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Popular de Angola),是西非國家安哥拉在1975年11月11日脫離葡萄牙獨立后,至1992年1月21日間的國號,為一社會主義國家。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古巴與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關係良好,由引進共產主義且受蘇聯與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統治,反對黨安哥拉獨立聯盟則在美國與南非支持下與執政黨展開內戰。

1991年,兩方簽署比塞塞協定(Bicesse Accords),承諾展開選舉,但內戰仍斷斷續續進行,直至2002年才完全結束。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於1992年被廢除,改國號為安哥拉共和國

簡介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Popular de Angola),是西非國家安哥拉於1975年11月11日脫離葡萄牙獨立后,至1992年1月21日間的國號,為一社會主義國家。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古巴與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關係良好,由引進共產主義且受蘇聯與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統治,反對黨安哥拉獨立聯盟則在美國與南非支持下與執政黨展開內戰。
1991年,兩方簽署比塞塞協定(Bicesse Accords),承諾展開選舉,但內戰仍斷斷續續進行,直至2002年才完全結束。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於1992年被廢除,改國號為安哥拉共和國。

歷史


安哥拉原來被稱做葡屬西非,它本來是葡萄牙最具經濟價值和最富庶的殖民地。公元1475年,葡萄牙人迪奧戈·康為了探尋去印度的海上航線,率領了由7艘船隻所組成的艦隊,載有上百名士兵和少數的傳教士,沿著非洲西海岸航行,終於來到安哥拉境內的羅安達,發現了安哥拉的全部海岸,並且在剛果河口和聖奧古斯丁角立碑紀念。同時自安哥拉帶了一批黑人奴隸,返回葡萄牙。
1483年,迪奧戈又回到安哥拉,被他帶到葡萄牙去的那些奴隸們,也跟他回到了安哥拉。當時迪奧戈曾經和剛果王接觸,並且贏得了剛果王的友誼,因此剛果王也派出一名使節,長期駐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1491年,另外一支葡萄牙艦隊也駛抵安哥拉,並且深入剛果河以西120哩的剛果王首府。不久以後,葡萄牙也在剛果王的首府設立大使館,展開了和當地土人間的貿易關係,和土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575年,葡萄牙人開始佔領剛果以南的地區,並且建立了羅安達城,同時還征服了幾個土著部落,使白人慢慢地移民安哥拉。在以後的50年時間中,葡萄牙人逐漸擴張地盤。1617年,葡萄牙又在安哥拉建立了本吉拉城,勢力更加穩固,從此更加確定了葡萄牙在安哥拉的地位。從1640年到1648年間,荷蘭人曾經攻佔這裡的一些重要港口,後來又被葡萄牙人收復。
在以後的兩個世紀中,安哥拉經濟發展緩慢。當時葡萄牙人雖然在安哥拉也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但是當時安哥拉殖民地的主要收入,卻是靠販賣黑奴前往巴西,一直到1830年,販賣黑奴的行為才告廢止。到了19世紀後期,安哥拉的經濟才轉向內陸發展,葡萄牙人開始積極開發農業和地下礦產資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安哥拉曾經被來自西南非的德軍所攻擊。由於葡萄牙人的堅守不退,才沒有遭受到德軍的蹂躪。
在1884年至1885年舉行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1922年派軍隊佔領了安哥拉全境。
從1951年開始,安哥拉改成葡萄牙的一個海外省:由葡萄牙政府派遣總督前來治理。進入二十世紀70年代,由於受到非洲的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加上境內黑人生活過於艱苦,因此在1961年1月開始,安哥拉人展開實際反抗行動。要求獨立自主。北部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的游擊武力,在叢林地區建立了一些據點,採用游擊戰術攻擊葡萄牙在安哥拉境內的軍隊。並且以距離羅安達以北約150公里的安布瑞茲港作基地,由他們的領袖羅勃拉領導。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先後成立。
安人運從1961年2月4日開始展開武裝鬥爭。
1966年,又有由奈托領導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出現,他們盤踞在安哥拉的首都羅安達城和附近地區。同時在南部新里斯本也有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的政治組織出現。他們各自擁有一支游擊武力。但是這三個當地的政治性組織並不互相協調,它們各自為政,並且互相爭鬥。
1975年1月,葡萄牙政府終於同意安哥拉走向獨立,同時簽訂了一項彭民納協定,要安哥拉三派政治勢力自行達成協議,以便在安哥拉獨立的時候,有統一合法的代表,自葡萄牙人手中接收安哥拉的統治權。1975年11月10日,最後一批葡萄牙軍隊撤離安哥拉;11日,安哥拉宣告獨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結束了葡萄牙人五百年來的殖民統治。

國家象徵


國旗

國旗
國旗
安哥拉國旗啟用於1975年11月11日。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地由紅、黑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旗面中間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齒輪和柴刀。在弧形齒輪和柴刀之間有一顆金色五角星。根據安哥拉憲法說明,紅色代表了“安哥拉人民在殖民壓迫下所流的鮮血、民族自由鬥爭與國防。”黑色表達了對“非洲大陸”的頌揚;五角星表示國際主義和進步事業,五個角象徵團結、自由、正義、民主與進步。齒輪和砍刀象徵著工農勞動者和軍隊的團結,並表示對早年起來進行武裝鬥爭的農民和戰士的紀念。而國旗中的齒輪、星與柴刀的黃色比喻為國家的財富,齒輪有“工人與工業生產”之意,星代表了團結和進步,而柴刀就象徵著“農業生產與武裝抗爭”。

國徽

國徽
國徽
安哥拉國徽彷彿是今日安哥拉的指南:圓形徽面上鮮紅的太陽躍出海平面,新生的共和國通體發光,照亮了前程與未來;國徽左側有玉米、咖啡和棉花枝葉組成的半弧形,它們是國家農業生產的縮影;右側是象徵工人和工業生產的半圈齒輪,工農結合,民族團結。太陽下方,在枝葉與齒輪交叉處,有一本打開的書,暗示著文化教育事業是未來發展與興旺之本。國徽底部的黃色飾帶上有葡萄牙文書寫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字樣。

國歌

《安哥拉前進》
馬努埃爾·魯伊·阿爾維斯·蒙特羅詞
魯伊·阿爾貝托·維埃拉·迪阿斯·明加斯曲
Ⅰ.
啊祖國,我們決不忘記二月四日的英雄。
啊祖國,我們尊敬你兒女們為獨立獻身,
我們引過去和歷史為榮,
新的民族創造在勞動中。
我們引過去和歷史為榮,
新的民族創造在勞動中。
前進吧,安哥拉!
革命是人民的力量所推動!
統一的國家、自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前進吧,安哥拉!
革命是人民的力量所推動!
統一的國家、自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Ⅱ.
讓我們為非洲人民的榮譽提高解放呼聲。
安哥拉的戰士與被壓迫人民團結向前進!
與世界的進步力量一同,
為了和平而戰鬥多光榮!
與世界的進步力量一同,
為了和平而戰鬥多光榮!
前進吧,安哥拉!
革命是人民的力量所推動!
統一的國家、自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前進吧,安哥拉!
革命是人民的力量所推動!
統一的國家、自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政治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英語:The People's Moveme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 - Labour Party) ( 葡萄牙語: 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 - Partido do Trabalho ) ,簡稱安人運(MPLA),自安哥拉獨立后一直為執政黨。1956年12月成立。1990年,安人運“三大”決定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將黨改為群眾黨,確定其戰略目標是“民主社會主義”,並決定在安實行多黨制。2003年12月,安人運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多斯桑托斯總統再次當選為黨主席,安東尼奧·內圖(Antonio Neto)和儒利昂·馬特烏斯(Juliao Mateus)分別當選為黨的副主席和總書記。

組織形成

1956年12月,安哥拉共產黨(PCA)與安哥拉非洲人聯合鬥爭黨(PLUA)合併,成立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哥拉共產黨主席維里亞托·達克魯茲出任新黨總書記。此後,又有安哥拉民族獨立運動(MINA)和安哥拉民主解放陣線(FDLA)等多個政黨陸續併入。
安人運的核心基礎包括姆本杜族和首都羅安達的知識分子。安人運最初與歐洲和蘇聯的共產黨關係密切,但如今則是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集團社會黨國際的正式成員。
安人運的武裝力量是安哥拉解放軍,後來成為安哥拉國家武裝力量。
1960年,安人運與幾內亞比索和維德角的幾內亞維德角非洲獨立黨結成聯盟,共同反抗葡萄牙殖民帝國在非洲的統治。次年,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義者組織大會取代了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獨立革命陣線,新增了莫三比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和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運動-社會民主黨的前身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員會。

獨立和內戰


1974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康乃馨革命,新成立的軍政府宣布實行非殖民化政策,並向安哥拉三政黨聯盟(安人運、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移交權力。但聯盟迅速瓦解,安哥拉陷入內戰。
南非、扎伊爾和美國武裝支持保守的安解陣(FNLA)和安盟(UNITA),而古巴在1975年出兵數千支援安人運,蘇聯則支持古巴和安人運。1980年11月,安人運已經基本上打垮安盟,南非部隊撤出安哥拉。後來,美國國會禁止美國軍事力量進一步捲入安哥拉內戰,以免成為另一個越南戰爭。
1975年11月11日,在葡萄牙人放棄羅安達當天,控制首都和沿海石油資源的安人運宣布安哥拉獨立。詩人、自由鬥士阿戈什蒂紐·內圖成為首任總統,1979年,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繼任。
1977年,安人運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定為黨的指導思想,與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保持緊密聯繫,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和一黨制國家。數千名古巴軍隊留在該國打擊安盟的武裝分子和鞏固政權安全。
安盟一直受到南非和美國不同程度的支持,直至2002年安盟領袖若納斯·薩文比被政府軍擊斃。隨後,安盟與安人運達成停火協議,安盟完成非軍事化轉變,成為一個普通政黨。
在1983年,安人運在它的葡萄牙語名字后加上Partido do Trabalho(工黨)。

選舉歷史

在1992年的選舉中,安人運贏得53.74%的選票和227個議會席位中的129個。在由於內戰推遲至2008年的下次選舉中,安人運贏得81.64%的選票和220個議會席位中的191個。

外國支持

在葡萄牙殖民戰爭和安哥拉內戰期間,安人運曾受到以下國家政府的軍事和人道主義支持: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維德角、捷克斯洛伐克、剛果共和國、古巴、幾內亞比索、摩洛哥、莫三比克、奈及利亞、朝鮮、中國、羅馬尼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索馬利亞、蘇聯、蘇丹、坦尚尼亞、越南和南斯拉夫。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並沒有簡單的一邊倒支持安人運,它也積極的支持過安人運的敵人:保守反共的安盟。原因在於蘇聯支持安人運,而中國和蘇聯在爭奪共產主義陣營的領導權上等存在諸多矛盾,故中國在安哥拉內戰前期支持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