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山

河北張家口赤城縣的旅遊景點

金閣山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城北11公里處,因山中古有道觀,又稱“觀山”。相傳,早年有金閣仙人修鍊於此,故名“金閣山”。明正統年間,戍邊名將昌平侯楊洪大興土木,重修擴建崇真觀,並從此改名“靈真觀”。

地理環境


金閣山景色(一)
金閣山景色(一)
金閣山峰巒秀麗,林木蒼鬱,珍禽棲止,瓊泉汩汩。

發展歷史


曾是道家總領、全真道七真之一、大宗師丘處機的修鍊與傳道處。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見丘處機於雪山,尊為神仙,爵“太宗師”,總領道教。丘處機死後,元世祖忽必烈褒贈他為長春真人。北京白雲觀有其遺骨埋葬處。如此的一個人物在這裡留下的遺跡,不能不說是這裡的一大奇觀,並給這裡留下美好的回憶。到了明代,這裡還保存有宏偉的靈真觀,聞名四方的大道長祁志成(丘處機的四傳弟子)為住持,招賢納士,傳播道家思想,儼然是北方道教發祥地。如今這裡仍然較完整地保存著丘處機的道觀和聖像。引
金閣山景色(二)
金閣山景色(二)
金閣山靈真觀的創始人為丘處機的四傳弟子祁志誠。據記載,他14歲在太原西龍山靜居寺學道,經數年苦修來到赤城雲州,為百姓看病,並宣傳道義。一日拄杖出雲州,入西山,來到劉家谷,看到樹木茂密,山峰挺秀,為修道勝地,便立志修造道觀,並親自給山起名“金閣山”,給峪起名“遊仙峪”,所建道觀曰?“雲溪觀”。雲溪觀的建成使道教影響進一步擴大,並引起朝廷的注意。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雲溪觀為“崇真觀”並賜匾額“崇真”,第二年又賜祁志誠“元門掌教真人”稱號。崇真觀觀進三層,有東門閣、七真殿、正殿、三清殿等七處建築。
這裡峰巒秀峙,林木蒼鬱,珍禽棲止,瓊泉汩汩。進入山門,便可享受大自然賜鄧的美麗風光,體會全真道大宗師丘處機四傳北子祁志誠當年行道的場面,清虛洞、長春洞、龍鳳眼、有求必應處、水母廟、葯洞和捨身崖等景點,給您帶來無限遐想。走在仙姑橋上,您可慢慢體會“何仙姑回娘家——雲里來霧裡去”的意境。

主要景點


遊仙峪

金閣山
金閣山
遊仙峪位於金閣山腳下,三面環山,峪內十分開闊,著名的靈真觀就建於此,靈真觀由東門閣,七真殿,正殿,三清殿,龍王廟,楊洪廟等7處廟宇組成,銅佛,石像無數。如今古建已杞,但滿地的石條瓦礫,隨處可見的摩碑石刻,可想當年道觀之恢弘。
現存高大的通體漢白玉的祁真人道行碑記載了祁志城平生德行,令中外的道家注目,拳立巨石上刻古詩云:“我到遊仙峪,仙游向何處?南山雲樹深,悵望不能去。”石痕剝蝕,可見其年代之久遠。六角井由三塊角條石砌成,井水清澈見底,隆冬不凍,周圍瓊泉汩汩,常年水草青青。
長春洞為拱卷頂,面寬4米,進深7米,高2.5米;石質堅硬,壁面平整,迎門的石牆上刻著“丘仙岩”三個大字。正中是供道家宗師丘處機石像,周圍石台上祭20尊石雕像,皆為道譽甚著者,壁上鐫諸真人牌位,動壁北面刻“甘霖立應”,字大二尺,功力不淺,兩旁有“有中不有名為真有,無中不無稱為真無”的聯句.洞外頂額並陽刻“長春洞”,“了真處”六個大字,兩側有“覓真每恨千言少,了卻方知一字多”摩崖題跡。志誠到此修行,築洞供奉師長丘長春,故名長春洞。洞外有一株筆直挺拔冠如華蓋的故松,傳說原是丘長春用過的旗杆。長春洞之上的山坡上,有兩個水眼,可清心明目。

清虛洞

舊縣至云:“┅┅入山,西行,澗磴回紆,有所謂南嵯者,有所謂中庵者。中庵,峻甲諸峰蹬亦較險,洞開其巔,曰:清虛。洞頂額陽刻“清虛洞”,洞門框中庵有五條石條鑲成,洞兩側有兩個對稱的窗口;洞內用棕色,白色塗刷,有火炕,供桌,香爐。相傳金閣仙人就在此修成正果,以後例朝皆有道徒在此修鍊,洞下約10米,有一大塊平地,有磚瓦,地基,可見此處曾建有廟宇。
距此不遠有一扇扇型石壁,上刻六個蒼勁大字“此處有求必應”。相傳這是八仙聚會處。每年農曆6月初6,當地百姓有何難事,皆來此禱告。

頂庵

由中庵向西南紆迴盤旋,可抵頂庵。頂庵之上別有洞天,只見怪石林立,看似合卯對縫,牢固非凡。遠處奇怪松柏相同,環視四周,原始森林襯托,構成普天之下最大的盆景。頂庵人跡罕至,有巨大的石緹子,為古時碾米器具。據說此處曾建有白雲庵,有尼姑在此修行。

仙人橋

仙人橋在近在咫尺的兩峰之間,過去有六塊條石浮架,如今條石無存,橋下萬丈深淵,雲霧繚繞,非凡夫俗子所能過也,唯有何仙姑乘架山嵐,獨來獨往,為此留下了“何仙姑回娘家——雲里來霧裡去”的佳話。
仙人橋對面的山脊東側,有洞名藥王殿,旁邊用山石壘砌十分齊整的牆壁,上面墊出一塊平地,叫茅庵,是修鍊道徒散步放風的場所.相傳金閣山有72洞,72茅庵。

何仙姑洞

何仙姑洞位於遊仙峪北的石條溝,溝內奇山怪石頗多,有的如尋獵的雄獅,有的似昂首的駱駝,有的象兇猛的鱷魚┅┅爬山累了,到處都有幾間屋大平整的磐石,任你坐卧橫躺。
何仙姑洞外位於溝底的山坡上,洞口為灌木覆蓋,洞外一片桃花極為茂盛,茁壯.每到初夏,粉紅色的桃花盛開時,將此洞裝點的格外妖嬈.據說整個金閣山唯此一處桃條,成為何仙姑洞前一道獨特風景,相傳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在此修行時,將編笊籬剩下的桃條隨手插在洞前的濕處.於是年復一年,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民間傳說


何仙姑編笊籬

在金閣山石條溝北陽坡的斷嵯上有一洞,何仙姑曾在此洞修行,故稱何仙姑洞。
當時,在金閣山周圍的百姓不懂的吃撈飯,都吃燜粥,因為當地沒有笊籬。何仙姑知道此情后,便上山采來桃條,晝夜不停的編呀編,遍的笊籬堆成了山,當地百姓每家都用上了,她將剩下的桃條扔到洞前的空地上。
如今,在金閣山到觀門口村口一根桃條也找不見,而在何仙姑洞前,卻有一簇茂密的桃條。

早種晚收地

在石堤溝南嵯,有一塊“早種晚收”早上播下的種子,傍晚就可收穫,打下的糧食供養廟裡的道人。
過去山上的地又少又貧,山裡的道人很多,辛苦一年,糧食也不夠吃,但他們毫無怨言,誠心修行.太上老君得知此事後,很受感動,遂命護花小童將花盆裡的一塊土地扔在了南嵯的平地上,於是此處便成了“早種晚收”地。

會說話的鐘

有年夏天,傾盆大雨下個不停,南嵯廟裡掛的大鐘突然說了話:“快救救我吧!房要塌了。”住在禪房裡的道人躡手躡腳走出來,沒有人呀!可就在當晚,掛鐘的廟塌了,大鐘掉到嵯底下。
前些年有人上山打獵,還拾回了大鐘的殘片。有手敲打,這些碎片還發出“救”,“救”的聲音。

仙茶樹

仙人橋北的陽坡上有兩棵茶樹,最先有兩個南方人每年都要來採茶。有一年,這兩棵樹不見了。兩個南方人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南方人心情沉重地對道觀住持說:“我們打擾了這麼多年,今後不來了,也沒什麼送給道長的,這有包茶葉,就做個紀念吧!”兩個南方人走後,老道想:這麼多年觀里吃,觀里住,就給一包破茶葉。一氣之下,將茶葉扔到正殿的頂上。
不久,下連陰雨了,整個金閣山清香撲鼻,再看房上,房下,破上。破下一片茶紅色。老道恍然大悟,後悔不迭——原來那是一包仙茶

老比丘

金閣山峰巒秀麗,松柏瓊泉汩汩,好一處修行養性之佳境,無數道人皆此修鍊,羽化於此。
相傳金閣山南嵯廟中,有一個小道士抱定終身修行之志,向來逆來順受,對老道的吝嗇,刻薄,毫無怨言。
一日,老道要遠行雲遊,小道士眼看著師傅就要出門。卻沒給自己打出一點口糧,於是鼓起勇氣,膽怯小心的問師傅:“我吃什麼,燒什麼呀?”老道沒好氣地說:“沒的吃吃石頭,沒燒燒大腿!”師傅扭身走了。
小道士餓了七天七夜,實在餓的不行了,心一橫:師傅讓我吃石頭,我不行就試試!遂揀來石頭,放在國里煮,覺得熟了,拿出石頭,一掰一咬,象饃一樣,小道士吃個飽。
過了幾日,忽然電閃雷鳴,小道士從夢中驚醒,只見一巨神手如笸籮,聲如洪鐘,要小道士前去救駕。小道士向來膽小,嚇的不敢出去。電閃雷鳴過後,小道士看見兩隻老虎恭順地站立兩旁,嚇的正欲拔腿跑,老虎說了話:“主人,我們是山神派來為您把門的。”從此,小道士就成了介於凡人和神仙之間的比丘。

黑斑蟊

金閣山
金閣山
康熙陪太皇太後到溫泉幸浴,聽說金閣山風光如畫,便帶隨從到金閣山一游。
但是恰是盛夏,人馬走到距遊仙峪不足兩華里的大水泉處,康熙爺下馬小憩。一陣微風撫過,皇上盛感愜意,環顧周圍山景,面露喜色。此時,一隻不知趣的黑斑蟊“嗡嗡”叫著迎面向皇上臉部衝來,皇上毫無防範,正撞在臉上,康熙帝大怒,大聲下御旨道:以此地為界,不準黑斑蟊再入半步騷擾聖地。”直到今天,大水泉外黑斑蟊隨處可見,而大水泉里卻一隻也見不到。
金閣山
相傳,金閣山初建道觀,魯班曾出力。
魯班到修觀工地,一夥幹活的木匠見一個小老漢兒腰間掖著個無刃的小斧子,懷揣著個小墨斗,瞧他不起。大夥心想這個老漢也幹不了什麼正經活兒。木工頭就把他帶到一根有100個節,誰也用不好的木頭前,讓他給劈幾個鍥子。小老漢不慌不忙地抽出無刃的小斧子,“啪啪”幾下就將100個木頭節劈去,加工成一根方方正正木頭。然後拿出小墨斗,打出無數條黑線,拿起斧子,用力一敲,“嘩”木頭變成了一大堆鍥子。一夥木匠全看傻了,紛紛跪倒在小老漢兒腳下,小老漢兒微笑著飄然而去。
木匠用魯班劈的鍥子,要大有大,要小有小,道觀蓋好了,鍥子也用完了.

藥王扔葯

古時候,金閣山的密林里,有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在凜冽的寒風裡,光著膀子,揮舞斧頭,把一棵棵大樹砍倒,拖到坡下。雖然天氣那樣寒冷,可他身上卻淌著汗,頭上冒著熱氣。他每當把一棵樹拖到坡下,就趴在溝底的冰窟窿中喝一氣冰涼的山泉水,然後,手一抹嘴,又繼續上山。坡上有一洞,洞前的茅庵上坐著鶴髮童顏,胸前飄著白鬍子的藥王,一旁的拐杖頭上掛著個壓腰葫蘆。他在那已經坐了很長時間了,觀看著小夥子的一舉一動。
太陽偏西了,小夥子拖下最後一棵樹,也要收工了。這時藥王站起來,走到小夥子跟前,樂哈哈的說:“你這般折騰,我滿以為你會生病,可等了這半天,白等了。看來只要舍的力氣幹活,病魔是奈何不了人的。我預備這些葯對你這樣勤勞的人是沒有用的啊!”說完,老人將壓腰葫蘆里的葯灑在坡上。誰知,第二年春天,金閣山的坡上竟長滿各種藥材,成了醫藥大寶庫。

張果老成仙

金閣山
金閣山
張果老原是個獵人,他在金閣山蓋了兩間茅草屋,開墾了幾畝薄地,同老母相依為命。有年大年二十九了,張果老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老母唉聲嘆氣,張果老心一橫,揀起弓,背上箭,向深山走去。
張果老發現了一隻兔子,他拈弓搭箭,箭頭瞄準了獵物,飢餓的兔子面臨著生命危險卻毫無察覺,張果老慢慢放下了用力的雙臂。又走了一段,他發現了一隻聚精會神覓食的狍子,看見狍子飢餓的樣子,他連手也未抬,張果老邊走邊想:老張呀,老張,你可憐他們,你可怎麼辦!
一陣聲音打斷了張果老的思緒,他朝聲音響處望去,只見一隻白狐狸一瘸一拐艱難地挪動,走進一看后爪鮮血直流,張果老好象忘記自己是獵人,撕下身上的棉絮,上前蹲下身子給狐狸包紮起來。
天色將晚,張果老跑了一天,什麼也沒打到。張果老十分沮喪,準備往回返。一抬頭,前面一處高門深宅呈現眼前,門前的石獅子顯示了主人的富貴威嚴。張果老靈機一動,何不向此宅主人求助!
屋內一位老太太正在給一個白鬍子老頭洗傷口,白鬍子老頭一見張果老非常熱情,設宴招待。酒足飯飽之後,白鬍子老頭拿出了金銀財寶,讓張國老挑。張果老發現牆上掛著一頂破草帽和水葫蘆,心想正好農耕時候用。於是謝絕了主人的美意,向主人要了那頂破草帽和水葫蘆,告別主人出門。宅院不見了,前後都是山嵯。他打開葫蘆準備喝水,一下子從葫蘆里跳出一頭小毛驢,漸漸變大,張果老非常驚奇,他戴上破草帽,騎上小毛驢往家裡趕。
張果老回到家,老母只聽到兒子的聲音,卻不見人。張果老摘掉破草帽,母子才知道這頂破草帽是個隱身草帽。從此張果老戴著隱身草帽,騎著小毛驢偷富濟貧,地主老財拿他沒有一點辦法,后驚動了皇上,被皇上封為八仙之一。

祁真人道行碑

在遊仙峪祁志誠墓前,有一高大的通體漢白玉石碑,上刻著祁志誠道行碑文。記載了祁真人一生所為,為中外道家所注目。
相傳此碑為朝廷國子監書《十三經》所用,丘長春到朝廷討封為能如願,一氣之下,順便用袖筒攜回此碑。朝廷派人到處尋找,終於在金閣山看到此碑,入觀見過丘長春,出來時發現碑已右路南移到路北,來人驚詫不已,感嘆丘長春仙人也。,遂回朝廷復命。從此此碑就一直留在了金閣山中。

此處有求必應

在金閣山中庵,有一扇形石壁,上刻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此處有求必應”,關於此景點還有一個傳說呢!
圪渣餅
圪渣餅
相傳距此不遠的雲州村,古有一大戶人家,男主人名張善人,雖為村中首富,卻不仗勢欺人,而是樂善好施。張善人膝下有一雙兒女,活潑可愛,全家四口過著快樂的日子。
天有不測風雲,張善人的小兒忽然得了重病。張善人到處求醫拜佛,可小兒的病就是不見輕,眼看小兒一天天消瘦下去,原本蹦蹦跳跳的,連坐的精神都沒有了,張善人夫婦心如刀割。夜裡,張善人守著重病的兒子迷迷糊糊的作了個夢,夢見八仙正在金閣山中的庵的山坡上聚會。張善人醒后,心中一亮,何不向八仙求助!於是張善人急忙收拾香火,趁著月色,向山裡趕。當他趕到中庵的山坡上時,什麼也沒有,張善人腿一軟,跪到山坡的石頭上,邊燒香火,邊哭訴起來。一直跪哭到天大亮,才收拾回家。
當他回到家,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見兒子的眼睛有神了,也能吃東西,這一天正是6月初6。過了不幾日,小兒的病就好了。
張善人為感謝八仙的恩德,遂僱人在他跪過的山坡石壁桑刻“此處有求必應”,並在坡下建八仙聚會亭,亭內供奉八仙象。每到每年6月初6,凡有難事皆來此禱告。

仙人橋

古時候,仙人橋那塊地方叫白龍澗,澗底深不可測,其中有六條白龍盤踞於此,為非作歹,興風作浪。當地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男童女及牛羊祭品,稍有不周,冬刮狂風,夏降暴雨,災害不斷,生靈橫遭塗炭。當地百姓上山打柴,如果誤入白龍洞,便成了6條白龍的美食。
在金閣山修行的何仙姑看在眼裡,氣在心裡,她不顧修行道淺,決定為民除害。何仙姑同六條白龍從地上斗到空中,從山上斗到山下,直到斗得天昏地暗。整整年鬥了七七四十九天,六條龍敗陣逃入了深水澗中,何仙姑從腰間抽出桃條笊籬,撈出了六條白龍,並將他們定在白龍澗上,供人們上山通過。
日久天長,六條白龍變成了六塊條石浮架在兩崖之間。人們為紀念何仙姑為民除害,遂命名為仙人橋。

道教瓊泉

在長春洞前,有一瓊泉,如美酒一般,甘甜爽口,令人心曠神怡,泉水流過之地,隆冬不凍,綠草青青。據說常飲此泉可延年益壽。
傳說靈真觀創始人祁志誠到金閣山之前並無此泉。一日,正在參加王母娘娘蟠桃會的道教天尊太上老君屈指一算,遵師命北上張其教的道教弟子祁志誠即日就要到金閣山出遊。
自古山環水抱之地,方為立觀的寶地,而當時金閣山只有奇峰秀巒,並無清水碧水。老君靈機一動,遂將一杯瓊漿玉液連杯帶酒一起拋向人家金閣山,隨著酒,酒杯相繼落地,金閣山隆起一座新的山峰,山腳下一股瓊泉汩汩而出。
祁志誠至此見此地風水寶地,終於感到了飄泊的歸宿,冥冥之中預感到大志將在此得以實現,遂在此立觀修身,拯救蒼生。

旅遊貼士


金閣山風景區暑期最高平均氣溫20.9℃,夜間12.6℃,可謂有夏無暑,是理想的避暑佳境。區內海拔1100-1760米,松柏成蔭,植被極好。夏季野花遍山,種類繁多,野生植物種類達83科,755種,木本植物就達230多種。野生動物20多種,到此一游,可盡情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樂趣。
忌煙酒。登山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氧消耗增加,而煙酒入體後會更會加速心跳、提高血壓,這就大大增加了心臟的負擔,降低了心臟的功能,減弱了體力活動的能力,對登山、對身體有極大的害處,所以要忌。

旅遊信息


自駕車從北京出發,走京張高速公路到沙城出口下,沿寶平公路穿過赤城縣城后,繼續北行到觀門口左拐直達景區。

名優特產


景區內便有地方風味小吃等,圪渣餅壩上莜面、“燒南北”、柴溝堡熏肉會使您大飽口福。
圪渣餅
圪渣餅系陽原縣揣骨町的特產。圪渣餅起源於何時,無史可考,但在滿清時期,揣骨町的圪渣餅已聞名遐邇,膾炙人口了。據傳清朝咸豐年間,揣骨町李增光出任濱州知府時,曾以圪渣餅進貢朝廷,得到慈禧太后的讚賞。此後,圪渣餅便成為清廷貴苑喜食的上乘食品。
柴溝堡熏肉
柴溝堡熏肉
圪渣餅,選料精良,工藝考究。烤制而成的圪渣餅是半透明狀的圓形薄餅,色澤金黃,有油脂性的光彩。吃時,酥、脆、香、甜,別有風味,異常可口。陽原人稱“鍋巴”為“圪渣”,因其薄脆,故起名為“圪渣餅”。圪渣餅作為饋親贈友的上等佳品。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一些僑居國外抑或出國考查旅遊和求學的人,均以圪渣餅作為珍品饋贈國際友人。柴溝堡熏肉
張家口地區的柴溝堡是個塞外古鎮。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名叫郭登的廚師在這裡開設了一個熏肉鋪,馳名京包線一帶。他製作的熏肉皮爛肉嫩,表裡一致,色澤鮮艷,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齒。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作用。此肉出系柏木熏制,故夏季蚊蠅不爬,伏天貯存一周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懷安縣誌》載:“柴溝堡熏肉特佳,名馳省外,以之分贈親友,無不交口稱讚。”據說,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逃時,路經柴溝堡進膳,對柴溝堡熏肉頗為讚賞。此後即被慈禧點為貢品。
金閣山
金閣山
景區便可買到張家口的特產:口蘑蕨菜貢米、大杏扁、牛奶葡萄、龍眼葡萄、長城干紅干白葡萄酒、柴溝堡熏肉、懷安豆腐皮、蔚縣剪紙、鸚哥綠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