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徠主義攝影是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種形式主義的攝影流派。這一流派的攝影家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他們刻意表現的對象是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的變態和夢幻,以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影像加以堆砌、拚湊、改組,任意的誇張、變形,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
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
菲利普·霍爾斯曼
美國超現實主義攝影家菲利普·霍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曾為曼·雷的好友,西班牙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拍攝並出版了一本超現實主義攝影集《達利之須》,表現出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其中一幅題為《達利·阿托米卡斯》的照片,其構思受到現代物理學原子理論的啟示,“把所有的東西都據實作為半懸空狀態來描繪”,畫面中的一切,包括達利、貓、水、畫板與椅子都像在失重環境里那樣飄浮於空中。由此可見,超現實主義攝影是利用攝影藝術的造型特性,將攝影當作畫筆來表現作者的某種理念。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超現實主義攝影還有另一種存在形態,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創作的某些作品就是這樣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代表。這些作品的畫面雖然是“紀實”的,但只是用來物化攝影家頭腦中瞬間意識運動的藝術符號。其創作趨向於“心理自由化”和純直覺表現,通過自由聯想,自由地、隨意地、鬆散地、不受邏輯支配地進行創作,但又並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無邊際,感情的無端跳躍,怪誕形象的雜亂堆積”。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時時刻刻地觀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樣,在有意識和下意識之間擺動,突然地發現並抓取那些剎那間的、自然出現的、直觀感覺的景物”,“與其說我是個攝影家,不如說我是個蝕刻家或水彩畫家……我是一束等待著時機的神經,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之中。突然拍攝,這是一種自然的快樂,是活動、時間與空間在某一時刻的集結”。
超現實主義攝影的造型手段多種多樣。如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的變形、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攝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受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和超現實主義繪畫影響頗深。超現實主義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歷史,尤其在國內,超現實主義攝影還沒有產生便已經死亡,即使可以出現,也不過是“仿超現實主義攝影”或“偽超現實主義攝影”,儘管如此,作為攝影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是有必要去了解它的。
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是很難用文字來詮釋的,因為這類作品不是現實經驗的記錄,要用我們大家的共同經驗去對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作一番評論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我們也只能從它的句法及主張中去對超現實主義攝影作一可能是牽強附會的理解。
超現徠實主義攝影既然不以記錄現實為己任,那麼其作品中的實物自然也不能是它們原本在客觀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體都是作為一種視覺圖像符號而出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家用這些符號作辭彙來造“影像句子”,而且這種“影像句子”很難能翻譯成“語言句子”,這種句子中也往往會蘊含一種情緒、一縷詩情、一些感性和些許的政治意味,這些隱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現實主義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
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