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徑流查算圖表

暴雨徑流查算圖表

中國用於小面積設計暴雨、洪水計算的一種圖表集。《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以下簡稱《圖表》)由全國暴雨洪水分析計算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於1978~1983年,組織全國水利水電、氣象部門及有關科研、高等院校等單位進行科技協作,分省區編製出版。主要用於:(1)短缺水文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2)簡化有關水文資料地區的設計洪水計算(3)複核與檢驗已建工程設計洪水:(4)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考。

編製過程


中國有許多小流域短缺水文觀測資料,需要間接計算其設計洪水:特別對可能最大洪水的計算,尤感資料不足。1975年8月,江淮上游發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各方面極大重視,原有的水文手冊和水文圖集,已不能夠適應新的要求,為此組織了全國規模的可能最大暴雨和暴雨等值線圖的繪製過程,編製了全國分省區的《暴雨徑流查算圖表》。在《圖表》的編製過程中,共使用了約10000個雨量站,氣象站15000站年的暴雨資料,約1500個流域23000次暴雨洪水資料:制定了《暴雨徑流查算圖編製提綱》等技術指導文件,以統一全國技術標準,最終成果經地區綜合平衡,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兩級嚴格審查驗收,並經水利電力部批准在全國採用:編寫了《編製全國暴雨徑流查算圖表技術報告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技術總結和論證。

主要內容


包括暴雨分析成果、產流分析結果、匯流分析成果等主要內容,以及成果的綜合和檢驗、編輯和使用說明。

暴雨分析結果

編圖之前,全國只有1h和24h暴雨等值線圖,且系列段,資料條件較差。這次編圖,暴雨資料一般統計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站數成倍增加,並使用了大量自記雨量記錄。這次共編製了全國24h、1h和10min的暴雨均值和變差係數(Cv)等值線圖,24h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線圖,24h實測和調查最大暴雨分布圖;調研了各地區的暴雨歷時經驗公式,各種歷時的時程分配和面分佈、設計雨型,典型雨圖以及各種歷時的暴雨時面深關係。編製過程中,建立了包括暴雨天氣成因,暴雨天氣系統分析等內容的暴雨檔案。

產流分析成果

採用相關和扣損兩類方法進行產流計算。在相關法中,一般以前期影響雨量(Pa)為參數,建立暴雨徑流關係。在扣損法中,多採用降雨過程按下滲曲線或產流期平均損失率扣除損失量的方法,求得凈雨過程。編圖經驗表明,在濕潤地區,損失量占設計雨量的比例很小,降雨強度對產流的影響不明顯,一般可採用Pa為參數的暴雨徑流關係進行計算。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設計雨量相對較小,而損失量相對較大,降雨強度的影響較大,宜用考慮便於強影響的扣損法進行產流計算。《圖表》中提供了水文分區、分區暴雨徑流關係曲線、下滲曲線以及前期影響雨量、平均下滲率等圖表。

匯流分析成果

各地區大多採用經驗單位線法、納什瞬時單位線法和推理公式法,進行洪水過程或洪峰流量計算。方法的參數,如瞬時單位線中的m1、m2(n、K),推理公式中匯流參數(m),均與流域因素如流域面積(F)、河道長度(L)、河道坡降(J)等建立相關關係,以便將匯流分析規律移用於短缺水文資料的地區,《圖表》提供了不同水文分區的各種計算參數值。在匯流分析過程中,搜集大量歷史洪水調查資料,編印了場次特大洪水專輯。

成果綜合檢驗

《圖表》是在一定的技術要求下,由各省區(自治區、直轄市)分頭編製,然後進行全國匯總和拼圖,對相鄰地區的成果,進行綜合平衡和協調。為控制成果的質量,一般都通過了下列步驟:(1)對各種等值線圖和各種參數地區分佈規律,進行了宏觀分析,發現了特異值區時,要研究其原因;(2)將《圖表》查算的設計暴雨推求設計洪水結果,與有流量系列河流的洪水頻率分析成果做比較;(3)將成果與歷史特大洪水作比較;(4)將成果與已有工程設計洪水作比較;(5)用不同計算方法對成果作比較。最後按多種方法、綜合分析、合理選定的原則,對《圖表》的合理性作出判斷,各項成果均附有編輯說明和使用說明,說明編輯目的、資料依據、編製方法、使用範圍和注意事項等,並附有計算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