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魁

王傑魁

王傑魁,評書藝術家,生於1874年,卒於1960年,青年時代就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漸漸享名。他最拿手的書目是《七俠五義》。如果說,評書以細膩為藝術風格特色,那麼,王傑魁則是細中又細。他說書,吐字慢,像在拉長音,娓娓說來,別具藝術魅力。又善於使用“變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畫人物。

人物關係


王傑魁 - 經歷


二十三歲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拜王致廉為師,得其親傳,專說《包公案》及其續書《小五義》、《續小五義》,是北京評書界“傑”字輩頂掌門戶的門長。王傑魁說書以說表細膩、慢而中聽、變換聲調塑造人物而見稱。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在說書中表現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間習俗有獨到之處,由此形成了他的流派特色。
清光緒年間,北京宣外大街勝友軒茶館主人提倡評書藝人入館說書,便請了王傑魁說《包公案》,從民國初年,他就已享譽書壇,尤能吸引中下層聽眾。後主要從藝地點在天橋。他在天橋福海居(能容納三百多書座)演出三十餘年。
從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長年在北京一些商業電台連續播講《包公案》,各商號的收音機爭相播放,行人趨集店前聆聽,街上嘈雜之聲頓消,故得“凈街王”之美稱。
三十年代中期,有一次他在北京西安市場同慶軒書茶館說書,同時同地長順軒書茶館內有另一派說《包公案》的同輩名家劉傑謙說書,一連兩個月,兩部《包公案》不但沒有互受干擾,反而相得益彰,兩家都是場場滿座。同行互濟,傳為佳話。
許多京劇演員都喜聽王傑魁的評書,四十年代名武丑葉盛章挑班、組織金升社,改編了《藏珍樓》、《徐良出世》、《智化盜冠》等劇目,都從王傑魁的評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王傑魁 - 人物評價


王傑魁為人誠實、循規蹈矩,善待同行,在台上向無對聽客蹬、踹、捧、賣的劣行。有一次,他在東城南灣子東悅軒書館說《包公案》,那裡的書座兒太監居多,說到“鄧家堡神手大聖鄧車打彈弓、北俠歐陽春寶刀削彈”一段,不想這“削彈”因與“削蛋”諧音而犯了太監的忌諱,惹得太監們飛起茶壺來。此事為精於武術的評書藝人田嵐雲聞知,為抱打不平,田特意到東悅軒說書,在台上直罵了兩個月太監才罷休。
王傑魁一生節儉,也為人所稱道。每次上電台說書,總是包好新鞋帶著,穿舊鞋走路,到了電台門才換上新鞋。他說《包公案》收入頗豐,家道算得上小康。

王傑魁 - 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傑魁年事已高,極少登台,所演說的《包公案》唯“三吃魚”一個片斷有記錄本保存,被收入中國曲藝研究會編輯、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評書傳統作品選》一書。

王傑魁 - 弟子


王傑魁的親傳弟子傅闊增(1900—1976)謙虛好學,肯於吃苦,說《包公案》與《小五義》描摹市情民俗、社會心態頗似其師。王傑魁去世后,傅闊增說的《包公案》在北京享有很高聲譽,書館爭相邀請。傅在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所述數百萬字《包公案》記錄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