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曾任瑞典自由黨主席和貿易大臣。

1899年4月出生於瑞典,1979年8月逝世。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人。1977年,貝蒂爾·俄林因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與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愛德華·米德一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物生平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和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人。
1899年,4月出生於瑞典,先後在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商學院,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學習和深造。
1925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1924年,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1930年,應聘到斯德哥爾摩商學院任經濟學教授
1938年,當選為議員,俄林不僅是經濟學家,而且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對黨自由黨的主席,在聯合政府中任貿易部長,連任自由黨主席達23年之久
1977年,貝蒂爾·俄林因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與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愛德華·米德一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9年,8月於書桌前逝世。

傳奇人生


經濟研究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俄林在經濟學研究方面的特點是,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勇於探索和創新。他認為,後來者的任務不是對名有的理論僅僅做些解釋,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創新、突破。他登門求教於陶西格,但他並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貿易理論;他讚賞赫克塞爾的開放貿易理論分析,但他又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因此,俄林所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關於區域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系第一次較完整的闡述。
1925年,俄林參加了獲取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經濟教授的競爭。按照挑選委員會的規定,參加競選者必須在三個月內就指定的題目寫一篇論文,在48小時之內準備一篇講演。結果,競選時,俄林以三比二的優勢獲勝。這樣,年僅26年的俄林,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教授。1930年,他應聘回到母校斯德哥爾摩商業經濟學院,接替他的老師赫克塞爾任經濟學教授,從此擔負這一職務達35年之久。
俄林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還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一直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能爬上首相的寶座。他剛任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不久,就當上自由青年協會的主席,一舉成為政壇上引人注目的活躍人物。1938年,俄林當選議會議員。1944年,他出任瑞典主要反對黨自由黨的主席。同年,在聯合政府中任貿易部部長。他連任自由黨主席達23年之久。但是,使他失望的是,他想當首相的宿願一直沒有實現。
馳騁政壇並未使俄林中斷對經濟學的研究。他不負盛名,探索不止。自進入政界之後,他不僅擴大了研究範圍,寫出了大量論著,而且多次出國講學。
國際貿易理論研究
為了表彰俄林對經濟學,特別是對國際貿易理論所做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77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評選委員會認為他們“對於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俄林從16歲跨入經濟學的大門到獲得諾貝爾獎金,奮鬥達60餘年。1979年8月3日,也就是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三年,他與世長辭了,享年80歲。
俄林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運動理論作出了開拓性的研究。
早在1922年,他在其博士資格預選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初步大綱,成為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1924年,在其博士論文及答辯中,他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第一次較完整地闡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區際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系。1931年,他把自己的貿易理論體系進一步加以充實、修改和提高,完成了著稱世界經濟學壇的著作《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至此,最終形成俄林貿易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很快就被寫進當時世界上一些最有影響的經濟學教科書里,被稱為赫克塞爾—俄林模型。
俄林標榜自己是社會自由主義者。實際上他的一系列理論都與凱恩斯主義非常相似。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時期,他多次發表論文或為政府起草報告,均極力強調國家壟斷干預對於解決失業和復甦經濟的關鍵作用。
例如他的《貨幣政策、公共工程、補貼和關稅是消除失業的工具》一文,就對瑞典政府當時制定政策起了重要作用,被認為與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的基本思想一脈相承。
1969年——1975年,俄林擔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主持頒發這項資金的評選工作。

學術貢獻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俄林生產要素稟賦說的創立與其導師赫克塞爾的貢獻密切相關。赫克塞爾在《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中率先將生產要素的分析納入貿易研究的領域。認為“兩國在生產要索相對稀缺的差異是比較成本之差異,因而也是國際貿易的一個必要條件,另一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一種商品的生產要素結合比例與另一種商品的要素結合比例不同。”俄林深受啟發並認為赫氏的思想是其構建國際貿易相互依存理論的組成部分。這也是西方學者將生產要素稟賦說又冠以“赫克塞爾——俄林模式”的原因。
生產要素稟賦說的基本假定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生產要素稟賦說是俄林貿易理論的核心,並以下列假定為前提:
1.兩個區域或兩個畫家、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勞動與資本)。該假定通常被稱為2×2×2模型。
2.兩國具有同質的生產函數。因生產函數反映了投入的生產要素組合與最大產量的依存關係。因此在要素價格不同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勢必密集地使用相對廉價的要素。
3.兩國生產要素同質,在區間內能完全自由流動。即效用函數最大化的約束使勞動和資本的報酬最終相等。由於現實中自然資源無法移動,因而要素的區間流動意味著資源配置的合理化。
4.生產要素具有充分的可分性,且規模報酬不變。
5.商品貿易中的一切限制不存在,即排除了運費、關稅及其他障礙的自由貿易的理想狀態,便於比較兩國貿易前的價格比率。
6.兩國商品和要素市場均為完全競爭的市場。在生產要素充分就業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狀態下,產品價格等於其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因而產品的成本比例能完全反映要素的供求狀況尤其是供應狀況。
7.生產要素密集性逆轉的情況不發生。這表明在要素密集性與要素價格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即若按要素價格的某一比率,商品X是資本密集性商品,則按所有的要素價格比率,商品X的資本密集性均不改變。
8.兩國需求偏好相同,即兩國的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及位置相同。
9.兩國只發生有形商品貿易且每一地區都有一種自由流通的紙幣。

俄林定理


建立在上述假定基礎上的“赫——俄理論”由俄林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定理所構成。俄林定理指出:由於要素稟賦的稀缺性及在各國各地區內分佈的非均衡性,以及諸要素之間的非置換性,一國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稟賦決定,即一國的生產和出口需較少地耗用其供給相對稀缺的要素的產品。其次,俄林認為個人勞動分工與貿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資質或稟賦的制約。由於生產要素供給的稀缺性和分佈的非均衡性,“每一地區最適於生產那些所需要素在該地區較豐富的產品,而最不適宜於生產需要某些要素占很大比例且存量很少甚至沒有的產品。”俄林認為停留在對區域貿易原因的一般分析遠遠不夠。區域貿易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地區或國家間商品的價格的差異,即區域貿易是一種價格現象,只有說明要素稟賦與成本及價格的區間差異的內在聯繫才能闡明其發生及利得的實質。
俄林以其縝密而嚴謹的邏輯推理,深入到對“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性是建立貿易的必要條件”的分析,且創造性地將一般均衡理論的分析方法應用到貿易研究領域。俄林認為無論是在一個區域內,還是一個國家內,在給定的時間內,所有的商品價格及要素價格均由其各自的供求關係決定。“在需求背後有:①消費者的慾望;②生產要素所有權的情況,它影響到個人收入和需求;③生產要素的供給;④生產的物質條件。後面的條件,即到處相同的物質界的自然不變的特徵,在適當考慮生產要素價格的情況下,決定生產要素的結合,也就是技術過程,從而影響到對商品的需求轉化為對這些生產要素的需求。”這裡所說的“生產要素的供給”是指要素稟賦即一國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存量的相對狀況。而“生產的物質條件”是指生產函數情況,它決定商品生產中諸要素的結合比例,從而也決定了商品的要素密集性。顯然俄林關於供給的決定因素正是赫克塞爾所提出的比較成本差異產生的前提條件。俄林認為由上述四種基本因素所構成的各地區或國家內的價格機制,共同決定商品及要素的價格。由於生產函數同質的假定,因此兩國間商品相對價格差異由商品的需求即消費者偏好和要素所有權分配情況及要素供給的差異所決定。
因此,俄林指出,若將兩國商品相對價格差異作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條件,則第二個條件是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差異。生產要素的價格也是由其供求因素決定的,對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即對其生產出的產品的需求。而要素的供給是由生產成本所決定的。在要素供求決定要素價格的關係中,俄林認為要素供給的影響非常重要。尤其在各國要素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對要素價格存在著制約作用,要素供給豐富則其成本低價格便宜,反之,供給稀缺則其成本高價格昂貴。如“澳大利亞農地供應豐富,但人口稀少,同大多數其他國家相比,土地便宜而工資高。”為使論證嚴謹並符合現實,俄林引入了匯率這一新的變數。這使產品的價格和成本能直接比較,當某種產品生產中所需的大量的要素價格在A地區較B地區便宜,同時只需少量的其他要素,顯然,在A地能以較低成本生產並向B地出口,A地進口的則是在B地供給豐裕且能以較低成本生產的商品。
總之,在商品和要素價格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機制中,俄林以生產要素供給即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說明國際貿易發生的基本原因。可見在要素稟賦差異——要素價格差異——生產成本差異——商品價格差異的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因素鏈中,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處於核心地位。

價格均等定理


生產要素稟賦說的第二個命題為要素價格均等定理,即在一定條件下,國際貿易最終將導致各國生產諸要素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的平均化,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間要素流動的替代物。
赫克塞爾曾在《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中提到了貿易將導致要素價格即同質勞動力的工資和同質資本收益均等的觀點。俄林在《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的第二章“關於區域貿易的某些後果”中闡述了其觀點。“區域貿易的後果是使商品價格均等化,生產要素的價格也有趨向均等化的趨勢。這意味著更好地利用這些要素,從而減少因不適當的地區分佈而引起的不利條件。”俄林認為要素價格均等只是一種趨勢而非完全的均等化,主要原因第一是產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對幾種要素的“聯合要求”且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因此儘管貿易開展后使資源配置合理性增強,並不能改變要素區位分佈的非均衡性及拉平要素價格的區間差異。其次由於俄林假定生產要素的地區流動性為零,因而可由商品貿易部分替代要素流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要素的合理配置。針對上述“赫——俄模式”中要素價格均等的趨向性觀點的缺陷和不足,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必然發生而不僅僅是一種趨勢,從而對該理論進行了重要修正。薩繆爾森在《國際貿易和要素價格均等》一文首次提出其觀點:在兩國實行生產兩種產品的專業分工的情況下,通過自由貿易要素價格會絕對相等,商品流動能夠完全替代要素流動,在商品移動能有效替代要素移動的某種程度上世界生產力可達到最佳狀態。
以後,薩繆爾森於《再論國際要素價格均等》一文中,對要素價格均等進行了嚴謹論證,修正並完善了生產稟賦論。假定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歐洲;生產兩種商品糧食和紡織品;每種商品由兩種生產要素土地和勞動力生產出來;生產函數呈現出線性齊次的特點,即以相同比例改變所有投入要素,產出也以相同比例變化;滿足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現實中商品表現出的要素密集性不同,糧食為“土地密集型”商品,紡織品則為“勞動密集型”商品;假定兩國的土地與勞動均為同質的投入要素;假定國際貿易中所有商品均能完全自由移動,沒有關稅和運輸成本,且競爭導致兩國商品市場價格比例均等;假定兩國間的生產要素不能自由移動;假定兩國對具有比較利益的商品實行不完全的專業分工即都生產兩種產品。根據上述假定條件,薩氏運用數學推導得出的重要結論是:“兩國的實際要素價格必然完全相等。”
鑒於薩氏所做的理論貢獻,經濟學界又將“赫——俄模型”稱為“赫——俄——薩理論模型”。

國際經濟理論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被譽為“第二代斯堪的納維亞經濟學家的旗幟”。俄林貿易理論的價值及現實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
俄林貿易理論給出了資源配置優化的嶄新角度,賦予古典比較利益原則以新的內涵,強化了自由貿易政策最優的規範結論。俄林以要素稟賦說對自由貿易進行了新的詮釋。自由貿易為各國改善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提供了有利條件,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相互依賴的競爭機制使各國的有限資源相對地集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部門裡,並通過國際交換來滿足和增進各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自由貿易政策將導致貿易各國國內生產邊際轉換率、消費邊際替代率等於國際邊際轉換率,從而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即以最有限的資源,最有效地通過本國生產和對外貿易兩個系統獲得最大產出。反之任何背離自由貿易的行為,無論是閉關自守還是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對商品和要素的國際流動的阻礙和限制,都將損害各國的利益,並造成資源的“無效配置”。
第二
俄林與李嘉圖都認為商品相對價格之差異導致貿易的發生,但俄林假定各貿易國擁有相同的生產函數,從而把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最終歸因於兩國要素稟賦的不同,將一國的貿易方向與其經濟機制相聯繫。而李嘉圖則認為生產函數的國際差異是貿易的根源。在李嘉圖的毛呢與葡萄酒的經典範例中他用比較成本說明貿易的發生,但未能闡明比較成本如何存在差異的重要問題。這一“疏漏”為俄林生產要素稟賦說的創立提供了契機,俄林深刻分析了比較成本存在差異的原因,突破了古典貿易學說的理論局限。
第三
運用一般均衡原理研究貿易問題,既構成了俄林生產要素稟賦說的鮮明特色,又實現了國際貿易研究方法的變革,所謂一般均衡分析,其特點在於重視和強調經濟系統中各變數的相互依存及影響。俄林首先把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應用到貿易領域,強調國際貿易的原因和結果存在於不同區域或國家之間各種商品和要素價格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的環節之中。商品和要素的價格現象,從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市場機制出發,分析貿易產生的原因、貿易對要素價格及收入分配的影響。
第四
俄林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並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數,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予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

主要著作


《國際貿易理論》1924
《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1925)
《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1931),揭示了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國際貿易中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論》美國哈佛大學出版1933
《國際經濟的復興》(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1936
《國際經濟重建》(1936)
《資本市場和利率政策》1941
《穩定就業問題》(1949)
《對外貿易政策》(19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