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譜》是凌子風執導的劇情電影,由崔嵬主演,於1960年上映。
該片根據梁斌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從清末到民國,農民朱老鞏、朱老忠父子兩代人與地主階級進行鬥爭,最終,朱老忠認識到只有走革命道路農民才能徹底得到解放的故事。
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鎖井鎮,惡霸地主馮蘭池為霸佔48村的公產,陰謀砸碎作為公產憑證的古鐘,農民朱老鞏挺身而出,反抗地主的無理侵佔。但馮蘭池依仗強大的封建勢力,砸碎了古鐘。朱老鞏因鬥爭失敗,一氣病死,女兒受辱自盡,幼兒虎子——朱老忠被迫逃離家鄉。25年後,流落關外的虎子懷著一顆復仇的心,帶著全家返回家鄉。這震動了地主馮蘭池,他悔恨當初沒有斬草除根,於是又設毒計,將朱老忠的兒子大貴抓去當兵。朱老忠聞訊奔到院中,拿起鍘刀要去找馮蘭池報仇,忽然想起當年父親護鍾慘死的情景,決定暫時吞下這口氣。
紅旗譜劇照
朱老忠的朋友伍老拔是地下黨員,在他的引導下,朱老忠結識了地下黨領導人賈湘農,並走上革命道路。在黨的關懷教育下,朱老忠認清要報仇,只有走革命道路。朱老忠年幼時的窮兄弟嚴志和的兩個兒子江濤、運濤及受苦的農民兄弟,在朱老忠的帶動下,在鎖井鎮展開了革命工作。由於革命形勢的發展,運濤被派往黃埔軍校學習,參加了北伐。北伐戰爭鼓舞著鎖井鎮農民,地主則萬分恐慌。蔣介石叛變革命,革命轉入低潮,運濤被捕。朱老忠帶著江濤前去探望,朱老忠從運濤那裡受到更深刻的革命教育,向賈湘農表示了入黨的願望。在黨的培養下,朱老忠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馮蘭池返鄉后,比以前更加猖獗,他和反動政府的縣長狼狽為奸,在年關時節利用權勢勒索農民,設“割頭稅”,包收稅款,禁止農民設立殺豬鍋。在黨的領導下,朱老忠率領鎖井鎮的農民群眾展開轟轟烈烈的鬥爭。朱老忠的兒子大貴也從國民黨軍隊中逃回家鄉,和父親一起參加到鬥爭的前列。馮蘭池不甘失敗,驅車到縣城,企圖利用反動政權勢力鎮壓群眾。朱老忠率群眾尾追而來,砸毀稅局衝進縣衙門。反動政府的縣長在群眾強大的壓力下,不得不宣布免除“割頭稅”,農民的鬥爭狠狠打擊了地主馮蘭池。農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一場激烈的鬥爭終於取得勝利。
角色介紹
朱老忠
演員崔嵬
朱老鞏的兒子,身材魁偉,武藝不凡,個性剛強、豪爽、見義勇為,得到鄉親擁戴。在關東25年的磨練使他學到不少東西,懂得“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認定“出水才見兩腳泥”,深謀遠慮,講究鬥爭的策略。在賈湘農教導下,他的覺悟一天天提高,勝利地領導了反割頭稅的鬥爭。
嚴志和
演員蔡松齡
朱老忠的發小兒,兩家世代交好。善良、正直、純樸、忠厚、勤勞、講義氣,但由於生活的折磨,他也形成了比較軟弱和不大好吭氣的個性。朱老忠的歸來,使他從幾乎無法活下去的精神狀態中振作起來,重新對生活產生了希望。
馮蘭池
演員葛存壯
鎖井鎮的惡霸地主,內心陰險、卑鄙、貪婪,殘暴、毒辣,老謀深算,仗勢欺人。25年前,他為霸佔公產,不但逼死了朱老鞏,還想斬草除根。25年後,見朱老忠一家回鄉,他先下手為強把朱老忠的兒子抓去當兵。
賈湘農
演員魯非
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以教書先生身份為掩護在農村裡宣傳革命思想,經常領著農民同地主展開鬥爭。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朱老忠、嚴志和、運濤等農民走上了革命道路。
運濤
演員趙聯
嚴志和的大兒子,正直善良,堅強勇敢,因偶然機緣結識賈湘農,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到黃埔軍校學習,參加了北伐,雖然因為蔣介石背叛革命而被捕,但他堅定地相信革命必勝。
春蘭
演員俞平
濤的心上人,美麗、天真、純樸、勇敢、落落大方的農村姑娘,對愛情堅貞不屈。當她一聽到運濤說庄稼人要想過好日子就得革命時,馬上把“革命”兩個字綉在衣服上。明知道父親不同意她和運濤的關係,但她敢於抗拒,甚至運濤被害下獄,她還要堅持地等著他。
創作背景
最先擬將小說《紅旗譜》搬上銀幕的是天津電影製片廠,該廠1958年6月籌建之初就將具有本土特色的小說《紅旗譜》作為“開鑼大戲”,邀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編劇胡蘇改編劇本,導演則聘請曾執導過《中華女兒》《母親》等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北影廠導演凌子風。凌子風不但應允且主動向文化部申請調往天津。這時,文化部開始部署國慶10周年獻禮片的創作生產,夏衍、陳荒煤等文化部領導都主張將小說《紅旗譜》改編成電影,列入獻禮片計劃。鑒於天津電影製片廠成立不久,條件不足,陳荒煤提出以北影為主,由北影與天影聯合攝製。北影廠廠長汪洋與天津廠達成合作協議,並動員凌子風返回北影。
紅旗譜劇照
劇本改編
胡蘇的改編本出爐后,北影廠專門組織研究討論后認為胡蘇的劇本把小說改編成三集的電影計劃過大,還是應改編成一部電影,讓故事集中一些,並要求將故事結束於反割頭稅的勝利上。受命修改劇本的凌子風反覆研讀原作,前後看了七遍,又特地找來北影的另一位編劇海默一起研究,由海默執筆。海默四天四夜一氣呵成趕出了修改本。凌子風的戰友、在中央戲劇學院任教的吳堅也曾參與修改。
劇本創作修改遵循了胡蘇在改編之初提出的“取精用弘”的原則,即取原著之精華部分,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去豐富原作,深化主題。小說人物眾多,各種矛盾錯綜複雜,改編者們按電影樣式要求,擷取以朱嚴兩家為代表的農民群體與惡霸地主代表人物馮蘭池之間的階級矛盾這一主線,將朱老忠的性格發展作為藝術形象的核心,以其從自發反抗走向自覺革命的過程貫穿全片,形成戲劇情節和發展紐帶,集中再現大革命前後北方農村高漲的革命鬥爭狀況,彰顯小說所揭示的農民命運、前途及其鬥爭歷史經驗的主題。為此,全片以朱老鞏捨身護鍾開始,到反割頭稅鬥爭勝利結束,捨棄了保定二師學潮的部分,因其已轉向城市革命知識分子鬥爭方面且涉及受左傾盲動路線影響問題。對於保留下來的部分,也下了一番改造的功夫,或集中渲染或必要生髮,甚至添加了新的情節和場面。如小說的“楔子”朱老鞏大鬧柳林,劇中重新組織為自成起訖的護鍾段落,有意識地將年僅十幾歲的虎子置於鬥爭漩渦中,為其日後繼承父輩鬥爭精神、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伏筆。為了使情節更集中,更能揭露地主狠毒的階級本性,同時留下懸念,將虎子遠走關東的時間,由原著中的“過了些日子”,改為由於馮蘭池欲斬草除根而被逼立刻成行。
演員選擇
在確定朱老鞏、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時,為使人物形象具有延續性,凌子風決定父子由同一演員擔當。其中,朱老忠一角塑造的好壞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儘管有很多人自薦,但凌子風屬意於曾主演《宋景詩》的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藝術功力,還由於他在戰爭年代曾長期戰鬥在滹沱河兩岸,符合凌子風挑選演員所看重的有河北農村生活經歷的要求。崔嵬讀了原著和劇本后,很受感動,儘管他作為導演正在趕拍同為獻禮片的《青春之歌》,仍慨然同意出演《紅旗譜》 。
為拍攝該片,崔嵬到率先排演話劇《紅旗譜》的河北省話劇團“取經”,隨後便向凌子風推薦了話劇版導演兼嚴志和扮演者蔡松齡和話劇版的編劇兼朱老明扮演者的村裡。
該片中馮蘭池一角,從青年演到老年,時間跨度大。其扮演者葛存壯當時只有29歲,從藝以來一直做群眾演員,但曾兩度與他合作的凌子風看出他的表演潛力,起用他擔任反一號。
角色塑造
蔡松齡對自己在片中所演的嚴志和潛心鑽研,重讀小說及相關資料,從“嚴志和就是一頭土生土長,從未離開家鄉沃土的耕牛”的評價中受到啟發,翻閱深入生活時所寫的手記,分析人物性格,把握角色忍氣吞聲、懦弱怕事和碌碡壓不出個屁來的基本特徵。
村裡在片中扮演瞎子朱老明時,除了借鑒傳統戲曲中“瞎子摸桿”的表演方法,其創作主要來源於他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他在故鄉長年接觸過兩位盲人,而且是後天的“睜眼瞎”。在排演話劇《紅旗譜》時,他就曾多次走訪兩位盲人鄉親,觀察他們的眼睛變化和形體特點。而當拍攝電影《紅旗譜》時,凌子風提示他朱老明的眼是氣瞎的,於是,村裡為著重突出“氣”字,決心把朱老明塑造成“睜眼瞎”,把自己眼球的三分之一弔入上眼眶。
葛存壯下決心要把馮蘭池演好,專本買了兩本原著,一本用來反覆閱讀,而把另一本中凡寫到馮蘭池的段落都剪下來,貼在分鏡頭劇本的相應之處,進行聯想思考。最終,他抓住書中“姜還是老的辣”中的“辣”字,作為表演基調。
攝影基調
該片攝影師吳印咸從影片特定的題材內容出發,確定攝影基調是:渾厚有力,樸素紮實,忌輕浮、鮮艷、單薄,並且要有鄉土氣息。為此,他研究劇情結構,分析矛盾衝突,找出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確定重場戲和過場戲,針對人物、場景乃至季節、時間等,考慮不同處理方案,並對如何運用構圖、光線、色彩等做出構思設計,再把自己的造型設想匯合到導演的統一意圖之中。
音樂創作
該片的作曲瞿希賢同時也為故事時代背景、地域相近的影片《青春之歌》作曲,她抓住兩部影片故事舞台的空間差異,採取流行於河北省地區,為農民喜愛的河北梆子作為影片《紅旗譜》的基調音樂,配器上同樣選用具有北方特色的嗩吶、高胡等樂器,以渲染氣氛、刻畫人物。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
1962年 | 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 最佳男演員 | 崔嵬 |
最佳攝影 | 吳印咸 |
影片以深沉,雄渾的筆觸,描繪了朱老忠等農民走上自覺革命道路的軌跡,並折射出我國北方農村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和鬥爭風貌。
紅旗譜劇照
該片人物眾多,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編導者將農民與地主之間不可調和的
階級矛盾作為主線,並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了其他各階層人物及其矛盾,在諸多矛盾鬥爭中使人物形象得以確立。崔嵬飾演的朱老鞏及朱老忠父子,具有鐵骨錚錚的農民英雄氣派和悲歌豪壯的人物力度。他以強烈的感情體驗和精深的藝術造詣,將朱老鞏的俠肝義膽與朱老忠的耿耿正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渾然天成。影片不論是音樂,美術或其他方面,都始終體現著冀中平原濃烈渾厚的鄉土氣息,使之有著令人感奮的“燕趙之風”的氣質。
吳印咸的攝影相當出色,從構圖到色調,都突出地表現了影片的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