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全國重點職業學校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又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常州鐵道分院)創建於1951年,前身是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技工學校,1979年改製為中等專業學校,2001年獲得國家級重點中專,2004年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學校隸屬於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蘇省教育廳管理的一所專科層次的全日制公辦學校,是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和江蘇省現代化示範性職業學校。
學校地處常州市經濟開發區國家軌道交通產業基地,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1.69億元,專任教師141人,在校生3265人。
文化廣場
1951年創建~1978年
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技工學校(技校)
1979年~1983年
鐵道部戚墅堰鐵路技術學校(中專)
1983年~2004年
常州鐵路機械學校(1993年江蘇省重點中專、2000年國家級重點中專)
2004年~2015年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五年制高職校)(2010年江蘇省高水平示範職業學校)
2015年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五年制高職校)(2016年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常州鐵道分院)創辦於1951年,是江蘇省教育廳管理的全日制公辦職業技術學校。學校地處常州市經濟開發區國家軌道交通產業基地,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8.2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300餘人,教學儀器設備值3400萬元,生均1.03萬元。現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院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江蘇省高水平示範性職業學校、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上海鐵路集團人才培養基地、江蘇省各市地鐵運營公司人才定向培養學校。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依託中國中車集團職培一體在校資源優勢長期為城市軌道交通產業培養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已建成省現代化專業群2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4個,省高水平示範校實訓基地2個,省現代化實訓基地1個。作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行業創辦較早的重點職業院校,學校形成了“校企一體”的特色辦學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獨特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職業學校、中車大學、中車黨校”三位一體的辦學格局,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設有軌道交通系、機電工程系、成教部等2系1部,開設焊接技術及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理化測試與質檢技術、數控技術、電子商務、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信號自動控制、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等高中職專業,分別招收初中后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中職。學校已建成省示範專業4個,省品牌特色專業3個。
學校與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3+3貫通全日制大專專業: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專業設置
五年制高職(大專) | 數控技術 |
焊接技術與自動化 | |
理化測試與質檢技術 |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
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 | |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 | |
電子商務 |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 |
鐵道信號自動控制 |
校徽主體造型為"常鐵校"三字漢語拼音字母:C、T、X的藝術變形。同時,T既是英文單詞"技術"Technology的首字母,體現學院作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層次,又如同向前延伸的高架鐵軌,高鐵動車開行其上,體現出學院以軌道交通為主輻射其他相關專業的辦學特色和不斷奮進的昂揚鬥志;C似圓環,既象徵充滿動感的高鐵車輪,也寓意學校滾滾向前的發展態勢和全校師生團結一心的堅定信念;C尾部的星狀圖形既作為漢語拼音X,又寓意學校培養的是軌道交通行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之星。
校徽
校徽兩環之間上半部分為學校繁體中文全稱,下半部分為校名英文全稱,1951為建校時間。
校徽的色彩採用藍白兩色,代表科技與純潔,寓意科技校園、純潔校園,體現了學校的蓬勃生機與人文魅力。
使命: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為教師事業發展服務,為舉辦者創造價值,為社會培育技能英才。
願景:成為具有鮮明軌道交通特色的現代化職業學校和世界行業優秀企業大學。
價值觀:正心正道,善為善成。
工作作風:由我來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
精神:鐵肩擔道藝。
校訓:勤思敏學、精業篤行。
學校是上海鐵路局人才培養基地,常州地鐵運營管理和車輛檢修人才訂單培養學校,還積極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辦學,設有工程碩士、本(專科)層次函授站、教學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形成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相結合的現代職教體系辦學新格局。
學校60餘載辦學歷程,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校企一體”的特色辦學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獨特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職業學校、企業大學、社區學院”三位一體的社會服務體系,為推進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深化現代職業教育改革、促進就業、惠及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校應新中國鐵路發展需要而生,秉承中國鐵路的火車頭精神和中國中車的企業精神,以“振興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培育企業發展高技能英才”為使命追求,堅守“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為教師事業發展服務,為舉辦者創造價值,為社會培育技能英才”的“責任”價值觀,以“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社會的價值高於經濟的價值;團隊的價值高於個人的價值”為價值取向,遵循著“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觀,走出了一條“校企共融、校企共建、校企共贏”的特色發展之路。
“勤思敏學、精業篤行”的常鐵校人,在責任文化感召下,遵循“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觀,履行民族復興的責任,履行社會進步的責任,履行自身成長的責任,自強不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條“校企共融、校企共建、校企共贏”的特色發展之路。建校以來,為我國軌道交通行業及社會累計培養了3萬餘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先後湧現了原濟南軍區裝備部副部長潘福根少將、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原鐵道部科技司副司長李中浩、全國勞模“中國好人”廖仲賓、中車首席技能專家楊餘明、國際焊接大賽冠軍巢傑等諸多傑出校友,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