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舌尖上的中國2的結果 展開
- 2014年陳曉卿執導美食紀錄片
- 2014年出版書籍
舌尖上的中國2
2014年陳曉卿執導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是一部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該片延續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該片介紹了150多個人物,300餘種美食,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是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續集,於2014年4月18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與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開播,並在愛奇藝、樂視網等多個網路平台同步播出。
舌尖上的中國2
總導演 | 陳曉卿 |
執行總導演 | 任長箴 |
總顧問 | 蔡瀾、沈宏非 |
配音 | 李立宏 |
導演 | 李勇(第一集導演)、陳磊(第二集導演)、胡博(第三集導演)、鄧潔(第四集導演)、費佑明、劉碩(第五集導演)、陳碩(第六集導演)、丁正(第七集導演) |
配樂 | 阿鯤 |
出品人 | 胡占凡 |
總監製 | 羅明 |
總製片人 | 劉文 |
節目監製 | 周艷、史岩、石世侖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來源)
專輯信息 創作者:阿鯤 發行時間: 2012年05月14日 專輯封面 | 曲目 1.勞作的春夏秋2 2.時間的記憶2: 光與影 3.初 4.舞 5.午後的恬與甜 6.舌尖上的中國2 7.唇齒之間 8.水與火的藝術2 9.五味人生 10.勞動人民的平凡與偉大2 11.時。機 12.廚房的交響曲2 13.再會 14.山高水遠 15.功夫廚房 16.色香味形意 17.五彩的世界 18.回味 19.升 20.悅 21.土地圖騰2 22.嶙峋1 23.嶙峋2 24.嶙峋3 25.微妙的轉變 26.微妙的轉變2 27.水的秘密2 28.迷離 29.霧 |
舌尖上的中國2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每一集都不是根據食物來定主題,食物只是出發點,通過美食看中國社會。全片都是由分集導演根據確立了的分集主題再去找尋符合主題的人物故事拍攝。當每個分集主題確立后,分集導演都需要經過3個階段才會進行拍攝:第一個階段是“文案寫作”階段,即分集導演看大量有關該主題的書、調查、並寫文案;第二個階段是“調研”階段是確定分集要有什麼的美食需要拍攝,總導演陳曉卿認為路上也是一個獲得美食信息的過程,於是為了找尋美食出現在“舌尖”中,規定分集導演在“調研”時不能自己開車,必須要坐公共交通工具“調研”,以方便在不斷與人交流。同時為了拍出一些相對日常,更多的人能夠吃到的美食,對拍攝的食材的價格有所限制,陳曉卿在第二季時曾就指示導演只可拍當時物價為50塊錢以下的食物;最後是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進行拍攝,並在拍攝地區尋找適合的人物以表達該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攝。
獲獎時間 | 獲獎平台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結果 |
---|---|---|---|---|
2014年 |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 | 年度最具影響力紀錄片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 獲獎 |
第五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 | 電視紀錄片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 獲獎 | |
2019年 | “壯麗七十年 熒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 入選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它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騰訊網評)
該片的製片人似乎更在意扣動觀眾的心弦,而非味蕾。食物的製作者和食用者成了主角,而不是食物本身,有喧賓奪主之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似乎已變成一檔愛國主義教育節目,而不再是一部純粹的美食紀錄片,該片嘗試將個人情感上升至政治層面。(《中國實時報》評)
該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說教式”宣傳色彩,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沒有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過一些非主流的邊緣人物、小事件呈現社會較為親切和人性化的一個維度。接地氣的鏡頭,撩起了觀眾的饞蟲,也在食慾里注入一股五味雜陳的感懷。通過“舌尖”展示美食的這個渠道,觀眾看到了社會變遷和人的命運流傳,看到了倔強、節儉、堅韌的民族性格。(人民網評)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和《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各有特色,避免了雷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有人物,有故事。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視覺、色覺、味覺等物理上美食衝擊的話,那麼《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則把精神上、人性層面的東西融入了美食,帶有精神衝擊,對純物理上的美食進行了一定的升化。(瀋陽日報評)
該片所瀰漫的,一種是稱作“鄉愁和懷舊”的情緒,這種情緒藉助於食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平鋪直敘中實現了電視與人的強烈共振。而另外一種,則是出自於本能的自我保護,如果所有的食品都取材地道,所有的加工程序都秉持良心,或許我們也不會如此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四川文明網評)
該片主觀意識上貶低了美食,而刻意去打人文牌,突出社會熱點,涉及有候鳥打工族、留守兒童、應試教育、家長陪讀、空巢老人等,但因分集導演水平不一,美食、故事的拿捏相差萬里,致使矯揉造作出來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有些不倫不類。(人民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