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鼓樓街內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結構,古樸大方的城樓。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台基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擴建而成。據《瓊州府志》和《瓊山縣誌》載,府城是海南衛的所在地。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鼓樓坐落於城之正中偏南。樓內有重兵駐守,居高臨下,以窺城內外動靜,衛護治安,是古代一項軍事設施。樓內原有明正統元年(1436年)銅禁鍾一口,鍾銘記述了捐資鑄鐘情況及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現存五公祠。

基本概況


鼓樓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樓下城庸寬厚,下臨曠野,有石級拾登,直通城門。原樓高三層,現僅存二層。均受歷代珍視,故屢毀屢建。從鼓樓碑文記錄,可知它近500年來的興替遷易。從明代從化十七年(1481年),衛指揮使李泰增砌台基副使徐斐設置銅台滴漏以計時起,曾多次修建和遷易。萬曆十六年(1588年),鼓樓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孫秉陽、郡守周布賢才移建於城之東門內,為今鎮之東門。以後,郡守塗文奎,又移至舊址復建。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山發生大地震,鼓樓又遭塌毀。次年,尚書王誨遂重修,乃保存今樓。門額上分別灰塑“海南壯觀”與“奇甸文明”楷字。

歷史作用


建築圖片
建築圖片
鼓樓之擅名,又屢毀屢建,不僅因登樓可遠眺府海山川形勝之大觀,而又因斯樓歷盡滄桑,在防護瓊州府治安作過重大的貢獻。史載,在明代,日本強盜侵擾我國沿海水域,當時瓊州府城地區也遭海盜侵擾,鼓樓是當年海南軍民打擊海盜的一個指揮所。現在移至於五公祠內的大銅鐘,是當年鼓樓上報警的大鐘。相傳,在今海口市得勝沙路一帶,古稱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府海地區軍民予以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得勝海賊於外沙,故得名“得勝沙”。
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古時候就有文人讚美登樓以觀賞海天一色美景的詩句:"百尺危樓瞰大荒,萬家煙火正微茫;浮圖七級凌霄漢,盪誨千帆破夕陽。"可見他自古就是旅遊勝地。今天,前往府城鼓樓登高,一邊緬懷前人往事和了解鼓樓歷史變遷,一邊飽覽府城新姿和山海美景,自然更有興緻。

府城民俗


周邊風光
周邊風光
府城鼓樓所在的街被名名為鼓樓街,每年的正月十二,是鼓樓街公期之日。公期是一種地方文化習俗,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年度性、區域性的祭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