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

灰塑

灰塑,古稱灰批,是嶺南地區傳統建築裝飾工藝。材料以石灰為主,作品依附於建築牆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築工藝上,淵源其甚早,以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寺廟和豪門大宅用得最多。

2008年6月7日,灰塑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灰塑簡述


灰塑代表-陳家祠
灰塑代表-陳家祠
灰塑工藝精細,立體感強、色彩豐富;題材廣泛,通俗易懂,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花鳥、蟲魚、瑞獸、山水及書法等。
廣州灰塑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徵和傳統的民間美術藝術價值。做工方面,廣州灰塑精緻細膩,色彩艷麗。用材方面,灰塑藝人因地制宜,採用適合廣州炎熱而潮濕的氣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鹼、還耐溫。製作流程方面,廣州灰塑必須到待雕塑建築的現場,於常溫下製作,不需燒制。製作過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組圖案之間,巧妙地留出裝飾性通風孔,從而減輕颱風對脊飾的猛烈衝擊。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學藝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出師,獨立施工。

灰塑傳承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
工藝從清末民初傳入花縣(今花都),民軒初期花山鎮鐵山村就有人從事灰塑工藝工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灰塑行業中花縣籍(今花都區)者不少。花山鐵山村的灰塑藝人邵波少年時便隨村中老藝人學藝,後來成為技術高超的灰塑名家。其子邵成村15歲隨父學藝,得父親言傳身教,今已二十多年,現活躍在珠三角建築工藝界。廣州陳氏書院(陳家祠)、六榕寺、光孝寺、 、三元里古廟等數十座建築重修時都留下他的灰塑作品。
現從事灰塑工藝的藝人,在花都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已不多見,這種民間工藝亟須珍視保護,使傳統的灰塑工藝在建築業上

灰塑工藝


原材料
生石灰、紙筋、稻草、礦物質顏料、鋼釘、鋼線。

材料配製及加工

紙筋灰:石灰與水按1:5比例,發透稀釋後用篩網過濾,定型成灰膏,加20%紙筋、千分之五的黃糖(紅糖)攪拌一次,待七成干后攪拌第二次,再經過10天後方可使用。顏料用清石灰水稀釋,浸泡15天。

構思灰塑造型

構思灰塑造型是灰塑最難撐握、最重要的工序,根據灰塑位置、面積和客戶要求的圖案,仔細量度、構思,然後確定造型。將選好的題材構思逐一分配在心目中的位置上。

固定灰塑骨架

用鋼釘、銅線投捆綁成所需要的灰塑骨架形狀與大小,固定在灰塑的位置上,骨架必須小於所做灰塑的體積。

造型打底

上彩
上彩
在骨架周圍用草根灰進行初次灰塑形象打底,每次草根灰不得超過5厘米厚,再加灰塑時需要要隔一天。每制一層草根灰必須壓緊,直至用草根灰將灰塑定型。但要注意灰塑造型與仰視覺是否達到理想。

批灰

用紙筋灰在草根灰表面進行造型與神態批灰,使灰塑平滑、細膩、傳神(使用紙筋灰時,可以加入所需要的顏料,攪拌再批)。至此,整個灰塑浮雕過程已全部完成。

上彩

從紙筋灰至上彩繪,必須在當天同時完成。因為灰塑有一定濕度,顏料才能滲到灰塑里,灰塑與顏料同步氧化,令灰塑顏色鮮艷,保持的時間長、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