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景邁機場

支線民用運輸機場

瀾滄景邁機場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東回鎮,機場場址距瀾滄縣城直線距離22km,公路距離30km。新建瀾滄景邁機場項目符合《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和《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符合瀾滄縣城市發展規劃。

機場規劃性質為國內支線機場,設計機型為B737A319A320EMB145ERJ190等飛機。目前機場一條跑道,長度為2600米,機位數量4個,項目設計目標年為2020年,預測目標年旅客吞吐量為2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50噸。

景邁機場建成通航后,意味著普洱市將有第二個機場,雲南將有4個州市實現“一市兩場”。

2019年,瀾滄景邁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45.3411萬人次,同比增長94.8%,排名全國153位;貨郵吞吐量176.3噸,同比增長472.3%,排名全國176位;飛機起降5076架次,同比下降101.9%,排名全國168位。

歷史沿革


2013年1月13日,瀾滄景邁機場項目獲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立項批複。
2014年9月28日,瀾滄景邁機場項目獲國家發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複;11月28日,瀾滄景邁機場舉行建設開工儀式。
2015年4月15日,瀾滄景邁機場正式開工建設。
2016年11月8日,瀾滄景邁機場對道面工程施工進行了竣工驗收。
2017年3月9日,瀾滄景邁機場校驗飛行成功;5月19日,瀾滄景邁機場通過行業驗收;5月26日,瀾滄景邁機場正式通航。

地理位置


瀾滄景邁機場
瀾滄景邁機場
景邁機場位於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鎮境內,機場距縣城公路距離30km。距孟連縣城30公里,距西盟縣城60公里,距普洱203公里,處於普洱市打造的瀾滄、西盟、孟連“普洱綠三角”(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旅遊區的中心,輻射人口80餘萬,區位優勢明顯。

建設情況


瀾滄景邁機場
瀾滄景邁機場
2013年1月13日獲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立項批複;
2014年9月28日獲國家發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複;
2014年11月28日舉行建設開工儀式;
2016年11月8日對道面工程施工進行了竣工驗收;
2017年3月9日校驗飛行成功;
瀾滄景邁機場
瀾滄景邁機場

硬體設施


● 航站區
截至2017年4月,瀾滄景邁機場航站樓面積3210平方米;設3500平方米的停車場、1500平方米的機場業務用房、1820平方米的消防救援綜合樓;設有1座塔台和600平方米的航管樓;可滿足旅客吞吐量2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50噸的使用需求。
截至2017年4月,瀾滄景邁機場民航站坪共設4個機位;跑道全長2600米、寬45米,另設一條1條垂直聯絡道;可起降B737、A319、A320、EMB145、ERJ190等系列的飛機。

運營情況


2020年夏秋航季,瀾滄景邁機場共有3家航司在此開通8條航線,通航6座城市。
航司航點
瑞麗航空(DR)芒市
華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G5)芒市西雙版納麗江、重慶、成都
祥鵬航空(8L)昆明、成都

特色服務


1、無憂暢享:為老人、兒童、孕婦、殘疾人和第一次乘機旅客提供全程引導。
2、登機牌預留:7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通過問詢台電話可以提供登機牌預留服務。
3、綠色座位:候機廳為特殊旅客預留綠色座位。
瀾滄景邁機場通航儀式
瀾滄景邁機場通航儀式
4、景邁服務:國家法定節假日和當地重大節日結合當地民族風情在候機廳舉行特色服務,增加節日氛圍,給旅客好的出行體驗。

機場交通


地面大巴:根據航班時刻每天均有從瀾滄客運站、孟連客運站、西盟客運站往返機場的大巴。

航線


東航雲南(MU):昆明長水(KMG)-瀾滄景邁(JMJ)
祥鵬(8L):昆明長水(KMG)-瀾滄景邁(JMJ)
成都雙流(CTU)-瀾滄景邁(JMJ)
瑞麗(DR):重慶江北(CKG)-瀾滄景邁(JMJ)
華彬通航(YA):普洱(SYM)-瀾滄景邁(JMJ)
瀾滄景邁(JMJ)-西雙版納嘎灑(JHG)
英安通航(YI):普洱(SYM)-瀾滄景邁(JMJ)

價值意義


瀾滄景邁機場的建設,促進了滇西南地區及普洱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民族團結。(中國民航網 評)
瀾滄景邁機場是普洱通向雲南乃至外界的又一條“空中走廊”,瀾滄景邁機場的通航將有利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有利於促進普洱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時任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若雷 評)
瀾滄景邁機場的通航運營,對推動普洱市瀾滄、孟連、西盟“邊三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民族團結、扶貧攻堅、完善當地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民航信息網 評)
依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292號通告研究結果換算得出(旅客吞吐量按1:10的比例換算貨郵吞吐量),2019年瀾滄景邁機場共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約8.5億元人民幣,直接帶動當地就業約16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