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矮星
藍矮星
藍矮星是指光譜為 O、B、A 的矮星,呈藍色或藍白色。全天最亮的天狼星 A(α Canis Majoris A)是典型的藍矮星。
藍矮星
主序星的光譜從 O 到 M 型都有,光度則隨表面溫度的增高而增大。質量可相當於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幾十倍。能量來源一般為氫聚變為氦的反應。這是恆星演化的中期階段,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也最長。主序星壽命的長短,主要看其質量發現。目前認為,恆星的壽命和其質量的 2.5 次方成正比。像太陽這樣的主序星,用氫作燃料,能量可供其生存約 10^10 年;大於 10 M⊙ 的主序星,氫只能燃燒約 3 × 10^7 年;只有 0.2 M⊙ 的主序星,就能生存超過 5.6 × 10^11 年。除了太陽為主序星外,織女星、牛郎星、角宿一等,都是著名的主序星。
恆星的光譜因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運動特性不同而各不相同,通常用的恆星光譜分類法主要根據光譜中譜線的相對強度來排列,對於絕大多數恆星這種分類法直接反映了恆星表面溫度。按溫度下降次序,光譜依次為:O、B、A、F、G、K、M 七大類,極少數分屬於 R、N、S 等光譜型。每大類又分為 10 種次型,如 B5 就是 B0,A0 中間次型。
天狼星A是夜空里最亮的恆星,目視星等為 -1.47 等,是一顆光譜型為 A0mA1Va 的藍矮 Am 星,和一顆光譜型為 DA2 的藍色白矮星組成一對雙星系統。天狼星 A 的光度約為 25.4 L⊙,半徑約為 1.711 R⊙,溫度則比太陽高得多,約為 9940 K。它距太陽系約 8.6 ly,只有除太陽以外最近恆星距離的兩倍。古代埃及人認識到池該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升起之前時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他們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不是埃及曆年的 365 天而是 365.25 天。德國天文學家於 1844 年報道,天狼星是一顆雙星,因為該星在附近空間中沿一條呈波形的軌跡運動,從而得出它有一顆伴星和繞轉周期約為 50 年的結論。這顆伴星於 1862 年被美國天文學家最先看到。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頗大的軌道上互相繞轉,平均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 20 倍。儘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遠鏡還是不難看到那顆 8 等的伴星。伴星的質量稍大於太陽,密度則比太陽大得多,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
藍矮星位於赫羅圖的右下角,為光度小、體積小、溫度卻很高的恆星殘骸,白矮星的分支。相較於白矮星微亮,溫度也比白矮星高的恆星死亡的殘骸,只殘留著尚未熄滅的藍白色火焰。
矮星
主序星是指鄰近太陽和銀河星團的恆星,絕大多數都分佈在赫羅圖上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狹窄帶內,形成一個明顯的序列,這個序列叫主星序,位於主星序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星序上邊為巨星和超巨星,左下邊是白矮星。由於主序星的光度比巨星和亞巨星小,所以又叫矮星(是一種光度較弱的恆星)。但是藍矮星其實並不是小型的恆星,它們的光譜一般處於 A 型中期前,質量通常大於 2.5 M⊙,表面溫度接近甚至超過 10^4 K,因此藍矮星通常有著很高的光度。B2 型早期的主序星和藍巨星並沒有明顯區別,O5 型早期的主序星甚至和藍超巨星有著相似的大小,亮度和更高的溫度,因此藍矮星雖然名為“矮星”實際上並不矮小。
● 光譜分類
常把光譜型為 O、B、A 的矮星稱為藍矮星;光譜型為 F、G 的矮星稱為黃矮星(如太陽);光譜型為 K 、M的矮星稱為紅矮星;但所謂的“白矮星”,以及在理論上估計的天體“黑矮星”,還有介於最大行星和最小恆星之間的“褐矮星”都不屬於矮星範圍。
● 主序星
主序星的光譜從 O 到 M 型都有,光度則隨表面溫度的增高而增大。質量可相當於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幾十倍。能量來源一般為氫聚變為氦的反應。這是恆星演化的中期階段,恆星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也最長。主序星壽命的長短,主要看其質量發現。目前認為,恆星的壽命和其質量的 2.5 次方成正比。像太陽這樣的主序星,用氫作燃料,能量可供其生存約 10^10 年;大於 10 M⊙ 的主序星,氫只能燃燒約 3 × 10^7 年;只有 0.2 M⊙ 的主序星,就能生存超過 5.6 × 10^11 年。除了太陽為主序星外,織女星、牛郎星、角宿一等,都是著名的主序星。
● 光譜型
恆星的光譜因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運動特性不同而各不相同,通常用的恆星光譜分類法主要根據光譜中譜線的相對強度來排列,對於絕大多數恆星這種分類法直接反映了恆星表面溫度。按溫度下降次序,光譜依次為:O、B、A、F、G、K、M 七大類,極少數分屬於 R、N、S 等光譜型。每大類又分為 10 種次型,如 B5 就是 B0,A0 中間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