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印咸

中國內地攝影師

吳印咸,原名吳蔭誠,男,1900年9月21日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攝影師、導演。

1935年拍攝劇情電影《風雲兒女》,該片是電影攝影處女作。1934年拍攝圖片《田螺》憑藉該圖片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駱駝祥子》的攝影指導。1988年被寫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1990年由其拍攝的組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代表作《生死同心》《風雲兒女》《堅苦的奮鬥》。

1994年9月7日逝世,終年94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年輕時
年輕時
191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始接受正規的繪畫基本訓練。
1920年在校學習期間,用三塊銀元買了一台勃朗寧方匣式舊照相機,開始自學攝影。
1922年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一邊在縣立高小、縣立中學、縣師範學校教導美術,一邊利用課餘時間繼續心愛的攝影創作。
1927年沭陽發生土豪劣紳勾結軍閥武裝鎮壓民主力量的“一·六事件”,吳印咸離開家鄉回到上海謀生。

演藝經歷

1934年拍攝圖片《田螺》憑藉該圖片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
1935年在上海與許幸之聯合舉辦個人第一次“繪畫、攝影展”,共展出56幅作品。
1936年擔任劇情電影《生死同心》的攝影師;同年拍攝劇情電影《馬路天使》。
1938年在陝西中部的黃帝陵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
1939年拍攝電影《白求恩大夫》的新聞素材片;同年在晉察冀根據地應《抗敵報》社長鄧拓和軍區政治部攝影科科長沙飛之邀,撰寫了《攝影常識》一書,作為培訓攝影幹部的教材,提供八路軍和解放區的攝影幹部閱讀。
藝術照
藝術照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攝製完成紀錄片《南泥灣》;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發表了題為《組織起來》的講話,採用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拍攝了毛澤東在演講中揮手的一系列瞬間。
1945年在延安寶塔山下,在延河邊,由其主持並主講,並舉辦了第一期攝影訓練班,使學員們學會了拍攝與製作攝影圖片。11月電影團奉命隨東北挺進幹部支隊,離開延安前往東北新區開展工作;同年與電影團的同志們開辦了第二期攝影訓練班。
1946年參與東北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副廠長。
拍攝作品
拍攝作品
1947年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1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擔任攝影記者。
1949年開始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
1952年拍攝圖片《喂鳥人》。
1954年因病離職休養。
1955年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兼攝影系主任。
1960年在中國攝影學會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主席;同年擔任劇情電影《紅旗譜》的攝影師,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
196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印咸攝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60幅。
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的總攝影師。
1964年出版攝影理論《攝影藝術表現方法》上下冊,該書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
個人照
個人照
第一部教科書。
1970年擔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副校長,並主持電影系教學工作。
1979年11月擔任中國攝影家協副主席。
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駱駝祥子》的攝影指導。
1984年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成立,被推舉為名譽主席。
1985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吳印咸當選副主席。
1988年4月在美國接受了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授予的“攝影功勛證書”,並展出43幅作品,展覽名為《新中國誕生地——延安》;11月上海第2屆國際攝影展舉辦《吳印咸攝影回顧展》,共展出121幅作品;同年世界攝影理事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隨後被寫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授予“榮譽教授”頭銜;同年被中國電影攝影師學會選為名譽主席。
1990年由其拍攝的組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
1991年1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吳印咸抗日戰爭時期攝影展》,共展出69幅作品;同年在第5屆中國攝影家協會代表大會上,被推舉為協會名譽主席。
1992年3月前往深圳參加深圳攝影大廈落成時開幕的《吳印咸攝影作品展》,共展出160幅作品;
作品
作品
10月中國第2屆攝影節期間在北京展出《吳印咸攝影作品及使用相機展》,共展出165幅作品;同年參加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舉辦的《中日攝影名家二十人聯展》,共展出12幅作品;隨後中國電影攝影第1屆評獎委員會授予“電影攝影優秀獎”之“特別獎”;此外北京電影學院還授予了吳印咸“金燭獎”。
1993年6月在瑞士維拉博物館展出《吳印咸攝影作品展》,共展出90幅作品。
1994年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成立,吳印咸被推舉為名譽主席;同年由中國廣東老攝影家協會、中國廣東華僑攝影學會、中國廣聯實業株式會社聯合出版攝影集《吳印咸風光花卉攝影集》;3月港澳攝影協會頒授吳印咸“攝影大師”頭銜。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吳印鹹的祖父是吳柏林;父親吳鐵秋是沭陽的教育家,創辦了沭陽最早的私塾學校,
拍攝中
拍攝中
童年的吳印咸就是在父親的學堂里接受了最早的啟蒙教育;他的女兒是吳築清。
1963年春父親吳鐵秋去世,他的數千冊個人藏書捐獻給沭陽文化館收藏。

健康情況

1994年9月7日早晨逝世,終年94歲。

人物評價


由吳印咸拍攝的以文人、畫家、藝術家為對象的人像作品,大多以乾淨的素色為背景,
正裝照
正裝照
景別也沒有過多區分,大多拍攝的是人物半側面以及正面,人物神態也較為放鬆。撇開這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也許並不能夠分辨出畫面中人物的職業。相對於吳印咸早期在照相館的創作來說,它們甚至更像是某種符合標準像要求的攝影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作品能夠抓住人物的特徵與性格,是藝術性與紀實性兼具的時代記錄。在對北大荒人、各地女民兵、豐收農民等形象的塑造中,吳印咸致力於體現群體的特質,以表現工農兵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善良樸實的特質為主要目的,打破了過度展示勞動成果、表現人民安居樂業、突出豐收喜悅的視覺壁壘,相對於民兵操練等題材更關注民兵日常生活。(南京師範大學戴婧瑤評)
縱觀吳印鹹的攝影創作,可以看出他的攝影創作受到了蘇聯電影、西部文化的影響,他堅持以現實為基礎,在攝影中以紀實的手法拍攝環境和人物,他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光影跟著時代走”、“萬變不離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善於用特寫展現人物,他經常在電影的開場中使用特寫。在電影《都市風光》的開場中,他用特寫展現了著急買票進城的人們伸長脖頸的滑稽樣貌;在電影《馬路天使》的開場中,吳印咸通過腳步的特寫和打鼓的特寫將拍攝“地下層”的視角轉到了地面;在電影《白求恩大夫》開場中,他使用了特寫來展現白求恩大夫在海上坐船即將奔赴前線的場景;在電影《紅旗譜》的開場中,他使用了特寫來展現朱老鞏磨刀的場景。在拍攝手法上,相較於運動鏡頭,吳印咸更喜歡使用固定鏡頭來表現人物。(南京藝術學院劉林茹評)

個人作品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90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組照
1989年《火焰山》圖片
1985年《〈九歌〉劇照》、《月季》、《牡丹》圖片
1984年《寧靜的海濱》、《遙攝者》、《騰飛》、《澳門炮台上》圖片
1964年《白求恩大夫》電影
1982年《駱駝祥子》電影
1979年《作家茅盾》、《畫家黃胄》圖片
1960年《紅旗譜》電影
1955年《甌江帆影》、《節日的北海》、《故宮太和殿》圖片
1952年《喂鳥人》圖片
1945年《毛主席論聯合政府》、《登機告別》、《歸來》、《七大會場》、《朱德報告》、《劉少奇報告》圖片
1943年《組織起來》、《延安大白菜》、《兄妹開荒》、《志同道合》等。圖片
1942年《南泥灣》紀錄片
1942年《艱苦創業》、《拓墾》、《騎兵演練》、《延安文藝座談會》圖片
1940年《延安各界慶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會》、《延安慶祝百團大戰勝利大會》和《追悼會》、《國際青年節》圖片
1938年《寶塔山》、《延安遠眺》、《駝鈴叮咚》、《抗大午餐》圖片
1938年《延安與八路軍》電影
1937年《馬路天使》電影
1936年《生死同心》電影
1935年《風雲兒女》電影
1935年《都市風光》電影
1935年《吶喊》、《霹靂》圖片
1934年《田螺》、《曉市》、《饑寒交迫》、《過別墅有感》、《縴夫》圖片
20世紀20年代《縴夫》、《負重》、《歸途》圖片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出版社
20世紀80年代《人像攝影》、《風光攝影》、《彩色攝影》、《攝影濾光鏡使用法》/
1983年《攝影構圖120例》新華出版社
1983年《吳印咸攝影著作集1》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年《攝影構圖一百廿例》新華出版社
1981年《吳印咸攝影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攝影用光》中國攝影出版社
1965年《漫談《紅旗譜》的攝影創作》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4年《攝影藝術表現方法》上下冊(攝影理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1年《攝影藝術表現方法》中國電影出版社
1939年《攝影常識》/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38年《延安和八路軍》電影

獲得榮譽


大眾電影百花獎
▪ 1962 第1屆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 《紅旗譜》 (獲獎)
其它獎項
▪ 1994 港澳攝影協會授予的“攝影大師”頭銜(獲獎)
▪ 1992 北京電影學院授予的“金燭獎(獲獎)
▪ 1990 第16屆 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獲獎)
▪ 1988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授予的“功勛證書” (獲獎)
▪ 0000 新加坡影藝研究會授予的“榮譽高級會士”頭銜(獲獎)
▪ 0000 中國電影攝影第一屆評獎委員會授予的“電影攝影優秀獎”之“特別獎” (獲獎)
▪ 0000 世界攝影理事會頒發的“名譽會員”稱號(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