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臉山雀的結果 展開
- 白臉山雀
- 翠鳥大山雀
白臉山雀
白臉山雀
大山雀,徠英文名parus major,民間又叫“白臉山雀”、“吱吱嘿”、“吱啵”等。屬鳥綱、雀形目、山雀科,體型與麻雀相似。頭黑色,兩側具大形白斑;上體藍灰,背沾綠色;腹面白色,中央貫以顯著的黑色縱紋。鳴聲的基調似“呼伯、呼伯”或“呼黑、呼黑”,易與其它鳥類區別。為林棲鳥類,通常棲息在山區闊葉林或針葉林間,夏季可見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時降至平原地帶的林間,在耕作區或庭園中亦能經常見到是一種極常見到。
雄性成鳥:額、眼先、頭頂、枕部以至後頸上部呈輝藍黑色,後頸左右兩側各有一道條紋,向下延伸,與頦、喉和前胸之黑色相連接。眼下、頰、耳羽及頸側白色,與周圍的黑色相襯,呈一明顯的三角形白斑。上背黃綠,下背至尾上覆羽藍灰色。上背與後頸的黑色間,隔以狹形白色橫帶。中央一對尾羽藍灰,羽干黑色;次三對尾羽的內側羽片黑色,外側羽片藍灰色;第五對除羽端具楔形白斑外,其餘內側羽片和外側羽片亦為黑色和藍灰色;最外側尾羽白色,羽干大都黑褐色,內側羽片除羽端外,綴以寬闊的楔形黑褐色邊緣。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的外側羽片,除最外側二枚外,均具藍灰色而向羽端轉為灰白色的羽緣;次級飛羽均緣以藍灰,羽端微綴以灰白色;三級飛羽的外側羽片具較闊的灰白色羽緣;覆羽黑褐,外側羽片具藍灰色狹緣,大覆羽更具寬闊的灰白色羽端,相併而成一顯著的橫斑。頦、喉及前胸黑色,微具藍輝。腹部白色,中央自前胸向後至尾下覆羽,具一寬闊的黑色縱帶,有時尾下覆羽的黑斑還擴大呈三角形。腋羽白色。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極相似,但腹部中央的黑色縱帶稍細,尾下覆羽的三角形斑不顯。
幼鳥徠:羽色與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較淺淡,沾褐色,且無金屬反光;遍體的灰色和白色均沾黃綠色;喉部黑斑較小;腹部無黑縱紋,或僅隱約可見;尾下覆羽白,而無黑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紫褐色。
大山雀是山雀科中在國內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遍及各省、市、自治區。
國外分佈從阿富汗東至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聯西伯利亞南部、朝鮮、日本,以及歐洲的大部和非洲西北部一帶。
大山雀為林棲鳥類,通常棲息在山區闊葉林或針葉林間,夏季可見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時降至平原地帶的林間,在耕作區或庭園中亦能經常見到。性較活潑,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尋覓食物,不甚畏人,常從一株樹飛至另一株樹上,邊叫邊飛。飛行時略呈波狀,但波峰不高,平時飛行緩慢,受驚時飛行急速,波峰也不顯著。秋冬時常幾隻以至十數只集小群活動。
繁殖期約為3—8月間,一年可繁殖兩次。大都在4—5月間開始營巢,亦有早至3月的。巢營於天然樹洞、石隙或牆洞間,有時也利用啄木鳥遺棄的樹洞,通常距地面2—6米不等,巢間距離約為40米。巢呈杯狀,外壁主要用苔蘚砌成,混以草莖、地衣等物,內墊以羊毛、鬃毛、棉花和羽毛等。每日產卵1枚。
孵卵工作主要由雌鳥擔任,往往在最後一枚卵未產出的前一天,雌鳥即開始坐巢孵卵,白天坐巢時間約為7—8小時,夜間也在巢內過宿。孵卵期曾見雄鳥銜蟲進巢喂飼正在孵卵的雌鳥。孵卵的溫度為38.3℃(當時氣溫為21℃)。卵經15日左右孵出,一窩卵的出雛需時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