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麵向全球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RIPED)是中國石油麵向全球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成立於1958年,先後經歷了石油科學研究院、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四個發展階段,與中國石油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研究院主要肩負全球油氣業務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油氣勘探開發重大應用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發、全球油氣業務技術支持與生產技術服務、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等職責。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包括北京院區、廊坊分院、西北分院、杭州地質研究院四家單位;擁有技術人員近2000人,包括7名院士、70餘名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設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14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

歷史沿革


建院背景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1951年,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決定組建一個包括地質勘探、油田開發、採油和石油加工工藝研究的石油科技研究機構。經清華大學教授張維先生提出建議,並得到石油管理總局與北京市城建局的贊同,研究機構的基址選在六道口、九間房一帶。
1952年,石油科技研究機構籌建工作遇到困難,暫時停止,人員和物資調往中國科學院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
1955年12月,石油工業部通知石油設計局著手進行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並暫定名為“石油工業部中央研究所籌建處”。
1956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油工業部的報告,同意建立北京石油煉製工業研究所、北京石油地質勘探研究所、改建撫順頁岩油研究所。
1958年9月,石油部決定將北京石油煉製研究所和北京石油地質勘探研究所兩個研究所籌建處合併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籌建處”。
1958年11月,“石油部印發《關於正式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的通知》,經國務院批複:“同意……將在北京的石油煉製和石油地質兩研究所合併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茲決定自11月15日起正式成立“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隨文頒發院章一枚。

創建初期

1960年5月,研究院開發室和鑽井機械室搬遷至大慶,組建松遼研究站,院勘探開發絕大部分科研人員投入大慶會戰。
1961年8月,撫順頁岩油研究所更名為石油科學研究院人造石油研究所,仍屬院領導。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1962年12月,中共石油科學研究院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
1966年1月,石油部決定設立石油部“地質二線”、“煉製二線”。院地質研究人員全部劃歸“地質二線”,院內地質部分研究工作全部停止。一部分煉製研究人員參加石油部“煉製二線”工作。6月,院成立“文化革命”小組,“文化大革命”開始席捲全院。11月,研究院首批23名科研人員去大慶。
1967年2月,全院停止了工作。
1968年1月,實現群眾組織“大聯合”,成立院革命委員會。12月,院軍管組在全院開展清理階級隊伍的工作,先後涉及到220多人,其中立案審查了106人,后陸續平反。
1969年1月,院軍管組和革委會把全院分成革命和生產兩套班子,抓緊“清隊”工作。4月,院第一批幹部及科技人員400人左右下放到湖北潛江石油部“五七”幹校。11月,院第二批幹部及科技人員400人左右下放到潛江“五七”幹校。
1970年6月,石油科學研究院歸屬燃化部領導。
1971年9月,全院開展批林整風運動。
1972年5月,中共燃化部黨的核心小組會決定成立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5月20日,將原石油科學研究院的地質研究機構單獨設置改名為“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
1973年3月,石油部決定成立地球物理會戰指揮部,由石油部領導。
1974年9月,規劃院通知大慶、勝利、遼河、華北、吉林、四川、新疆、江漢、玉門、青海、長慶、河南、延長等油田會戰指揮部石油管理局“關於編製全國油田開發圖冊的幾點要求”,並定10月10日在北京院召開。

創新發展

1978年9月,石油部黨組決定,建立中共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臨時委員會。
1979年12月,康世恩副總理批示:同意石油部研究院的規劃。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1981年6月,“石油部呈報國務院“關於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人員編製問題的請示報告”中明確:研究院主要承擔全國石油地質勘探、油田開發、鑽井、專用機械等生產應用科學研究和長遠性課題的研究以及基礎理論研究等任務。”
1983年1月,院舉行首屆碩士研究生證書授予典禮。
1984年1月,院研究生部成立,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2月,石油部研究決定:將華北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設計院北部地區分院劃歸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領導,並改名為“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廊坊分院”。
1988年12月,總公司發出通知,將原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1991年1月,總公司決定:成立“中加石油技術交流培訓中心”,辦公地點設在研究院。
1998年12月,集團公司研究決定,將原總公司西北石油地質研究所和杭州地質研究所,自1999年1月1日劃歸研究院管理。
1999年2月,研究院舉行海外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大會。
1999年11月,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給集團公司《關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部分所屬事業單位更名的批複》中,將“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11月30日,股份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機構設置方案》,將研究院划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業部分定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事業法人),簡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2000年10月,股份公司對研究院《關於西北地質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的請示》作出批複,同意西北地質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簡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
2001年2月,集團公司《關於部分轉制科研機構更名的通知》決定: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石油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廊坊分院更名為中國石油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廊坊分院(分支機構)。
2007年11月,杭州地質研究院舉行成立暨揭牌儀式。
2008年9月,股份公司下發文件決定,正式將海外研究中心與研究院合併重組為新的勘探開發研究院,列入股份公司機構序列管理。撤銷海外研究中心建制,海外研究中心資產、人員納入研究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共有4000多名員工,其中技術人員近200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70餘名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具有研究生學歷以上人員佔51%。研究院擁有的教授中,北京院有91人、廊坊分院有8人、西北分院有6人、杭州院有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李德生、郭尚平、戴金星、田在藝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胡見義、韓大匡、趙文智

研究部門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4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北京院區設有33個研究所(中心)、西北分院設有7個研究所、杭州地質研究院設有6個研究所。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提高採收率國家重點實驗室、頁岩氣國家能源頁岩氣研發(實驗)中心、國家能源CO2驅油與埋存技術研發(實驗)中心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油氣儲層重點實驗室、盆地構造與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碳酸鹽岩儲層重點實驗室、地球物理重點實驗室、測井重點實驗室、天然氣成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油層物理與滲透力學、三次採油重點實驗室、稠油開採重點實驗室、採油採氣重點實驗室、油田化學重點實驗室、油氣藏改造重點實驗室、非常規油氣重點實驗室
北京院區研究所
石油地質研究所油氣資源規劃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
石油地質實驗研究中心油氣地球物理研究所海外戰略規劃研究所
測井與遙感技術研究所油田開發研究所中亞俄羅斯研究所
油氣開發戰略規劃研究所採收率研究所非洲研究所
石油採收率研究所油氣開發軟體中心亞太研究所
熱力採油研究所數模與軟體中心石油工業標準化研究所
採油採氣工程研究所採油採氣裝備研究所全球油氣資源與勘探規劃研究所
壓裂酸化技術服務中心天然氣地質研究所國際項目評價研究所
工程技術中心勘探與生產工程監督中心中東研究所
氣田開發研究所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美洲研究所
地下儲庫研究所非常規油氣研究所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 
西北分院研究所
數據處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
油氣地質研究所油氣戰略規劃研究所
西部勘探研究所油藏描述研究所
計算機技術研究所------------- 
杭州地質研究院
海相油氣地質研究所海洋油氣地質研究所實驗研究所
礦權儲量技術研究所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油氣田開發研究所 

設備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國家能源頁岩氣研發(實驗)中心擁有全自動X衍射儀、高精度頁岩氣含氣量測試裝置、掃描探針顯微鏡及制樣系統、研究級材料偏光顯微鏡、氣體等溫吸附測試裝置、X射線CT顯微鏡、全自動應變測試系統等儀器設備。提高石油採收率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設備696台/套,其中大型儀器40餘台/套(自主知識產權13台/套)和大型數值模擬軟體10套;建成支撐油氣形成與資源預測、化學驅提高採收率等方向的6個科研條件平台。
• 館藏資源
據2017年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官網顯示,中國石油數據中心、中國石油勘探開發資料中心設在研究院,存有勘探開發數據資料和科技文獻,配有計算機軟硬體資源及信息網路系統。

合作交流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與30多個國家的石油公司、研究機構、大學和國際學術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係,與國內外十幾所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600餘項。十一五期間,研究院獲得授權專利95件、發明26件,完成軟體登記24個。 2010年獲得國家級獎2項(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43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6項)。
國家級科技成果(1995-2010)
成果名稱成果等級獲獎時間
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0
中國天然氣成因及鑒別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
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勘探理論與實踐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
稠油注蒸汽吞吐工藝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
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
噴射鑽井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
中國煤成氣的開發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
孤東海灘油田高效勘探開發與建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
定向井、叢式井鑽井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
KJ8920石油地質勘探油田開發大型數據處理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
大中型天然氣田形成條件、分佈規律和勘探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
石油水平井鑽井成套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
聚合物驅油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
蘇丹Maglad盆地1/2/4區高效勘探的技術與實踐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
塔里木盆地高壓凝析氣田開發技術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
中低丰度岩性地層油氣藏大面積成藏地質理論、勘探技術及重大發現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
原油破乳劑的研製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
壓裂改造低滲透油層提高生產能力的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
低固相及丙烯酸類聚合物泥漿的研究與推廣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
微型計算機在油田生產管理和油藏工程分析中的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複雜隱蔽油氣藏勘探方法研究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
首次南大洋考察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
50型有線隨鑽測斜定向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
高碳鉻不鏽鋼、鑄鈷合金泵研製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
YB-900充油調節式離心渦輪變矩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
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規範(國家內部標準)GBn269-270-8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
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
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
油藏描述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
《沉積實驗方法》行業標準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
鄯善特低滲油田總體開發建設綜合配套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
國土衛片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調查的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
測井解釋工作站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
委內瑞拉邊際油田挖潛技術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
導向鑽井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
低滲透油田高效開採配套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煤層氣勘探技術研究與試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與油氣勘探效果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
邁盧特盆地快速發現大油田的配套技術與實踐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
油氣勘探和儲層預測新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
中國中西部前陸盆地石油地質理論、勘探技術及油氣重大發現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氣體鑽井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化學驅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酸性火山岩測井解釋理論、方法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
中深層稠油熱采大幅度提高採收率技術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
大幅度提高油氣產量的非平面壓裂技術與工業化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
中國東部斷陷盆地窪槽聚油新理論、勘探新技術與重大發現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
鉻交聯部分水解聚丙烯醯胺堵水劑及其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世界含油氣盆地圖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石油機械難加工關鍵件的切削加工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
油田機械堵水和化學堵水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
游梁抽油機井參數優選及診斷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
北部灣盆地潿10-3油田開發總體設計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注水開發油田效果評價和開發指標預測方法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遙感技術在中國陸上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
常規岩心分析推薦作法SY53336-88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
防噴器控制系列裝置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
吐魯番—哈密盆地石油地質特徵與含油氣遠景綜合評價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
二維盆地模擬圖形工作站系統BMWS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
兩性離子聚合物泥漿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
渤海西南岩濱海油區環境演變衛星監測及預測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
常規岩心分析儀器研製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
吐哈盆地油氣生成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
塔里木盆地構造特徵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煤成油的形成環境和成烴機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
孔隙滲流流動規律的模擬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1
陸相油氣生成和成烴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91
DPA型原油破乳劑國家發明三等獎1987
丙烯酸衍生物瞬間聚合生產粉狀泥漿處理劑的新工藝國家發明四等獎1987
陸相油氣生成和成烴機理國家發明四等獎1991 

學術期刊

石油勘探與開發
石油勘探與開發
《石油勘探與開發》創刊於1974年,為中國重要的學術期刊,以促進石油地質勘探、油氣田開發及石油工程領域理論技術發展與學術交流為辦刊宗旨。開設“油氣勘探”、“油氣田開發”、“石油工程”、“綜合研究”和“學術討論”等欄目。
《石油勘探與開發》2001年被Ei資料庫收錄、2012年被美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是國內30餘種Ei、SCI同時收錄的科技期刊之一。2017年6月13日湯森路透發布2016年全球SCI期刊影響因子引證報告(JCR),《石油勘探與開發》SCI影響因子高達1.903,排名全球石油工程類SCI期刊第2。
2016年10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公告,《石油勘探與開發》2015年影響因子為3.797,連續4年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蟬聯全國第1;第13次獲得“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石油勘探與開發》獲得中國政府期刊獎提名獎,連續5屆被評為“中國權威學術期刊”,連續5次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石油勘探與開發》除被SCI、Ei收錄外,還被美國地質信息資料庫(Geo-Ref)、美國石油文摘(PA)、美國化學文摘(CA)、愛思唯爾公司的Scopus引文資料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資料庫(CSA:MI)、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JST)、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等國內外知名科學文獻資料庫、各大研究機構和大學圖書館收錄,是送國務院辦公廳供中央領導參閱的重要學術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研究院設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截至2017年6月,研究院設有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博士后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田化學工程、井下控制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油氣資源工程、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油氣信息工程、油氣田化學工程、井下控制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

教學建設

• 導師隊伍
據2017年7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博士生導師65人,其中院士16人;碩士生導師82人,其中教授級高工40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郭尚平、戴金星、賈承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士義、童曉光、王德民、胡見義、邱中建、韓大匡、趙文智、翟光明、王玉普、孫龍德、胡文瑞、蘇義腦、劉合
• 獎助體系
研究院研究生部設有助學金、獎學金、助研補助、醫療及保險、孫越崎獎、困難補助、伙食補助等獎助學金。
• 學制學位
碩士生研究生:學制三年,學習形式為全日制脫產學習。
博士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學習年限為3年至5年,學習形式為全日制脫產學習。
• 培訓工作
擔負研究院在職職工繼續教育的組織、實施和管理任務,還承擔面向石油企事業單位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培訓內容主要涉及勘探開發方面的業務,其次還進行英語、計算機、文化與管理方面的培訓。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logo
logo
外輪廓為十等分圓弧的幾何圖形,象徵企業產品與事業的多元遼闊及面向國際化市場的經營戰略,並傳達出企業為大眾提供圓滿服務的宗旨。從色彩看,紅色代表熱情、開放、創新與突破,橘黃色漸變代表高品質的能源與動力。

精神文化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形成了豐厚的企業文化積澱,培育了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文化。
• 使命、宗旨
使命:我為祖國獻石油
宗旨:為中國石油發展提供不竭的科技動力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黨委書記趙文智
副院長、黨委委員雷群
副院長、黨委委員兼總工程師宋新民
副院長、黨委委員鄒才能
副院長、黨委委員穆龍新
總地質師、黨委委員胡素雲
紀委書記、黨委委員吳忠良
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郭三林
總工程師、黨委委員胡永樂 

歷任領導

職務姓名任職時間
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第一書記張俊1959年1月-1964年7月
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任成玉1959年1月-1960年11月
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謝采賢1960年11月
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院長焦力人1972年5月
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黨核心小組組長張俊1972年5月
地球物理會戰指揮部指揮焦力人1973年3月
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欣吾1978年5月
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院長(兼)翟光明1985年2月
中共石同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臨時委員會書記賈金會1985年2月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邱中建1993年12月-1996年11月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長沈平平1996年11月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福印1996年11月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沈平平1999年11月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趙文智2006年10月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黨委書記周灝2006年10月-2010年9月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王道富2008年9月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黨委書記王道富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