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經緯的結果 展開

張經緯

社科院副研究員

徠張經緯,男,碩士生導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個人簡介


學科專業:世界

學術成果


著作:
張經緯
張經緯
1、《戰爭與經濟、科技發展》(書稿待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22 萬字。
2、《近代日本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近代日本對東亞的歷史影響》5萬字(書稿待版)。
3、《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8萬字(書稿待版)。
4、《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東北歷史與現狀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合著,15千字。
5、《當代中國改革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4月,合著,承擔詞條20千字。
6、《國家公務員必備知識全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12月,合著,40千字。
7、《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選輯》河北內刊出版,1984年5月,獨立編輯300千字。
8、《領導方法與領導藝術》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8月,副主編,30千字。
9、《領導決策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2月,副主編,40千字。
10、《領導思維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3月,合著,28千字。
11、《領導心理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8月,合著,25千字。
12、《行政管理學》河北科技出版社,1989年8月,合著,20千字。
13、《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10月,合著,22千字。
14、《領導科學概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3月,合著,30千字。
論文:
1、《韋伯的宗教理論與中日兩國的現代化》(論文)《東亞區域意識與和平發展》宋成有、湯重南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6千字。
2、《論戰爭的“起源”與“根源”》《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10千字。
3、《戰後日本右翼歷史觀剖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3期,12.3千字。
4、《中日兩國現代化變動特徵的比較——以“思想→政治→經濟”的作動模式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2003年第3期,11千字。
5、《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史學理論》2007年第2期,8.5千字。
6、《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的危機處理》《人民日報人民論壇》2007/11/15,7.2千字。
7、《日本近現代研究》《中國世界歷史學3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5千字。
8、《對20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危機的再認識》《史學理論研究》2009/2,11千字。
9、《對20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危機的再認識》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危機及其經驗教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6/19-21
10、《試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9/3,12千字。
11、《對日本昭和經濟危機的再解讀》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2千字。
12、《論政策運行中的反饋調整》河北《理論教學》1991年6期,11千字。
13、《論決策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辯證統一》《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會河北衛星會議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12千字。
14、《論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中共黨史專題論文集》,延邊大學出版社,1985年3月,16千字。
15、《論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幹部的價值觀演變〉《全國第二次人生科學討論會論文集》1992年1月,12千字。
16、〈守成型思維的表現及成因分析》河北《理論教學與研究》1992年3期,13千字。
學術文摘:
1、《戰後日本右翼歷史觀剖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1期,05千字。
2、《論戰爭的“起源”與“根源”》教育部委辦《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2期,05千字。
3、《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人大書報資料中心K1《歷史學》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8.5千字。
4、《中日現代化變動特徵的比較》《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世界歷史研究所卷》方誌出版社2007/4,全文轉載11千字。
5、《中日現代化變動特徵的比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論文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卷(1964—200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全文轉載11千字。
6、《剖析日本經濟兩次起飛的奧秘》2007/11/28《新華網·新華網頭條·特別觀察:發展中的危機,中國當如何規避?》1千字。
7、《“危機補償”機制效用》2007/11/28《新華網·新華網頭條·特別觀察:發展中的危機,中國當如何規避?》1千字。
譯著:
1、《滿學家河內良弘教授》(譯著)《滿學研究》第五緝,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主辦,閻崇年主編,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5.5千字。
2、《日本外交中的美國與中國》(譯著,原作者:日本伊藤剛)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主編,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2004年3月,15千字。
其他:
1、《中日兩國現代化變動特徵的比較——以“思想→政治→經濟”的作動模式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2003年第3期,11千字。
2、《試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9/3,12千字。
1、《尊重歷史展望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9月4日,第一版,1.7千字。
2、《中日兩國學者共批“新歷史教科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動態》2001年第10期,6.3千字。
3、《富有侵略性的日軍建制》《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1月14日第15版,3千字。
4、《猖獗的日本軍部》《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1月14日第15版,2千字。
5、《日本右翼的邪惡理論》《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02年1月14日第15版,1.5千字。
6、《結合工作特點做好支部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機關黨委辦《社科黨建》2005年第11期。3千字。
7、《亞洲史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亞非拉室集體)《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5月30日,第六版,理論月刊專論,3千字。
8、《剖析日本經濟兩次起飛的奧秘》2007第22期《人民論壇》2千字。
9、《“危機補償”機制效用》2007第22期《人民論壇》2千字。
1徠0、電視劇《世界歷史》插話、詞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