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與環境

農學領域的專業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修業期限為四年,授予學位是農學學士一級學科是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是自然界中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各種要素的總稱,是農業生產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基本情況


一級學科: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
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農村社會經濟資源。前者主要由氣候資源、水資源、土資源和生物資源等組成;後者主要包括勞動力、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和其他有關經濟技術條件。各種農業自然資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運動規律,但它們也有共同點和共同規律。農業自然資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體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整體。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資源優化組合和生態平衡的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②地域性。不同區域農業自然資源分佈和組合特徵均有一定差異,發展農業生產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③動態平衡性。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及其組合,即生態系統都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氣候的季節更迭、水分的循環補給、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生物繁衍等,只要開發利用得當,注意保護培育,則可永續利用。⑤數量有限性和潛力無限性。農業自然資源的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利用範圍也是有限的,但是由於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可以尋找新的資源和擴大資源利用範圍,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能力。
農業資源動態檢測指對農業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時空分佈的動態變化進行的定位定時檢測。農業資源、特別的是那些受人為干預強烈的農業資源,經常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對其進行檢測的主要目的在於從中分析和掌握動態變化規律、變化原因和變化趨勢,以便及時調整資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農業資源動態檢測的內容,一般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業社會經濟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農業資源動態檢測信息是一個多項目、多層次的空間信息系統,包括一系列專業資料庫和區域資料庫,具有空間分佈的基本特徵。為了保證各專業、各層次和各區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換和數據共享,達到綜合分析評價的目的,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和規範的設計,作為信息採集、儲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礎。資源動態檢測一般利用遙感信息與地面定點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農業資源評價是根據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對農業資源的質量、適宜性、經濟價值、開發利用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進行的綜合分析評價。農業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查明農業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佈、演變和資源要素的內外部聯繫,進而對其是否可以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開發和改造的難易程度、投資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目的是為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並進行科學管理,制定開發利用規劃和評估、審批農業建設投資項目提供科學依據。農業資源評價的基本原則是:①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評價一定區域範圍內的農業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前景,必須考慮當地的資源與其他地區相比,是否具有優勢,是否有相當的數量和較好的質量、較大的潛力,能否把潛在優勢轉化為商品生產優勢和全面的經濟優勢;開發利用是否有較好的外部環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難易程度如何;生產的產品是否有比較穩定而廣闊的市場需求等。②生態經濟平衡、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則。由於農業資源具有整體性,就必須考慮自然資源要素之間以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特別要重視和處理好人、資源、環境三者的關係。一切生產、經濟活動,特別是開發性生產、經濟活動,必須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處於高效運轉、良性循環狀況,保持動態平衡。開發規模和強度不能超越系統自身調節的能力,對可再生資源,在適量、適度、有計劃開發的同時,還要加強人工培育和保護增殖,以達永續利用的目的。③系統分析,綜合評價的原則。評價一項或一地區的農業資源,要運用系統的、整體的、比較的觀點,評價各要素之間的匹配、協調、互補、互制關係;評價資源優勢要放在大系統、高層次中進行比較,要組織跨部門、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多目標綜合評定,求得總體可行的最優結構、最大功能的效益。
農業資源保護就是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係,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農業自然資源可分為三類:①不可更新資源,如鐵、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資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盡的資源,如空氣、風力、太陽能等。農業自然資源既是農業環境要素,又是人類生存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①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相對不足;②後備資源基礎薄弱。所以,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環境,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農業資源保護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保護,草原資源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等。中國農業自然資源保護遵循如下原則:①把農業自然資源保護納入國家計劃和規劃。②全面規劃,合理安排。③獎勵綜合利用。④誰開發誰保護。⑤經濟效益、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農業環境
以農作物或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周圍環境各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農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氣、光、熱及施用於農田的肥料(包括化肥)、農藥和農業機具等。這些農業環境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農業環境綜合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人類創造出生產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質。農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國法定環境範疇。
農業環境由氣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為因子所組成。每種環境要素在不同時間、空間都有質量問題。當前中國農業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①工業、城市和鄉鎮企業污染。據調查,中國5.5萬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質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嚴重污染、魚蝦絕跡;受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億畝。②農用化學物質污染。中國化肥流失量約佔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農藥在大氣中擴散和流失及部分農畜產品中殘留也較嚴重;地膜年殘流量近千噸。③畜禽糞便污染。目前,畜禽糞便已成為城郊農業環境的主要有機污染物。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1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0.29%;土地沙漠化繼續加劇,面積已達19.5億畝;鹽鹼地1億多畝。②農業資源有所衰退。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6畝,並逐年減少,現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條件較差或存在某些障礙因素。③農用水源短缺,特別是北方農用水源嚴重短缺。④草原繼續退化。中國有可利用草地面積3.12億公頃,草地累計退化面積已達6670萬公頃;並且沙化、鹼化、退化的狀況有加劇趨勢。
農業環境保護就是利用法律的、經濟的、技術的各種手段,使農業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維持良好的狀態,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態破壞。農業環境是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資源、空氣等,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區域性的特點,是農業的基本物質條件。農業環境保護不僅對發展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而且在整個環境保護工作中也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是當前中國農業環境的兩個突出問題。農業資源衰退,自然災害加劇,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農田、牧場受工業(包括鄉鎮企業)“三廢”污染嚴重。不合適地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土壤、水體污染和農畜產品有害物質殘留;過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鹽積累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比較普遍。農業環境惡化危害人體健康,危害農業生產,導致農業減產、絕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農業環境破壞還會降低農業環境的生產力及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會對氣候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進而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強化農業環境管理,制定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防止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規,建立健全農業環境管理體制。②積極防治工礦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在內)的“三廢”污染。③防治農藥、化肥污染,積極推廣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大力發展有機肥、複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於農業綜合開發的技術經濟政策。⑤加強農業環境監測網建設。
農業環境監測指間斷或連續地測定農業環境中污染物質的濃度,觀察、分析其變化對農業環境的影響的一項工作。農業環境監測按其目的可分為三類:①對土壤、農用水、農田大氣及農作物的例行監測,目的是掌握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②農業環境污染的事故性監測,目的是為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提供科學依據。③對農業環境污染源的監視性監測,目的是防止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督促對污染源進行治理。農業環境監測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①農用水質監測,包括農田灌溉用水、農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產養殖等。②農田土壤監測,包括用來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纖維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農區森林、花卉、藥材、草料等的農業用地土壤。③農作物監測,以中國常見的水稻、小麥、玉米的糧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葉、煙草等作物為主要監測對象。④農田大氣監測。包括農田大氣監測和鄉鎮村落大氣監測。⑤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監測,主要是對危害農業區的工業“三廢”進行監測。⑥背景值調查測定,包括水體、大氣、土壤、作物、沉澱物背景值的測定。農業環境監測的內容,取決於監測的目的。一般來說,具體的檢測項目應根據所在地區已知的或預計可能出現的污染物質和環境的特定情況來決定,為了評定測定結果和估計污染擴散情況,還必須測定一些氣象或水文參數。農田大氣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灰塵(即降塵和飄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質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溫度、PH值、渾濁度、導電率、懸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學耗氧量、總氮、總磷、某些有機毒物、重金屬毒物和衛生指標等;土壤和植物的監測內容包括:有毒的金屬化合物、非金屬無機物和有機物等;農畜水產品的監測內容包括:重金屬、農藥、亞硝酸鹽、黃麴黴素、有機化合物等。
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手段,對損害農業環境質量的行為實施有效的影響,使經濟發展與農業環境相協調,達到既發展農業經濟又改善農業環境的目的的工作,稱為農業環境管理。農業環境管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農業環境管理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與許多行業的生產密切相關。加強農業環境管理要綜合協調農業內部各個產業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②各地農業環境的背景值、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開展農業環境管理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管理工作的目標和措施。③農業環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壞,往往很難恢復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農業環境管理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必須採取積極預防的措施,防患於未然。農業環境管理的內容,按其管理的範圍可劃分為農田環境管理、草地和牧業環境管理、漁業環境管理、鄉鎮企業環境管理、農村居住環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質可劃分為農業環境計劃管理、農業環境質量管理、農業環境技術管理。

設置背景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培養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土地、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生態農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產品檢測及食品質量管理、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發展前景


研究生:植物營養學、土壤學、生態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學科排名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13所,2012年教育部第三次學科評估中有9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17所。註:以下得分相同的高校按學校代碼順序排列。
學校代碼及名稱學科整體水平得分
10019 中國農業大學90
10307 南京農業大學
10335 浙江大學87
1071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83
10504 華中農業大學81
10635 西南大學75
10157 瀋陽農業大學73
10537 湖南農業大學
10086 河北農業大學70
10434 山東農業大學
10341 浙江農林大學67
10466 河南農業大學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10676 雲南農業大學
10593 廣西大學64
10759 石河子大學
10758 新疆農業大學63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農業資源調查與規劃、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效益分析、氣象觀測、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農業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知識和能力


1.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
3.掌握農業資源的管理與利用、農業環境保護、土壤改良、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4.掌握農業資源調查、環境質量評價、化學及現代儀器分析、植物營養的研究方法、科學施肥與科學灌溉、農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土地規劃與製圖、資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與技術;
5.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資源與環境的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6.熟悉資源管理與利用、環境保護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


農業資源利用、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

主要課程


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學、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農業環境學、農業氣象學、生態學、水土保持學、資源與環境概論、農業微生物學、土壤學及土壤地理學、植物營養學、土壤資源調查與製圖、地質地貌學基礎、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土壤農化分析、土壤改良技術、肥料工藝學、環境質量評價等。

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科研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主要專業實驗


土壤與農業化學分析、植物營養研究方法、環境質量分析與監測、土壤調查與製圖、地質與地貌、測量與製圖、氣象觀測

相近專業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開設院校


內蒙古民族大學 農學院
長江大學農學院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廣西大學農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內蒙古農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海南大學農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應用氣象學院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瀋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浙江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西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
長江大學農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貴州大學農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
寧夏大學 農學院
吉林大學 植物科學學院
浙江海洋大學 水產學院
廣東海洋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安徽科技學院 城建與環境學院
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農學院 農業資源與環境
雲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西南林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地理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