰刻七言絕句一首:“道高曾受帝王宣,敢得金書賜體玄。道法一身升羽化,鐵查山下水依然。”落款“即墨縣仁化鄉石匠東古鎮曲道明 大安七年”。
玉陽洞,人工洞,鑿於岩壁之上,距地面10餘米。洞口東南向,下兩側各有不規則台階12級。洞口拱形,高2.10、寬0.85米。洞內方形,進深6.23米,空間高2.30米。洞中央偏後有大神台一座,高1.95、長1.90、寬1.80米。神台的左、右、後壁各鑿有龕,左右龕各高0.65、寬0.60米,後壁龕高0.70、寬0.50米。洞西壁鑿龕3個,大小相同,各高1.10、寬0.80米;洞東壁鑿龕5個,高均在0.70、寬0.50米左右。壁龕全是拱形。洞口外上方岩壁的東向面上刻“玉陽洞天”四個大字,每字高70厘米左右。
石獅一對,系立於山門兩側,仍原位未動。此外,建築基址尚有部分殘存。
1981年4月以“聖水宮”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9月以“聖水岩金碑”升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以現名升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諸山綿亘相屬,秀異峭拔,為東方冠。山之足蹈於海者三,相距皆不滿百里,蓬萊、瀛州、方丈,朝夕相望於晻靄間。蓋天地英靈自然之氣,獨鍾於此,故世多神仙異人焉。直南秀色可餐,林壑尤美者,聖水岩也。水不見發源,但嶔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線,味甘冷且清,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蛙黽之屬,未嘗產焉,此亦異也。
初神仙玉陽公,大定丁未,世宗遣使乘傳,迎致輦下,召於內殿,延問修真之道,就御果園建道院,給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賜冠簡紫衣,悉表而辭之。未幾,懇求還山,詔不違其志,仍賜錢二十萬,為道路費。師之鄉里道俗,聞其來也,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歡迎,不令他適,遂結茅於茲岩。己酉冬,世宗不豫,復遣使迎師。師曰:“來之晚矣,顧不及得見聖顏。”使者愕然,至涿郡哀詔果下,自爾東歸,更不復出。逮承安丁巳,章宗遣近侍征以安車,宣見於內閣,賜坐。問養身之道,師以無為清凈少私寡慾為對。復問教法規儀治國之道,師以雅對,妙沃帝心,嘉嘆誠實者久之,曰:“真修行人也!”留連抵暮方出。翌日,特旨賜紫衣,號體玄大師,蓋不問師承非常之渥也,道俗榮之。拜命間,俄一內侍傳旨,謂使者曰:“先生處山林無積貯,從來禮儀物我為代出。”改城東崇福院為永壽觀,令師處之。閱月,特旨住持修真觀,仍賜綾羅絹各二千匹,綿千兩,月給齋廚錢二百鏹。戊午秋,辭以親老之歸山,帝許之,仍給裝錢不貲。比師之東還,門人於道潤相與謀於眾曰:“師今雖處京師,固非本心,恐不肯留,復欲追寂於空山,我輩居此,莫若以庵易觀,庸遲其來。”遂入貲於禮部,□□玉虛觀焉。及是師到,薄讓之曰:“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挾宇宙,官天地而府萬物,尚何以居處累耶?況乎易庵為觀,不幾於昔以我為牛,而今以我為馬也,且我之素風乞子耳,兩朝恩賜名觀,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雲霞而為樂地,若之何為,甚無謂也!”眾以“邦有常禁,不可聚眾”為辭而退。其業已然,固無可奈。繼而善眾門人,遠近坌集,有山者獻木,有田者獻谷,富者施財,巧者出□,人皆自勸,又非智辯牢籠曲誘之也。岩之下,磐折隈懊,舊無隙地,剪荊芟草,夷峻堙谷,僅得數畝,其運石甓輦木之工,十倍其他,閱數載屋崇成焉。凡所以尊奉經像,頤養高真,安方來,館賓客,□□審處其當。或架木度飛泉以充日用,或闢地藝嘉蔬以修凈供,前導之以青龍之門,旁瀉之以白虎之澗。按雲之台,招福之嶺,列諸東南。金鳳之山,正陽之峰,峙於西北。回繚者天元之崗,開闔者東陽之洞,松檜竹柏,雨露一新,山川岩壑,晦明愈麗。然耳風為聲,而聲之無聲,目空成色,而色之無色,使游禮之人,瞻像以生敬,學道之士,因寂以悟玄。岩側舊有大石,飛出數丈,俯瞰其下,登覽者頗以□硊為懼。一日師謂眾曰:“盍為去之?”錘鏨競舉,數日才及毫末。師笑曰:“若等何能辦此?”遂登其巔,運錘三擊,轟然有聲如雷霆,響震岩谷,其石已墮,紫氣盤郁,移晷方散。構殿之日,執役者毋慮數百人,食畢坐廡下,師以巨瓢酌酒,遍斛其眾,四周眾皆醉,而酒仍半,師慮惑眾,遽覆於地,師之神異如此。其逆知未來,招致風雨,愈疾起死,皆精誠自然而致,不能殫悉,自別有傳。按《仙經》云:“玉虛者乃三氣中一氣也,玉者不染不雜,璞散自然,虛者精光明明,而無形質,譬若日月,及大精明,然而無有形質,故為虛。”今師之處道也,惟寂惟默,無形無象,契自然之妙,斂之於己,則虛室生白,施之於人,則虛舟不怒,浩浩蕩蕩,不可得而擬議,直與此□相併,雖變化無常,固不能終始也。適因師之門人解道樞、朱景逸相拉來此,得覽勝概,望履舄於幕下,因請記之,辭以不敏而□能,姑摭其實,紀以蕪言,如有作者,請礱此石以待。師姓王,諱處一,道號玉陽子,少遇東華帝君授以道要,重陽真人即其師也,丹陽、長真、長生、長春、太古,皆同業伯仲也,門人居天下者三之二。且山谷跋歐陽文忠公《廬山高詩》,及廬山之美盡備於中,當時士大夫讀之,概然欲脫塵駕,少揖清曠無由,今而來此,豈非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