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

廣東省高州市景點

觀山,位於廣東省高州市城區鑒江河畔,海拔65.7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相傳西晉永嘉年間,嶺南道教先驅潘茂名在此山掘井汲泉供丹灶,後於此升仙,故原稱仙山,又名長真崗。因“登仙山可遠眺群岫,俯瞅鑒江,觀高城全景,視西岸果窳之屬,謂高郡之大觀盡收於此”,后遂稱觀山。明朝萬曆四年,高州知府張邦伊在此創建觀山寺,后沿襲成觀山寺群,此後歷代皆有修葺,遊人不絕。1932年,觀山被闢為中山公園。1959年10月,高州烈士陵園在觀山西側建成。2002年,高州市博物館遷至觀山內。

2016年,觀山公園正式啟動改造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將建設成集生態、休閑、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景觀


觀山牌坊

位於觀山南入口處,仿古牌坊,質樸簡約,古色古香。門額上“觀山”二字,高懸其上,牌坊兩邊鐫刻著由莫侖撰寫,盧有光書法的牌坊聯,曰:雙渚漁歌縈古寺;一竿秋水伴孤山,書法清新秀潤,遒勁典雅。聯語富有詩情畫意,言簡意賅,且對仗工穩,更難得的是將高州舊八景“雙渚漁歌”與“一竿秋水”分別嵌入上下聯,令人嘆為觀止。

觀山寺

此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清代雍正年間重修。寺觀依山而建,層疊壯觀,古樸凝重,鐫刻著如煙的歲月。寺為二進三間建築,面寬12.1米,進深23米,懸山頂式瓦脊,抬梁式木架構,布局奇巧,裝飾華麗;飛檐翹角,活潑輕盈,形如飛鳥展翼,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輕快的韻味。建築裝飾採用浮雕手法,雕刻上面浮現的是惟妙惟肖的瑞獸或具有象徵意義的祥花圖案,工藝精湛,造型富麗,手法嫻熟,充分展現了高涼明清時期民間雕刻藝術的特色和水平,更增添了古寺肅穆幽靜的氣氛。寺外輔以會心亭、曠怡亭、玉井亭及門樓等建築,增設曲徑迴廊,遍種奇花異木,營造了一種“古寺行來花木深,觀山清景晝森森”的清幽、古樸的自然韻味,誘人於千里之外。四時八節,遊人不絕。

玉泉寺

此寺位於觀山東側,始建於清雍正十年。因其寺後有玉泉井,故稱玉泉寺。寺為二進三間建築,背靠濃蔭,下臨深壑,雄踞險崖,紅顏重彩,肅穆神秘,如天宮玉殿一般在雲嵐霧氣中若隱若現。殿門聯曰:“玉門開法界;泉水涌仙山”,聯語簡潔,耐人尋味。前殿供奉潘仙塑像,燭明香繞,信眾盈寺。上有北人潘士毅楷書“山不在高”四個大字,字體端莊,意蘊深藏。正殿供奉觀音佛像,觀音慈眉善目,招人喜愛。他們都是神通廣大、普度眾生的神仙,深得百姓尊崇。寺內設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齋房等設施。各殿堂迴廊繚繞,莊嚴肅穆,散發著幽幽的古意。玉泉寺旁的玉泉井,井水清洌,終年不涸,可鑒鬚髮。關於玉泉井,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話說某日,觀音騰雲駕霧巡遊凡間,忽見觀山丹爐火旺,映紅碧空。潘茂名鶴髮童顏,正臨河汲水。觀音見狀,心中頓生憐意,於是將手中的凈瓶傾斜,灑下兩滴聖水。頃刻間,便在缺水的觀山上形成了兩眼深井,後人命名為金泉井和玉泉井。井中之水甘甜可口,飲之可養顏、長壽。歲月流逝,金井已經毀廢,玉井至今尚存。

呂祖殿

此殿始建於清乾隆十年,為單進懸山頂式建築。正殿立體建築面闊12.4米,進深10.2米,左右兩邊為配殿,東廂稱“芥子山房”,西廂稱“雲林書屋”,還有“翠藢深處”、“登雲亭”等仿古建築,具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美感。殿前門聯曰:“玉井向古今神仙何處;鑒水流日夜逝者如斯”。正殿內奉祀潘仙和呂祖仙的塑像。呂祖仙原名呂洞賓,是道教神仙系列中八大神仙之一。據說他少年時苦讀經書,潛心道法,至百餘歲還步履輕盈,頃刻數百里。民間百姓將潘仙與呂祖仙一起奉祀,足見潘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潘仙殿

位於觀山寺的西側,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殿宇重檐翹角,寬敞明亮。殿門聯曰“座上有神仙諸君莫說塵俗事;心中無鬼怪到處都是快樂天”,聯語深刻含蓄,韻味綿長。殿內供奉潘仙鎏金塑像,他仙風道骨,凝神端坐,目視四方,神態慈祥。殿堂有潘仙靈簽99條,都是潘茂名修行悟道的深刻總結。據傳,這些靈簽簽訣秘奧,意蘊含蓄,屢應屢驗。古往今來,有多少登山覽勝者,求神祈福者,在懷念潘茂名事迹的同時,還虔誠地點上清香一炷,靜心靜氣地求索一條潘仙簽訣,解讀潘仙真諦,破譯人生運途,悉心修行向善。

釣魚台

觀山臨江石壁陡峭,上有曠怡亭赫然聳立。亭下石崖孤高,怪石嶙峋,如禽如獸。滔滔江水飛流直下,浪擊崖壁,捲起千堆雪。崖中有一巨石凸出,形如神龜探水,險峻異常,是觀潮聽濤、釣魚抓蟹的最佳處。後人依石築台,名曰“釣魚台”。在釣魚台的傍山處,鐫刻著晚清書法家朱振基書題的“一竿秋水”四個盈尺大字,字體蒼勁雄渾,瀟灑俊逸。樹陰下,三三兩兩的現代姜太公們,氣定神閑地坐在自帶的小摺椅上,一竿在握,願者上鉤。

高州市博物館

2002年底,高州市博物館遷至觀山,改造后的館舍為一座兩層仿古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分設庫房、辦公室及展覽廳,其中展覽面積750平方米。開放展區包括基本陳列廳、專題陳列廳和臨時展覽廳。現有基本陳列為《高涼古韻——高州歷史文物陳列》,再現了高州數千年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此外在臨時展廳和專題陳列廳定期展出館藏文物或引進各種精品展覽。

歷史


相傳晉水嘉年間,羽士潘茂名在山頂掘井汲泉供丹灶,後於此白日升仙,故原稱仙山,又名長真崗。因登仙山可遠眺群岫,俯瞅鑒江,觀高城全景,視西岸果窳之屬,謂高郡之大觀盡收於此,后遂稱觀山。明萬曆年間,知府張邦伊創建觀山寺,面臨鑒江,設佛殿、僧舍,寺門豎潘仙道像。上有“玉泉庵”、“觀音殿”。崇禎二年(1629年)到清道光四年(1824年)先後建有呂祖殿,潘仙殿、報德祠、觀心閣、則喜亭、登雲亭;巔上有魁星閣,腳一有釣魚台。山勢迂迥,自足對巔,鑿石為凳,磚為道。明代以來,這裡先後建起了觀山寺、玉泉寺、呂仙殿、潘仙殿、報德祠等寺廟建築群。
民國21年(1932年),又開闢了中山公園,建有中山亭、若虛亭、茂植亭、詠風亭、襟江亭、曠怡亭和斷碑亭等建築,使觀山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這些建築群體的各個不同地方,分別樹有各種碑記,其中有詩碑、記事碑、記功碑、捐題碑以及各個名家題詞手跡碑記等。在山上的斷崖處,還有摩崖石刻,這些建築群體和石刻群體,結構有序,典雅大方,頗有風韻。觀山寺群中,最有特色的要數觀山寺、玉泉寺等,但由於歷遭嚴重破壞。目前尚存的只有玉泉寺、呂祖殿、潘仙殿、報德祠,其餘的建築被破壞拆除。但山光水色,景貌依然。1962年曾進行修繕,1964年重修為縣委招待所。2000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高州市宣講“三個代表”會議時曾在此落榻。

文化


觀山景色迷人,文化底蘊深厚。它那孤峰獨秀的雄奇大觀,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為其作賦詠嘆,放歌抒懷。他們瀝翰墨於煙霞之上,寄豪情於林泉之間,留下了一卷卷披閱不盡的詩詞歌賦,不少詩篇傳誦至今。
清代舉人陳天錫鐫刻在觀山崖壁上的迴文詩“悠悠綠水傍林隈,日落觀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苔。鷗飛滿浦漁舟泛,鶴伴閑亭仙客來。游徑落花煙上走,流溪遠棹一篷開”,形象逼真地寫出了觀山的奇景妙物,他那雄勁透石的筆力和美輪美奐的詩文,使觀山的名聲不脛而走。歷代的名人賢臣都爭相到此一游,作詩題詞,贊其殊麗佳景,諸如:“偶來山上覓靈蹤,路入瓊花夾翠松”(明高州知府孔鏞);“鑒江九曲繞西流,隔水青山廓外幽”(明舉人馮明望);“松頂鶴巢深樹見,江心漁艇暮煙橫”(清高雷參將潘拱宸);“小澗有泉穿石冷,幽岩無暑滿亭蔭”(清光緒拔貢譚應祥)……這些詩文,把觀山的美麗傳說以及青山、古樹、碧水、幽岩等諸多景物都包容進去,頗具詩情畫意。此外,也有眾多的墨客雅士,用他們的神妙之筆,對觀山撰聯詠嘆。諸如:“山形臨水鑒,人境寄仙蹤”、“好水好山住此是仙是佛;有風有月到來能賦能詩”、“石聳台高看天邊煙樹蒼茫無非樂士;湖平岩闊聞江上舟帆來去哪是人間”……他們以不同的感受,寫出了觀山的山光水色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