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西貢區和新界東北區旅遊景點
香港設立地質公園計劃書最先由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聯同三位內地地質學家發表,2005年開始,由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和馬鞍山民康促進會主辦的倡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委員會著手研究香港設立地質公園的可行性,並開始相關的具體規劃方桉。其後,他們前往南京、武漢等地,拜訪了內地多位地質專家和學者,考察相關的研究機構,並於2007年6月出版了《倡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建議書》,同時亦交與香港特區政府考慮。建議初步以“一個中心,三個景區”構成香港地質公園。其中“一個中心”為概念之中心區是馬鞍山海濱區,包括白石陸岬、馬鞍山公園、馬鞍山海濱長廊、烏溪沙青年新村;“三個景區”分別為:一、馬鞍山礦場遺址;二、西貢萬宜水庫至果洲群島一帶和三、新界東北部赤門海峽至東平洲、印洲塘一帶。同年,立法會動議設立地質公園,經討論后獲得通過。
2008年10月15日,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考慮設立地質公園,發展特殊地貌及岩石群,成可供觀賞的自然景點。2008年12月,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和特區政府達成初步共識,將地質公園劃分為兩個園區、共八個景點。原本公園共有十個景點,但後來考慮到交通和路線上的方便程度后,把馬屎洲和由滘西洲南部和吊鐘洲組成的地區(最初為牛尾洲)從計劃中移除。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於2009年9月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列為國家地質公園,再於2010年向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世界地質公園。由於世界地質公園要達到138個標準,包括開發路線、出版書籍等,估計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申報的配套工作。
2009年2月中,香港地質公園專責小組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議。
據介紹,香港地質公園於2009年9月由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評定符合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的要求,並由全體委員通過正式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開幕典禮上表示,香港地貌資源豐富,其中不少極具學術研究、旅遊及觀賞價值。通過加入國家地質公園網路,香港可以在保護珍貴的地質地貌方面汲取更多的經驗,增進市民對地球科學的認識,以及在綠色旅遊活動增加新景點。
2009年11月3日,香港國家地質公園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國土資源部派代表團參加了慶祝活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參加了典禮儀式並致辭。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代表國土資源部向特區環境局丘騰華局長頒授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匾牌,並與曾蔭權特首共同為香港國家地質公園主碑揭幕。參加活動的有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和亞洲、歐洲、大洋洲等國家的地質公園代表。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國際專家委員會成員易卜拉欣·庫姆等出席了開幕禮。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香港特區政府將投放資源管理地質公園,並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規定,通過國家向有關部門申請將香港地質公園升格為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地質公園面積約有50平方公里,分為新界東北沉積岩及西貢火山岩兩個園區,前者位於新界東北部赤門海峽至東平洲一帶,後者位於西貢萬宜水庫至果洲群島一帶。每個園區分別設立4個景區,當中西貢火山岩園區的景區包括橋嘴洲、糧船灣、果洲群島及瓮缸群島,4個景區分別展露香港在1.4億年前最後一次火山爆發后而產生的火山岩、侵入岩和罕見的酸性的六角岩柱。這些六角岩柱一字排開,平均直徑1.2米,高度超過100米,構成一幅獨特天然的景象。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新界東北園區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香港地質公園計劃中的大部分的地方已由現有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所覆蓋。未被覆蓋的主要為東南部的島嶼,包括橫洲、火石洲、沙塘口山和果洲群島。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會把這些地方列入特別地區,以作保護。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9年10月14日的施政報告中指中國國土資源部已經批准香港地質公園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其後公園於2009年11月3日開幕。
由於設立地質公園的目的是教育,提高普羅大眾對於地質的認知,所以景點都設於比較容易到達的地點。地質公園不是另一個主題公園,所以不會有大型建設。但現有位於北潭涌的遊客中心將於2010年初翻新以介紹西貢區火山形成的歷史及區內的六方柱石群,而蕉坑的遊客中心亦將會在2010年初完成擴建為以介紹香港地質公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