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

十堰市北京路

十堰市北京路是十堰市新城區的主幹道,全段高標準設計雙向6車道(包括自行車道),路基紅線寬10米,可以再次進行加寬至8車道,全路在2005年全線完工。

路段介紹


2010年北京北路改造升級完工,北京南路出口改造完工,北起張灣區漢江路夏家店轉盤,南至茅箭區車站路新十堰二橋,全長8公里。

路段價值


北京路[十堰市北京路]
北京路[十堰市北京路]
北京路是十堰市山地整理的成果之一,是在高山,峽谷之間建成的城市道路(與天津路,上海路,重慶路,浙江路齊名)。
北京路,是十堰市城市重心東移的標誌,是十堰市的政治,經濟,生活,文化,體育,交通中心。自北向南的主要部門有:張灣區人武部,十堰市統計局,十堰海關,十堰市鄖陽中學,十堰市體育中心,體育公園,十堰游泳館,美術館,武商集團十堰人商,十堰市教育局,十堰市第二中學,十堰市財政中心,十堰市博物館,世紀百強大酒店,十堰市農業局,百強世紀城(在建),北京路立交橋,十堰市行政中心,茅箭區人武部,湖北醫藥學院,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茅箭區人民法院。
十堰市人民政府駐地北京中路。
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迹。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彙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這個繁華區域的形成有著歷史淵源。明清時期,今中山路(舊稱惠愛街)是廣州舊城東西主幹線,南北兩邊大都是官署衙門(東有府學,西為將
北京路
軍衙門,中有兩個總督衙門),是政治中心區。北京路(舊稱雙門底)則是由城南直通天字碼頭(官員登陸入城用)的主幹道。因此,現在北京路北段與中山四路相連接的丁字形地段,成為當時衙署官僚及其隨員、家屬居住的集中地段。為適應他們的消費需要,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市的繁華商業中心。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箇舊名。。“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后,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
關於“雙門底”,是因為在清兵接管廣州的時候,同時有兩位官階級別一模一樣的官員來治理廣州。按照當時的習慣,一個官員只能夠從一個城門通過。現在有兩位官員,就要有所避諱,於是就在城樓里開了兩個門。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在雙門底經營多年的“活化石”廣州陳李濟藥廠,前身是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陳李濟杏和堂,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歷史沿革


廣州市北京路話舊
一、四次易名的由來
北京路是位於廣州市中心區的一條繁華大馬路,歷史悠久,曾四度易名。
廣州在未拆除城牆時,北京路也是一條大街。街中心有兩個城門口,稱為“雙門底”。據說,這是因為當年清兵入廣州,兩位將領官階相同,誰先誰后互不相讓,於是特意把城門拆為兩個,本名“永清門”,辛亥革命后易名“永漢路”。1936年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逝世,又易名“漢民路”以資紀念。廣州解放后恢復原名“永漢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今天的北京路是北抵財政廳,南至天字碼頭,以大南路口為界分成北、南兩段。財政廳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的。從前該址是清代的“藩司”。今天的中山五路從前稱惠愛街,后改為惠愛路。這裡的十字路口,從前稱為“藩司前”,現在習慣稱為“財廳前”。
大南路口原是廣州舊城大南門。北京南路拐彎不遠,有一個名稱恐怖的“法場地”,曾是從前城外的刑場。過去官員南來廣州者,大多順江而下,在天字碼頭登岸。因為過去排列次序,習慣上是按《千字文》的字序。天字第一號碼頭即是官用碼頭。“接官亭”是迎接登岸官員之所。辛亥革命前,先烈溫生才曾在此處行刺清吏孚崎,失手被擒而犧牲。
二、車水馬龍競豪奢
北京路上商店林立,經營業務與今天差不多。這裡有三百多年的老藥房――“陳李濟”,有中國老牌出版業如商務、中華、世界、開明、生活、兒童等書店。有著名的筆店如“曹素功”等。現在的青年文化宮原是從前的廣東“王氏宗祠”。西側是“拱北茶樓”,乃是沿用以往城樓的舊稱。越秀書院街因內有越秀書院而得名,在辛亥革命后辦起市立師範學校。街口有一飯店以白切雞馳名全市,稱為“市師雞”。
過去直至解放初期,每年的“迎春花會”(花市)都是在永漢北路舉行的。現在的新大新公司從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大新公司”。還有美華百貨商店,解放前已開張,曾被譽為經營有方,優質服務的百貨商店之一。陳李濟藥房側為禺山路,內有禺山市場。據說古時廣州城內有兩座小山――“番山”與“禺山”,由此得名。該市場原為一片大空地,20世紀30年代初建成肉菜市場。由大南路口向南,有全國聞名的商業大街“高第街”。北京路是公共汽車必經之路,自廣州有公共汽車之始,第一路車由東山至黃沙途經北京路,今天還是如此。
三、吃喝玩樂一條街
廣州人有一句概括舊時市區經濟情況的話――“東窮西富,南豪北極”。所謂“南豪”是指南關這一帶為富豪經商之地。不錯,太平沙和海味街從前是鹽商集中的街道。鹽是中國沿海的重要資源,鹽業成為富可敵國之資。“太平館”是廣州市著名的西菜館,歷史悠久,原設於太平沙,借用所在街名而命名,後來才遷到北京路今址。從前廣州有四大園林酒家――東園、南園、西園、北園。“東園”早已停業,“南園”的原址在南堤,即天字碼頭附近,今遷河南新港路。至於“西園”與“北園”尚在往日原址。“園”以“南園”首屈一指,能供應“滿漢大筵席”108味,並可隨時點菜,稍候即可送上。過去,外國人到廣州,喜歡品嘗中國菜式風味者皆到此處。那時,“南園”與“太平館”一起位於南關,中西菜式俱全。
“食在廣州”――北京路從南到北這麼短的距離,卻一下子難以把酒家、茶樓、茶室、西菜館、小食店、食品店的數目點清。正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例如有屬“如”字系統的茶樓“南如樓”,斜對面就是“涎香樓”。
北京路[十堰市北京路]
北京路[十堰市北京路]
抗日戰爭勝利后,舞風頓起。有些酒樓茶室夜間兼營舞廳,或是兼營“音樂茶座”。電影院共有四家,即“中國戲院”、“永漢戲院”、“樂斯戲院”、“天星戲院”,這些電影院都是在默片時代興起的。北京路拐彎不遠處便是“大新公司”天台,設有與文化公園相似的遊樂場。那時的廣州呈現出一片吃喝玩樂,畸形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