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境內公辦高校世界一流大學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高校”——鄭州大學的直屬院系。

學院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系之一,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后流動站。近些年學院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0餘項。學院以培養創新型學生為目標,以各種科技創新、學科競賽活動為載體,組建了智能機器人、網路開發、程序設計等多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搭建平台,營造環境。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是在原鄭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鄭州大學電子工程系、鄭州大學工學院計算機專業以及鄭州大學南校區、鄭州大學工學院、鄭州大學醫學院三校區的計算機中心等的基礎上相繼合併組建的,已有20多年的辦學歷史,是鄭州大學"211工程"建設期間重點建設的工科院系。

歷史沿革


計算機科學系始於原鄭州大學1972年成立的計算技術專業和鄭州工業大學1985年成立的計算機及應用專業。
電子工程系始於1964年成立的無線電技術專業。
信息工程學院是三校合併後於2001年由原鄭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原鄭州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系及三校計算中心合併組建而成。鄭州大學計算中心歸屬於信息工程學院。
2019年5月,學校新設立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與信息工程學院合署。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設置
一流大學院系名稱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軟體工程系
計算中心
實驗中心
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河南省電子材料與系統國際聯合實驗室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研究室
激光與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
計算理論與先進計算技術研究室
資料庫與數據挖掘研究團隊
現代信號處理研究團隊
醫療人工智慧團隊
鄭州大學先進網路與高可靠軟體研究室
鄭州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
智能軟體開發技術實驗室
智能終端與移動計算研究室
機器人與智能信息系統研究所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22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院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優青2人,講席教授30餘人,博士生導師20餘人;專職教師中教授50餘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20餘人。
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職教職工近200人,其中專任教師130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34人(含博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0餘人,河南省“百人計劃”人才1人。
全院在校各類本科學生總計6977人,碩士研究生440人,博士研究生41餘人,具有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博士生一整套完備的教學培養體系,是鄭州大學辦學層次和本科學生人數最多的院系。
範文兵程明
鄧記才劉平
閻新芳葉會英
鄒澎穆曉敏
齊林申金媛
王福源王忠勇
楊守義禹延光
張端金張衛黨
蔣慧琴石磊
徐江峰張志鴻
周兵王賀明
王宗敏范明
王黎明葉陽東
周清雷庄雷
王世卿孫曉紅
侯維岩宋家友
譚同德鄭志蘊
邱保志昝紅英
李占波蔣慧琴
李常青徐力平
陸彥輝朱浩
黃國慶李向麗
李正民穆玲玲
錢曉捷王延年
謝琦翟光群
柴玉梅李曉宇
郭洪陳恩慶
牛常勇林予松
穆維新

人才培養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注重學生工程化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建有智能機器人、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電子設計、信息安全等大學生創新實驗室,並建有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為學生創新訓練提供了載體和平台。開設了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將學生創業就業引入到教學實踐,營造了濃郁的學生創新實踐氛圍。學院學生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近300餘項,學生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比賽中多次獲國際、國家級大獎,連續多年被評為鄭州大學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高,連年被評為鄭州大學就業先進單位。
作為科學技術的重要分支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信息工程技術正在全球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高速發展。以IT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在新世紀的征程上,信息工程學院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鄭州大學創建全國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乘著鄭州大學省部共建的東風,抓住“211工程”建設的機遇,信息工程學院師生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團結創新,奮發前進,向著建設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業績的目標前進!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學科體系

通信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通信系統和通信網方面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現代通信系統的設計、開發、調試和工程應用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等方面知識、能在通信領域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營及在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中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及設備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系列課程、微波技術與天線、通訊原理、通信系統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應用地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地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地高等工程技術人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按一類學科設置,下設計算機軟體、計算機應用技術2個專業方向。其中計算機軟體與理論是省重點學科。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軟體工程、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學習信號地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地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電視原理、信號與系統、微波技術、感測技術等系列課程。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軟體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文化修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紮實的計算機軟體及軟體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良好的軟體設計與編程、項目規範管理、交流與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計算機軟體產業發展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的高層次工程管理與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項目管理、測試維護及相關工作等。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演演算法與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操作系統、編譯技術、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軟體項目管理、軟體體系結構、軟體需求工程、軟體文檔規範與標準、軟體測試技術、軟體成熟度模型、系統分析與設計、軟體方法與過程等。
修業年限: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學院下設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軟體工程系等4個系。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均為河南省重點學科;擁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4個本科專業;並建有1個國家級科研實驗平台(國家電子材料與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4個鄭州市重點實驗室,7個校級科研實體,6個學生創新實驗室和14個本科教學實驗室;通信工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和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軟體工程為國家一流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計算機技術為國家專業碩士學位綜合改革試點領域。
學院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近50項,國內外專利80餘項。學院教學設施優良,設備先進,具有各類先進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為教學科研以及學科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實驗設施
學院實驗設施完善,辦學條件優越。自1996年11月鄭州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預審,"計算機軟體與網路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立項以來,實驗室規模、水平和設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現有三個本科教學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計算機技術實驗室,通信工程與電子信息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達4100餘平方米,具備各類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投資總額達2510萬元;學院資料室擁有圖書15000餘冊,信息類學術期刊200餘種,學院擁有“河南省激光與光電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電磁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信息網路重點開放實驗室”等省級重點科研單位和"鄭州大學計算機應用研究所"、"電子工程研究所"、“知識工程與信息處理實驗室”、“鄭州大學高性能計算機研究與發展中心”、“集成電路(晶元)中心”等產學研機構,為教學、科研以及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國家軟體資格和水平考試考點設在我院。全國計算機學會河南分會掛靠在我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黨委 
黨委書記胡亞傑
黨委副書記張國強
黨委副書記劉洪建
行政
常務副院長周清雷
副院長齊林
副院長葉陽東
副院長宋家友
工會
主席徐江峰

校園環境


信徠息工程學院位於鄭州大學老校區(大學路75號)18號樓,
鄭州大學新校區兩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