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

北京滿學會會長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館長。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兼及北京史。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和“御窯千年”等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論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閻崇年自選集》等;專著有《努爾哈赤傳》《清朝開國史》(上下卷)《康熙帝大傳》《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袁崇煥傳》等。主要作品結為25卷本《閻崇年集》、主要論文結為《閻崇年自選集》。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七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百餘篇。

倡議並主持第一至第五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大事件

1934-04-24

出生

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東蓬萊人。

1963

下放進行思想改造

1963年到1965年期間,他被下放到地處居庸關的北京南口農場,進行思想改造。

1983

著作《努爾哈赤傳》獲獎

1983年,著作《努爾哈赤傳》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著作《努爾哈赤傳》獲獎
1986

著作《古都北京》獲獎

1986年,著作《古都北京》由朝華出版社出版,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

著作《古都北京》獲獎
2004

著作《正說清朝十二帝》獲獎

2004年,著作《正說清朝十二帝》由中華書局出版,獲選國家圖書館首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在《出版人》雜誌和新浪網聯合主辦的“2004年中國書業年度評選”中被授予最佳年度傳記紀實圖書獎。被列為中華書局、中國出版集團“鎮社之寶”圖書。

著作《正說清朝十二帝》獲獎
2004-03

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公眾人物

2004年3月走上《百家講壇》,閻崇年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公眾人物。

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公眾人物
2017

著作《御窯千年》為三聯書店年度十本好書

2017年,著作《御窯千年》由三聯書店出版,還被推薦為三聯書店2017年度十本好書。

著作《御窯千年》為三聯書店年度十本好書
2018

學術專著《森林帝國》

2018年,閻崇年以85歲高齡,推出經20年積累與研究、原創性的學術專著《森林帝國》。

學術專著《森林帝國》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34年4月24日,閻崇年出生在山東蓬萊的解宋營一戶漁民家庭,閻崇年在這個半漁半農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歲。
談起童年,他還有很清楚的印象。那時他隨著家裡務農,也隨著漁民出海,體會過烈日炎炎的辛苦,也見過波濤洶湧的危險場面。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人生道路影響很大。也正是在村裡,閻崇年開始上學讀書,也初次接觸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閻崇年從北京市第六中學高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教授。“老師主張歷史不要光是在書齋里研究,要把歷史還給群眾,要用歷史知識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主張既要對歷史進行學術研究,又要注重對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
閻崇年照片
閻崇年照片
閻崇年對歷史的研究十分痴迷,為此還曾遭受過磨難。他曾在一所學校工作,有人說他走“白專”道路,是“右傾”,於是在1963年到1965年期間,他被下放到地處居庸關的北京南口農場,進行思想改造。逆境中閻崇年仍然不忘偷看歷史書籍。一次他被找去談話。領導問:“你為什麼到農場?”他說:“改造思想。”“改造思想你為什麼看線裝書(歷史書)?”他說:“我學清史啊,那時沒有洋裝書。”這位領導較為開明,沒再批評他,只是讓他注意群眾影響,並安排他值夜班的工作,使他能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回想那段往事。
書看得越多,閻崇年處事就越加沉穩。“文革”期間,他既不參加“保皇派”、也不參加“造反派”,稱自己是“逍遙派”。“文革”10年年來他挨過斗,也沒被抄過家。

治學歷程

敬畏歷史
“我們應當對歷史感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應當敬畏歷史,既不要忘卻歷史的恥辱,更不要抹去歷史的輝煌。”
“求真求理,史法自然,這是我治史的旨趣。研究歷史,最難之處,在於兩點:說別人沒有說過的義理,用別人沒有用過的史料。”(《閻崇年自選集·序》)
“學術研究,貴在恆久。一個歷史學者,窮其畢生精力,做學術論文,一年兩三篇,總算不過數十篇而已,除去應時、應景、應急、應命之作外,真正能夠觀點新、資料新、論述新、語言新的新作、力作、佳作、名作,會有幾篇?而論文中,幾年之後,幾十年後,幾百年後,讀之有用,品之有味,又會有幾篇?學術論著應經得起歷史的、地域的、學術的、國際的檢驗。”(《閻崇年自選集·序》)
學術足跡
閻崇年回憶說:“我在中學時開始喜歡歷史,從高中畢業后我就開始學歷史,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我的中學是北京市第六中學,是當時全市最好的中學之一。考試時,我的歷史成績非常好。我的數理化成績也很好,考過班上與全年級的第一。大學歷史課學完后,就要選擇某段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初選擇的是先秦的歷史。當時,我二十多歲,去找一位我很崇拜的老先生,給他看我寫的文章。老先生說好,鼓勵我。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說你最好不要研究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的優勢在西安,陝西的考古發現與文獻的第一手資料在那裡。你在北京,從地理區位的優勢上講,你最好研究清朝歷史,北京是清朝歷史的重地。我覺得老人家講得非常有道理。從1962年開始,我就開始研究清朝歷史,一直沒有動搖過。”
閻崇年回憶說:“我作為一位布衣學者,個人心力之所及,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清朝開國史的學習與研究。撰寫了《努爾哈赤傳》《袁崇煥研究論集》《清朝開國史》和《清史論集》等論著,並發表若干篇論文,總數三百多萬字。有人說,與清朝開國史的論著,目前閻崇年發表的字數是最多的。
第二,滿學的學習、開拓與研究。此前,於滿洲的歷史與文化,中外學者,多有研究,但以學科而言,有蒙古學,有藏學,卻沒有滿洲學即滿學。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閻崇年和國內外同仁一起,篳路藍縷,開創滿學,給出滿學定義,創立北京滿學會,出版《滿學論集》,主編《滿學研究》和《20世紀世界滿學著作提要》,倡議並主持第一屆至第五屆國際滿學研討會。滿學已被接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新學科。
第三,利用電視平台,系統講述歷史。歷史科學的傳播,素有口述、圖書、報刊、教學、文物等載體,近世又增加了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新載體。十五年來,閻崇年在中央電視台系統講述、相應出版了《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和《御窯千年》等五個系列,共二百多講(集)。這種學者以語音、影像、文字三位一體系統傳承歷史科學,憑藉電視、廣播、網路進行全球性的中華歷史文化傳播,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而且被譽為獨著“影視史學”的先鞭。
滿學研究
閻崇年發起倡議建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倡議成立北京滿學會,倡議並主持第一至第五屆國際滿學研討會。

百家講壇

回報民眾
從2004年3月走上《百家講壇》,閻崇年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有人評價其大器晚成,到了70歲才盛名在外。但閻崇年卻認為,成功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
“其實我到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從事清史和滿學研究的同行,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廣大的觀眾,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群體,我卻還是第一次。”閻崇年指出,一個專家學者,首先必須要同行認可才行,其次,才要廣大群眾的認可。“一個人得到兩個認可是很難的。純學者的話,有同行認可就可以了。能夠走向廣大群眾,再得到他們的認可,當然就更好了。”
在求學路上屢獲助學金幫助的閻崇年,更是把回報民眾作為學者的職責之一。“一個學者有多種責任,第一種責任叫做學術責任。主要是與同行交流,推動學術交流。但學者還應有別的責任,就是把所學的知識,來自人民的,還要還給人民。我學習和研究清史有50年了,我想把我學的東西儘可能地回報給社會,回報給民眾。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學者應該有的責任。
正說風尚
2004年,閻崇年初登CCTV-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講。閻崇年自此成為“百家講壇”走出低谷的轉折點,並開創了正說歷史的風尚。當時,閻崇年出版過一本《努爾哈赤傳》,因此被認為是講《清十二帝疑案》第一講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最佳人選。欄目製片人聶叢叢拿著聘書到閻崇年家,閻崇年很是猶豫,只答應試一試。結果試講效果非常好。錄完以後,聶叢叢和編導請閻崇年吃飯,並提出請他負責講完全部《清十二帝疑案》。閻崇年不敢答應,只同意再講一集皇太極。講完皇太極后,《清十二帝疑案》的收視率開始節節高升,“百家講壇”的綜合排名保持在科教頻道的第二位。閻崇年也慢慢有了信心,於是又講了康熙、雍正、乾隆,就這樣延續下去,一直講到了宣統。《清十二帝疑案》講完了,閻崇年又開始講《清十二帝疑案總說》《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創下了當時科教頻道的最高收視率0.57。
閻崇年在講稿基礎上出版了《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熱銷數十萬冊,好評如潮。閻崇年曾說:這本書的讀者面比較寬,上到院士,下至8歲的小學生都可以讀。具體說來,這本書在四個方面有所嘗試,即“正說”、“細說”、“通說”、“新說”。
1、“正說”——與“戲說”歷史不同,這本書強調“正說”。“正說”是按照歷史原貌,向廣大受眾公正地、真實地講述歷史。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歷史,特別是清朝歷史和清朝皇帝情有獨鍾,並且逐漸“戲說”成風。這既引發了人們對清史的關注,又對它的真實性疑惑不解。人們普遍期待“正說”清史,這本書賣得好正是“久旱逢甘雨”的結果。其實,人們對“正說”與“戲說”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家去“戲說”,也不必苛求影視家去“正說”。對受眾來說,看“戲說”時應該知道這是“戲”,看得是熱鬧,不可當真;看“正說”時,應該知道這是“史”,了解的是“真實”,不能只圖熱鬧。老百姓的文化素養提高了,就能辨別。
2、“細說”——歷史是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過去的歷史書比較粗,教科書和史學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歷史發展脈絡,闡述重大歷史事件,評述重要歷史人物。比如光緒皇帝的死,就一個“崩”字。但這些小事件往往是觀眾、讀者關注的重點、熱點和疑點。閻崇年就把有關光緒帝死因的五種說法詳細列出,從以前的檔案、文獻、口碑、論著的觀點與資料出發,分析綜合,加以解說。既有鮮明的觀點、豐富的史料,又有細緻地講述、深入的分析,並講述自己的見解。這樣,歷史就變得有血有肉,讀起來就有味兒了。
3、“通說”——閻崇年認為,對一個朝代的興盛衰亡,橫著看不出來,只有縱著看才可以。清朝全史、清朝列帝其貫通的內在聯繫,其興衰、成敗、治亂、福禍之鏡鑒,需要系統地進行解說。比如,清朝十二帝各有其歷史貢獻,也各有其政弊。那麼,清朝的興、盛、衰、亡,有些什麼經驗與教訓呢?清太祖努爾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衰世”的基因。顯然八旗制度是其“種子”與“基因”的一個樞軸。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會制度。八旗盛則清興,八旗衰則清亡。
4、“新說”——對清朝的好多事件,閻崇年做了“新說”。比如鴉片戰爭,以前中學教科書突出“落後就要挨打”,閻崇年講“落後可能挨打”,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責任主要由道光帝承擔。當時英軍入侵,後方在大西洋那邊,如果號召“勤王”,道光皇帝是有可能打敗敵軍的。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歷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進行的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
講壇傳奇
2006年9月,閻崇年再登“百家講壇”,主講《明亡清興六十年》系列,共46講,並出版同名圖書。
2008年3月,閻崇年三登“百家講壇”,主講《康熙大帝》系列,共23講,並出版同名著作。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閻崇年研究清史時,就是從研究康熙入手的。1964年,他寫出論文《評康熙帝》,但過了多年才獲發表。爾後,他研究重點轉到清入關前,但對康熙朝歷史的關注從未懈怠。“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對康熙朝歷史的學習與關注,時時事事處處,始終縈繞於心。”也因此,在百家講壇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講座,當他對康熙朝歷史做一次系統的梳理后,他認為這也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在《康熙大帝》一書中,閻崇年從國際、平民、電視、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視角,對康熙的成長經歷、豐功偉績、日常生活、遺憾缺失等一一進行闡述,視野開闊,情節跌宕,分析精當,給讀者呈現出一位性格鮮明、大智大勇、文韜武略的千年一帝的豐滿形象。閻崇年說,希望這本書成為勵志讀物,他認為,勵志的對象可以說是遍及各種讀者類型。對於小讀者而言,康熙的自強不息精神值得推崇,他小時候就失去父母,還患過天花,但他克服困難,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宏願。對於中年讀者來說,應該從書中了解康熙如何為了國家進行不屈不撓的奮鬥。而作為特定讀者群的公務員從中會汲取營養,那就是了解康熙如何治國。而說到康熙個人修養、自身學習時,閻崇年很推崇一句話:“聖人、賢人和凡人、俗人有什麼區別,就兩個字——志、學。”
故宮熱潮
2012年,閻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大故宮》系列,共64講。同時出版《大故宮1》《大故宮2》《大故宮3》三部著作,在全國掀起關注、學習和研究故宮的熱潮。閻崇年擔任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等職務,其歷史研究課題多與故宮相關。在多次實地考察北京明清故宮、瀋陽故宮、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地后,閻崇年首次提出“大故宮”概念,旋即引發了創作靈感――在大中華文化背景下,從故宮入手,尋求解讀歷史的突破口。在這一靈感的激發下,閻崇年決定打開故宮外延,首次將頤和園圓明園、北海、景山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明清皇陵瀋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等,納入故宮姻系,並以此為脈絡,透徹解析綿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機制構架、社會人文、文化淵源,以及建築、文物、民風等,做一個“故宮大百科”式的宏大項目。
閻崇年說,他以往的講壇類節目,主要沿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以時間為順序,逐漸演繹推進;這次主講《大故宮》,則是以建築空間為順序,作為講述的主線索。每一講,都先設定一個空間的概念,再讓這個空間里的時間、人物、事件、建築、文物等“落地生根”。
在閻崇年看來,要講清楚“大故宮”,必須“先看世界,再看中國”。為此,閻崇年廣泛聯繫了國外史學家、漢學家,並與兩岸故宮博物院“掌門人”,以及建築、歷史、文物等領域的諸多專家溝通,力求為“大故宮”獲得立足於東西方比較文化根基之上的多視角、多元化解讀。閻崇年說,僅僅是資料搜集、聯繫專家等準備工作,就花費了他整整一年的時間。
御窯千年
2017年,閻崇年第五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御窯千年》。同名專著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是一部歷史學家撰寫的簡明瓷器文化史。作者立足於千年中國歷史,品味御窯瓷器的傳世精品,縱論御窯的興與衰,透視瓷器的情與趣。歷史的觀察,人文的敘述,以小見大,寓理於器,淋漓盡致地展現御窯及瓷器對於中國文化發展的作用,畫龍點睛地提升瓷器之路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全書以御窯和御窯瓷器為核心,探討瓷器背後的歷史大事,歌頌偉大的工匠精神,探索御窯千年的生命與靈魂在於創新——思想創新、管理創新、技藝創新、產品創新,揭示陶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全書點面結合,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是近年來以瓷器為切入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森林帝國
2018年,閻崇年以85歲高齡,推出經20年積累與研究、原創性的學術專著《森林帝國》。書中首次提出森林文化、森林帝國、中華古代文明五種文化形態,即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東暨南部沿海及島嶼海洋文化的概念。並論述文化統合的概念。書中縱向以時間為經、從商周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三千年看清朝三百年,橫向以空間為緯、從地球北半球看東北亞森林帶、從東北亞看中國東北森林文化、從森林文化看清朝興起、鼎盛的文化之因。清朝前期實行文化統合,以森林文化為紐帶,逐步統合農耕、草原、高原、海洋文化地域,出現一個1400萬平方公里版圖的中華大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這些新概念的提出,不僅有助於分析、研究和闡述森林帝國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文化根因,而且有助於澄清兩個認識誤區:第一,認為中華文明帝國只有一種文化形態;第二,認為文化統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華文明之博大,在於其文化多元;中華文明之綿延,在於其文化統合。中華文明發展寶貴經驗在於兩個字——“合”與“一”,實現中華文化多元統合,形成中華民族多元統一。
從北京市第六中學高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教授。

寫作經歷

2014年2月,新作《努爾哈赤全傳》(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年,《閻崇年講談錄》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15年,《閻崇年自選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16年,《康熙帝大傳》由中華書局出版;同年,《古都北京》(增訂版)中、英、法文版,同時由朝華出版社出版;同年,《袁崇煥傳》(修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2017年1月,與星雲大師的《合掌錄》(增訂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同年5月,《御窯千年》在央視“百家講壇”播出,同名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並舉行首發式;同年8月,《天朗集》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線狀本,一函兩冊。
2018年4月27日,《森林帝國》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並在遠集坊舉行新書出版學術座談會。

人生體悟

四合哲學
“四合”是閻崇年的人生哲學觀。閻崇年認為,“止於至善”是《大學》指明的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達到“至善”的大境界。具體說來,“止於至善”,就是要科學地調理天、地、人、己的四維關係,達到“四合”,也就是要達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達到四合是個過程,不斷趨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合就是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點。天,有多種解釋:天命、天道、天理、天時等。這裡說的天,主要是指天時。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對的是天時。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就是說要探究天與人的關係。“天時”有大天時、小天時。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就是說,成小事業者要有小天時,成大事業者必有大天時。天時不停地在變。《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是天體在不停地運行,人要不斷地努力。既然人與天經常不合,那麼怎樣使它“合”呢?重要的是:察知天時,順應天時,不失天時。一是察知天時。人們常說:“知時務者為俊傑。”俊傑的一個特點是要“知時務”,就是要知天時、識事務。古代傑出人物的察天時,主要感悟天時、順應天時。二是順應天時。《老子》說:“動善時。”《孟子·離婁上》也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說行動要順應天時。三是不失天時。《晉書·宣帝紀》說:“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也。”人與天的關係是:既不違時,也不失時。
地合主要指環境與自身的平衡關係。“地合”的含義比“地利”更寬泛,它的含義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節地利。就是說人同地,既矛盾又諧和,矛盾中求諧和,諧和中求發展,力求自身與環境的平衡。
人合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衝突。做事、做人,為官、為政,“人合”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做大事業者,必有大“人合”。可以說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寬的胸懷,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業。所謂“人合”,碰到的難題是:如何對待小人和敵人。遇到友人和貴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敵人,要感謝。
結合主要是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倫理平衡。其一,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狀態,所以會生病。人們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內因。要維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體健康。嚴格地說,有多健康的身體,就能做多大的事業。要善於調整身體內在因素,儘可能保持一個平衡、健康的身體。其二,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狀態,所以有苦悶、煩惱、焦慮和煩躁。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態,要有黃金心態。所謂黃金心態,就是碰到困難要陽光、喜悅,遇到委屈要坦蕩、豁達,遭遇坎坷要淡泊、寧靜,面臨勝利要謙虛、謹慎。具體來說,應注意事大氣靜、順謙逆奮。其三,倫理平衡。倫理平衡,重在修身。《大學》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義是克己從善,其指就是“止於至善”,也就是達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標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像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追求的修身意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力求達到張橫渠所言的最高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八十人生
閻崇年說:“我受了商人之家的影響,跟純農民來講,品格中多了一些機變。跟純城市人比呢,多了一些吃苦能力。跟純市民來比呢,又多了一點勇敢。”比較能吃苦一點,比較勇敢一點,也比較機變一點,這三點對他的治學影響很大。“治學必須要吃苦,要勇敢,因為你學術要突破,不停地創新,不停地突破,創新、突破要有膽量。”勤奮、刻苦、執著、創新這些固然重要,但他始終認為勇敢是作為學者最為重要的品格,自己能夠在學術界有一點成就,或許就是因為比同行多一些勇敢的原因。“一個學者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膽量是不行的。”閻崇年說。
閻崇年說:“一生顛簸,志在於學。學術之路,漫長曲折,求真求理,篤志彌堅。吾二十歲後步入史學領域,五十歲始於清史領域攀登,六十歲始於滿洲學中開拓,七十歲始於影視史學探索,八十歲始於森林文化研究。借用屈原《離騷》中文字作為本序結語:“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合書屋
北京北四環,北京社會科學院。閻老師就住在院內的宿舍里,三室一廳的房間幾乎是書充滿的。進門的門道右側,就是一排書櫃,客廳很寬大,東北兩面,高大的書櫃一直到房頂,地上也摞滿了書。書房在南面,門的上方題寫著:“四合書屋”。東西兩側的書架里放滿了書,南面的書桌上放著電腦、傳真機和一些書刊,已無下手之處。閻老師寫作主要在客廳。房中一個小圓桌,一部筆記本電腦,足矣。有時就在這個大圓桌上寫作,桌上的一些零食,專為客人們準備,好友來時,一杯清茶、幾碟乾果,談事敘情。好友告辭,桌上一推,也不收拾,放上電腦,又可寫作了。
閻先生平時不健身,不吃保健品、補藥,吃飯什麼的也不講究,要說有什麼養生之道,“只有比較樂觀而已”。參觀過四合書屋的朋友說:米壽可待、白壽可期的閻先生,一定能坐擁書城,繼續做些大點兒的事。更有人賦詩一首:崇名四海五洲同,年逾古稀文更雄。公道在心書在手,贊聲常漾講壇中。

最新動態

2012年9月26日,中國紫禁城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在武當山特區開幕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著名學者閻崇年出席。
2012年10月14日上午,蓬萊市召開第二屆戚繼光研究會換屆大會閻崇年當選蓬萊市戚繼光研究會名譽會長。
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2012年11月16日—18日,在武夷山隆重舉行本屆茶博會上還將邀請到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百家講壇》講師閻崇年和台灣知名學者邱毅在2012年國際禪茶文化節上說茶論道。
2012年11月24日下午2點,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特邀主講嘉賓、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將做客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為讀者舉行題為《讀史與修心》的講座。
11月29日(星期四)上午9時,講座內容:《國子監的學生與大師》主講嘉賓: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講座地點:哈爾濱友誼宮劇場(道里區友誼路263號)
閻崇年老師《大故宮3》,蓄勢待發!50年沉澱,2年執筆心血,就在這個冬天,足本66講,三彈齊發。故宮首發式,大故宮第三部12月10日上市。
12月15日,大故宮3會將在故宮建福宮召開故宮學研討暨《大故宮》文化成果座談會在京召開。清史專家閻崇年推出《大故宮3》,至此全三冊《大故宮》書繫結集面世。
《百家講壇》主講人、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將來廈門。16日下午3點在外圖書城一樓簽售新作《大故宮》,12月17日晚7:30在市圖書館·共享樓國際會議報告廳開講座。
閻崇年《大故宮3》北京簽售時間:12月23日(周日)下午2點。地點:北京圖書大廈一層(西單)。歡迎新老讀者一同聚聚,與閻老交流。記得在《大故宮》前兩次的北京簽售會上,很多朋友的熱情令人感動。正是因為讀者對閻老師的支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才有了《大故宮》書系的完美收官。雍正皇帝第九代孫,著名書法家愛新覺羅·啟驤受到閻崇年邀請親臨親臨《大故宮3》簽售現場,為前100名讀者簽字留念。啟驤老師書法技藝精湛,極具收藏價值。
閻崇年《大故宮3》電視片已於2013年1月3日播出。
2014年2月,閻崇年的新作《努爾哈赤全傳》(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4年5月,25卷本《閻崇年集》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20萬字《清朝開國史》(上下卷)由中華書局出版,在中國紫檀博物館舉行首發座談會。
2014年,《閻崇年講談錄》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15年,閻崇年老師《閻崇年自選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16年,閻崇年老師《康熙帝大傳》由中華書局出版。
2016年,閻崇年老師《古都北京》(增訂版)中、英、法文版,同時由朝華出版社出版。
2016年,閻崇年老師《袁崇煥傳》(修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2017年1月閻崇年與星雲大師的《合掌錄》(增訂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2017年5月,閻崇年老師《御窯千年》在央視“百家講壇”播出,同名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並舉行首發式。
2017年8月,閻崇年老師《天朗集》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線狀本,一函兩冊。
2018年4月27日,閻崇年老師《森林帝國》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並在遠集坊舉行新書出版學術座談會。

個人作品


作品出版社數字年份出版地
《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25萬字1983年北京
《古都北京》朝華出版社25萬字1986年北京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42萬字1987年北京
《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35萬字1993年吉林
《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萬字1997年
《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35萬字1999年北京
《清朝皇帝列傳》紫禁城出版社25萬字2002年北京
《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50萬字2003年北京
《清朝通史:太宗朝》紫禁城出版社55萬字2003年北京
《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華書局25萬字2004年北京
《袁崇煥傳》中華書局22萬字2005年北京
《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40萬字2006年(上)2007年(下)北京
《康熙大帝》中華書局30萬字2008年北京
《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九州出版社20萬字2009年北京
《清朝十二帝》故宮出版社39萬字2010年北京
《大故宮》長江文藝出版社80萬字2012年北京
《努爾哈赤全傳》江蘇文藝出版社35萬字2014年江蘇
《閻崇年集》(共25卷)中國友誼出版800萬字2014年北京
《清朝開國史》(上下卷)中華書局120萬字2014年北京
《清朝開國史》(繁體字豎排本)聯經出版公司120萬字2015年台北
《閻崇年自選集》九州出版社40萬字2016年北京
《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朝華出版社20萬字2016年北京
《御窯千年》三聯書店25萬字2017年北京
《天朗集》北京聯合出版社5萬字2017年北京
《森林帝國》三聯書店16.8萬字2018年北京
《故宮六百年》華文出版社-2020年-

獲得榮譽


獲獎作品獎項名稱
-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努爾哈赤傳》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古都北京》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正說清朝十二帝國家圖書館首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最佳年度傳記紀實圖書獎
《御窯千年》三聯書店2017年度十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