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派
民粹派
民粹派思想家分為3個主要流派:М.А.巴枯寧派主張立即發動農民暴動;П.Л.拉夫羅夫派認為革命需要較長時間準備,堅持長期和平宣傳的策略;П.Н.特卡喬夫派主張由少數知識分子密謀奪權。他們都把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反對農奴制殘餘,但否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否認無產階級的先進作用,認為知識分子領導的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視農民村社為社會主義的萌芽和基礎。民粹派最初以小組形式進行活動,通過印發傳單,揭露不平等的社會制度,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沙皇制度。
俄國小資產階級政治派別。自稱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稱。俄國1861年改革后,農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
一批代表農民利益的平民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漸形成“民粹派”。主要由資產階級自由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組成。其基本理論可溯源到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通過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觀點。受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影響很大。民粹派相信俄國村社是社會主義的基礎,認為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直接由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把農民理想化,認為農民是“本能的社會主義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張通過農民革命,推翻專制制度。有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主張宣傳鼓動、否定暴力行為的拉甫羅夫,狂熱推崇農民暴動的巴枯寧和寄望於少數知識分子陰謀活動的特卡喬夫。對民粹派運動的不同階段產生重大影響。
1873~1874年,民粹派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到民間去”運動。他們穿著
農民服裝,深入到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的廣大農村,號召農民起來革命。由於當時俄國不具備革命條件,民粹派的宣傳鼓動,除了在部分農民中產生了一定影響外,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大多數農民沒有跟他們一起革命。不久,由於沙皇政府的鎮壓,“到民間去”運動以失敗告終。
1876年在彼得堡成立的民粹派組織"土地與自由社",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綱領,主張把全部土地平分給農民,村社應有完全的自主權等。由於在鬥爭策略上的分歧,“土地與自由社”於1879年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土地平分派”堅持“土地與自由社”原有綱領繼續開展活動。後來,著名的“土地平分派”領導人Г.В.普列漢諾夫等在國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分道揚鑣。以А.И.熱里雅鮑夫、A.Д.米哈伊洛夫等為首的民意黨人,熱衷於個人恐怖活動,並於1881年3月13日暗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民意黨人走上冒險主義的邪路。
19世紀80年代后,民粹派逐漸蛻化,放棄革命鬥爭,主張與沙皇制度妥協,成為代表富農利益的自由主義民粹派,嚴重妨礙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