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童坦君,1934年8月15日出生,浙江慈溪人,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童坦君1959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78年被教育部選拔為中美建交前首批訪美學者;1981年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后結業證書;1988年加入九三學社;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童坦君主要從事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

人物經歷


1934年8月15日,童坦君出生於浙江慈溪,後轉到上海求學。
童坦君院士
童坦君院士
1947年,童坦君考入上海市立育才中學。
1949年春,童坦君因肺結核休學在家。兩年多后病癒,轉而就讀於該市光實中學。
1954年,童坦君順利考入北京醫學院。
1959年,童坦君在醫療系畢業前夕,因肝炎休學半年;同年考入該校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學習期間,除頭半年“大躍進”餘波所及,未能專心學習外,其後國家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政治運動甚少。
1964年,童坦君研究生畢業;4月留校任教至今,歷任講師(1978-)、副教授(1985-)、教授(1988-)等職。
1972年,童坦君因病在家休養。
1978年;童坦君考取中國首批赴美留學訪問學者,先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研究訪問,並獲NIH頒發的博士后結業證書。
1978年12月至1981年5月,童坦君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后。
1978年12月至1986年10月,北醫大生物化學系講師、副教授。
工作中的童坦君院士
工作中的童坦君院士
1981年,童坦君回中國繼續從事生物化學教學和腫瘤生。
1982年,童坦君教授和張宗玉教授建立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
1985年,童坦君升任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副教授,生化教研室副主任。
1986年,童坦君應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的邀請,再次赴美,在加州大學、紐約大學等作研究訪問。
1988年春,童坦君回中國,同年升任教授。
1988年9月至2000年4月,童坦君任北醫生化系副主任。
2000年4月,童坦君北大醫學部生化系教授,研究室主任。
2004年3月,童坦君以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為主體正式成立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
2005年,童坦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個人作品


概述

截至2015年12月,童坦君發表中文研究論文160餘篇,綜述數十篇。除主編《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
童坦君主編作品《醫學老年學》
童坦君主編作品《醫學老年學》
參編各類書籍30餘部,倡立中華健康老年網外,他主編的《醫學老年學》(1995)是第一部系統引入分子生物學現代理念的中文老年醫學專著。

圖書著作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作者
醫學老年學1995(第一版)、2008(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童坦君、張宗玉
生物化學2005(第一版)、2009(第二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童坦君、李剛
健健康康活百歲有滋有味過百年2006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張宗玉、童坦君
醫學分子生物學1999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張迺蘅、童坦君

發表論文

作品名稱發表時間發表期刊作者
衰老機制及其學說2007生理科學進展童坦君、張宗玉
衰老分子生物學在新世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2000中華老年醫學雜誌童坦君、張宗玉
端粒酶的醫學應用前景與局限性2000中華醫學雜誌童坦君、張宗玉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研究進展1999中華醫學雜誌童坦君、張宗玉
衰老與長壽的分子機理1997香港老年學報張宗玉、童坦君
中國人外周血白細胞端區長度隨增齡縮短1997生物化學雜誌張宗玉、范新青、童坦君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作品獲獎結果
1993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2)“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研究生質量”獲獎
1998衛生部科技著作獎醫學老年學獲獎
2002“2002年北京市教育創新工程”教育創新標兵稱號-獲獎
2005中國科學院院士-獲獎
2012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獲獎
2013北京大學醫學部桃李獎-獲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科研綜述
20世紀70年代末,童坦君主要從事腫瘤的基礎研究,揭示了生物體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質,此物質對癌細胞具有殺
童坦君出席學術活動
童坦君出席學術活動
傷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細胞。
1981年,童坦君訪美回來,從此他就開始設計衰老方面的研究工作,經過潛心研究他終於初步破解了人類細胞衰老之迷,闡明了P16基因是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也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醫學基礎研究,與愛人張宗玉教授共同將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理念與技術系統引入中國衰老研究。他們在這一方面做了富有創新性的系統工作,在闡明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信號轉導及其調控方面成果突出。
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肽類生長因子信號傳遞方面提出了生長因子干預原癌基因轉錄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設想。他領導的研究組揭示表皮生長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促進染色質蛋白激酶的活性,使某些原癌基因特異結合蛋白增多等作用,並對影響途徑進行了系統研究。
1999年,童坦君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計劃”)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的子課題——“與衰老相關基因或基因群的克隆與功能研究”部分任務。為觀察不同因素對衰老的影響,他們建立了一套國際承認的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用於衰老研究,不僅為研究項目檢測細胞衰老程度提供了依據,也用於檢驗藥物抗衰作用,為中藥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2000年,童坦君開展了“衰老的細胞與分子機理研究”。
2.科技成果
童坦君建立了一套國際承認的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可用於衰老理論研究和藥物抗衰效果評價。該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肯定和評價,並因此於1998年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0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6年,童坦君以“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研究獲重要成果”為題獲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

據2018年7月北京大學醫學部官網顯示,童坦君教授領導的衰老研究中心已培養博士后6人,博士研究生41人,碩士研究生30人。
童坦君人物圖片
童坦君人物圖片
童坦君主講本科生“生物化學”與研究生“核酸生化”,主編本科生《生物化學》教科書(2003)。
童坦君認為博士后培養與研究生培養不盡相同。研究生以學為主,培養為輔,博士后則是“培養與使用相結合”,博士后是介於學生身份與工作人員身份的中間狀態。在“培養”博士后的同時,要強調“使用、效益和產出”三個環節。對此,童坦君建議引入博士后競爭機制與鼓勵機制。在既有封頂又有保底的情況下,根據博士后的資歷和業績給予相應的待遇和保障。
童坦君及多位院士聯名提出“以項目為基礎、以導師為核心”,作為中國博士后管理制度市場化運作的基本理念。
1.現在的學生名單
博士研究生
趙干業王暉呂翠翠
孫馨培黃道園付靜軒
朱楓謝楠袁富文
碩士研究生
沈紅王鵬峰孫兆猛
趙陽----------
2.畢業或出站學生名單
博士后
王福山李淑萍黃菁
韓麗敏蔡淑嫻李倩
博士研究生
於利敏南新升彭勇
葉正毛澤斌王文恭
楊東麗王向東朱應葆
彭小冬姜琨劉平明
段建明黃英張曉偉
高建恩於廷曦陳培利
汪維郭淑貞山松
馬宏趙亮鄭文婕
薛麗香王培昌李仁忠
黃昱鄭全輝馬利偉
甘起霓周瑞牛靜
常娜李娜曹曉曉
陳天達王萌王攀
程倩王維斌-----
碩士研究生
曹西南龔秋明許立成
陳鳴南新升黃平
杜延順樊艾鄭元盛
唐佐琴毛澤斌劉英
李濱范新青李江紅
李建義李麗英姜琨
於宏升曾昭惠閻雪冬
張茂韓曉琳吳軍峰
金軍華田楓李紅凱
田海燕崔明高凌雲
趙文婷----------

社會任職


童坦君現任中國老年學學會衰老與抗衰老學術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生理科學進展》常務編委等。

人物評價


《勇於創新的人們》:童坦君、張宗玉兩位教授具有學者風範,但從不擺學者架子。他們的科研思路、學術觀點、
老年的童坦君院士
老年的童坦君院士
學術水平都是高水準的。他們面對榮譽,心態平和,客觀干擾,正確對待,不為外界環境所束縛,一心一意傲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