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1968年成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成立於1968年,是中國地震局直屬的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以完成中國地震局下達的各項任務,全力為中國地震局服務為主要職責;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大地形變(水準、跨斷層)測量技術管理部依託單位,以GNSS測量、區域精密水準測量、跨斷層形變測量、流動重力測量、地磁觀測、空間遙感技術、地球物理探測等技術手段,開展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地震應急、震害防禦以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防震減災工作。

單位性質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按國務院的命令組建的,是以大地測量手段為主,集地震預測預報科學研究;板塊運動、地殼運動學、地球動力學、GPS氣象學研究;地殼形變監測、數據處理及相關軟體的開發和應用;監測儀器研製與檢測為一體的綜合性、實力較強的科研事業單位。
與此同時、還以精良的裝備和雄厚的技術實力廣泛服務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是具有全國甲級測繪資格證、地震安全性評估乙級資格的單位。

機構設置


一、辦公室
1.協助中心領導組織傳達和學習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以及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部署安排和相關政策;
2.協助中心領導處理日常工作,負責組織協調各部門政務工作,組織主任辦公會、主任專題會等會議,負責重要文件起草和公文審核;
3.負責重要部署、領導批示及會議決定貫徹落實情況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
4.承擔文秘、文電、印鑒公函、機要密碼、保密、信訪和綜合檔案管理等工作;
5.負責會議、公務接待、調研等管理工作;
6.負責政務值班、政務公開、戶籍、辦公用房規劃管理等工作;
7.開展政策研究,推進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訂;
8.負責公務車輛管理維護、安全生產及平安建設管理等工作;
9.組織政府採購和自行採購工作;
10.承擔中心領導日常服務保障事務;
11.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二、計量裝備處
1.負責地震觀測技術發展規劃和地震計量發展規劃的草擬;
2.負責地震監測專業設備相關業務管理工作;
3.負責地震計量相關業務管理工作;
4.負責地震監測站網運維相關業務管理工作;
5.負責防震減災政策法規、地震標準化業務的管理工作;
6.負責計量裝備領域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管理和執行驗收工作;
7.負責計量裝備領域公務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等管理工作;
8.承辦計量相關資質年檢等工作;
9.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科技監測處
1.負責組織應急流動觀測方案制定和演練,以及全國重特大地震應急流動觀測任務實施;
2.負責擬訂科技、監測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3.負責監測預報、地震應急、科技創新等管理工作;
4.負責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等領域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管理和執行驗收工作;
5.負責信息化建設管理,以及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6.負責震害防禦、防震減災技術儲備,以及相關公共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等管理工作;
7.負責國際合作和港澳台合作交流,以及學術交流、學科、學會(協會)管理等工作;
8.負責質量管理工作,承辦中心業務相關體系維護、資質年檢、換證等工作;
9.負責科普宣傳等管理工作;
10.承擔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
11.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四、規劃財務處
1.組織制定中心事業發展規劃;
2.負責制定和修訂各項財務管理制度;
3.負責採購、基本建設、國有資產、合同的管理工作;
4.負責財務管理、收支核算、預算、決算、稅務、統計、人員經費、公積金管理等工作;
5.負責非科技類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管理和執行驗收工作;
6.負責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經費收支、績效考評等管理工作;
7.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五、人力資源處(離退休幹部辦公室)
1.負責組織人事制度制定與實施;
2.負責幹部隊伍建設,承擔幹部選拔、任免、監督等工作;
3.負責人才隊伍建設,承擔招聘、職稱、人才、創新團隊管理等工作;
4.負責教育培訓、考核、人事檔案管理等工作;
5.負責機構編製、崗位設置、工資、考勤、社會保障、勞務派遣用工等工作;
6.負責離退休人員相關工作;
7.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六、黨委辦公室
1.承擔中心黨委的黨建、組織、文秘、指示、決議等相關工作的貫徹落實;
2.負責思想政治建設、意識形態、普法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
3.負責黨員教育、考核和管理工作;
4.負責黨組織發展、黨內總結評優、黨建工作考核等工作;
5.負責統戰、群團,以及工會、職代會等工作;
6.負責審計相關工作,以及審計相關制度的建設和宣貫等工作;
7.負責新聞宣傳、門戶網站和新媒體等管理工作;
8.承擔巡視整改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9.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七、紀檢室
1.承擔中心紀委監督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以及應急管理部黨委、中國地震局黨組和一測中心黨委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落實情況等職責;
2.協助做好中心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相關工作;
3.負責日常監督,開展違規違紀問題核查審查,運用“四種形態”,履行監督執紀問責工作職責;
4.負責紀檢相關制度的建設、宣貫和執行工作,開展廉政警示教育;
5.負責信訪舉報和檢舉控告的受理及問題線索處置;
6.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任務。
八、儀器裝備部
1.承擔全國地震監測專業設備管理業務;
2.承擔地震監測專業設備定型、准入、運行質量評價等工作;
3.承擔國家級備機備件庫建設與運維任務;
4.承擔全國大震應急流動觀測裝備的保障和統一調度工作;
5.組織技術裝備相關業務規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章制度編製工作;
6.組織新型地震觀測設備的研發和應用試驗工作;
7.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九、計量檢定部(計量委秘書處)
1.承擔全國地震計量管理業務;
2.組織地震計量技術標準、業務規範和規章制度編製,以及相關業務的審查和應用評估工作;
3.承擔地震計量標準建立和量值溯源傳遞;
4.承擔國家地震計量站建設與運維工作;
5.承擔地震監測專業設備檢定、校準、測試、評估、定型等計量支撐工作;
6.承擔全國地震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日常工作;
7.組織在線計量、現場計量等計量檢測方法、技術研究工作;
8.承擔地震計量相關實驗室和檢測場地的建設和運維,以及相關車輛保障等工作;
9.承擔地震行業檢測實驗室/比測台站的建設指導和能力評估工作;
10.承擔唐山地震計量檢測場管理及日常工作;
11.開展計量技術服務;
12.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運維技術部
1.承擔全國地震監測站網運維保障業務的技術指導工作;
2.承擔全國地震站網設備運行狀態監控平台建設與運維工作;
3.承擔中心站運維保障、故障診斷等技術支持工作;
4.組織編製地震監測站網運維相關業務規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章制度,組織運維質量考核評價;
5.開展運行監控、故障診斷與維修維護等方面的技術、方法研究;
6.承擔地震標準化研究室日常工作,以及地震標準化技術支撐職能;
7.協助做好全國流動觀測日常管理,以及全國地震台站標準化工作;
8.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一、監測業務部
1.承擔流動GNSS、水準、重力和跨斷層等地球物理觀測工作,以及相應的地震現場應急流動觀測工作;
2.承擔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的野外建站與觀測任務;
3.承擔傳統觀測技術的升級和地震監測新技術的引入與業務化推廣;
4.承擔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等學科管理組安排的相應任務;
5.承擔地震監測和相關車輛保障等工作;
6.開展地震監測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7.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二、科技創新部
1.跟蹤國內外地震科學相關科技前沿發展,開拓中心科技新領域;
2.開展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地震地質等防震減災相關領域的地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相關工作;
3.承擔地震監測數據精化處理與產品研製工作;
4.承擔地震分析預測和震情會商工作,開展年度危險地區的異常分析跟蹤工作;
5.承擔地震監測和科技領域相關實驗室建設及運維工作;
6.開展科技創新領域社會公共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7.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三、減災技術部
1.承擔國家級應急流動觀測隊的建設與運維,負責測震應急流動觀測方案制定和片區演練實施,承擔應急流動觀測管理部的相關職責;
2.承擔中國地震局測震等學科管理組安排的相應任務、中心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相關工作,以及地震現場應急測震和地磁流動觀測等工作;
3.組織應急流動觀測技術標準和業務規範編製;
4.承擔流動地磁監測和相關車輛保障等工作;
5.開展減災技術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
6.承擔地震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重大工程災害防禦技術儲備及專項監測工作;
7.開展自然災害防治等社會公共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8.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城市地下探測工程、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等工作;
9.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四、信息發展部
1.承擔網路和信息化建設的統一規劃、部署實施;
2.承擔與中心業務體系相關的信息化平台建設、資料庫建設和軟體研發工作;
3.承擔信息化設備、區域網路、信息安全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
4.承擔門戶網站、業務系統運行維護,以及地震輿情信息監控等工作;
5.承擔東部形變數據中心運行維護和共享服務工作;
6.承擔科普宣傳工作;
7.承擔科技資料管理和共享工作;
8.承擔科技檔案和圖書管理工作;
9.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五、綜合保障部
1.承擔基礎設施維護、維修與改造實施工作;
2.承擔國有資產實物管理等具體工作;
3.承擔環衛和安全保衛等工作;
4.承擔水、電、暖等後勤保障工作;
5.承擔食堂管理及運行工作;
6.承擔消防具體工作;
7.承擔日常值班工作;
8.完成中心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心領導


現任領導

齊福榮: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宋兆山: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副主任
董禮: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副主任
雷強: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紀委書記

歷任領導

1968年11月,國家測繪局地震測量隊革命委員會成立,韓榮昌為革命委員會主任,李福全、華榮茂為副主任,劉建華、夏金喬等四人任委員。
1970年,津黨字第084號文批准,建立中共國家測繪總局地震測量隊支部委員會,韓榮昌任黨支部書記,李福全、陳鑫連為委員。
1971年,津科黨第3號文批准,成立中共地震測量隊委員會,韓榮昌任黨支部書記,李福全、陳鑫連等五人任委員。
1971年,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震測量隊。韓榮昌任革命委員會主任,劉克信、李福全為副主任。
1973年,隊黨委改選,韓榮昌任黨委書記,劉克信、李福全為副書記、陳鑫連等六人為委員。1976年,增補李延興為黨委副書記。
1978年,震發辦字第066號文批准,更名為國家地震局測量大隊,韓榮昌任大隊長,劉克信任副大隊長。
1979年班子調整,韓榮昌任黨委書記,劉克信任大隊長,孫書哲、李延興任副大隊長。
1984年,新的領導班子,李延興任大隊長兼黨委書記,高發成、匡紹君、張祖勝任副大隊長。李光達任黨委副書記。
1989年,大隊黨委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李光達兼任書記,劉振國任副書記,張燕生任大隊總會計師。
1990年,調整班子,李延興任大隊長兼黨委書記,匡紹君、趙萬富任副大隊長,張能祥任黨委副書記,張祖勝任總工程師。
1991年更名為國家地震局第一地形變監測中心(副局級事業單位),李延興任主任(副局級),匡紹君、趙萬富任副主任(正處級)。
1993年,震發黨[1993]042號及津黨函[1994]1號文,確定我中心為局級事業單位,耿洪調我中心,任中心副主任(副局級)。
1995年,調整班子,李延興任中心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耿洪為副主任,免去匡紹君、趙萬富副主任職務,免去張祖勝總工程師職務。
1996年,黨委換屆,李延興任黨委書記(正廳局級),張能祥任黨委副書記(副廳局級),劉振國任紀檢委書記(副廳局級)。
1998年更名為中國地震局第一地形變監測中心,李延興任中心主任(正廳局級),耿洪任中心副主任,劉廣余任中心副主任(副廳局級),劉振國任紀檢委書記。
2001年,調整班子,章思亞任中心主任,耿洪、劉廣余、薄萬舉任副主任。耿洪任黨委書記,劉振國任紀檢委書記。
2006年5月,中心領導班子換屆。章思亞任中心主任,劉宗堅任中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劉廣余、薄萬舉任中心副主任,高榮建任紀委書記。
2011年9月,中心領導班子換屆。龔平任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劉宗堅任黨委書記、中心副主任,劉廣余、薄萬舉任中心副主任,高榮建任紀委書記

獲獎情況


三十多年來,中心科技人員先後參加了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科學工程200餘項,並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科學基金獎等20餘項,出版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所完成的“中國地殼垂直形變速率圖”、“首都圈GPS地形變監測網”及“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一期工程(主要參加單位)在國內均屬首次,處領先地位。

中心業績


重大工作

先後承擔並完成了中國地殼運動網路工程、首都圈防震減災示範工程、973項目、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工程、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網路、三峽庫區形變網監測以及中國大陸地球物理背景場等多項國家級重大工程,地震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科學工程共計200餘項;完成了大同地震(5.8級、6.1級)、昆崙山口西8.1級特大地震、汶川8.0級特大地震、玉樹7.1級強烈地震、蘆山7.0級強烈地震等應急監測和科學考察任務;完成了印尼8.7級地震后川滇地區緊急強化監測、九寨溝7.0級強烈地震應急及“十九大”等特殊時期的震情監視和安全保障等任務;在國際、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取得了一系列國內領先的科學研究成果;利用海量地震監測數據生產出用於地震分析和預測的數據產品,面向社會提供大數據產品共享服務,其中“全國地殼垂直形變速率圖”被廣泛引用,並成為強震危險區判定和中長期地震預測的主要依據之一。

中心資質

一測中心作為全國地震計量專用測試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單位,履行全國地震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日常工作。擁有全國甲級測繪資質和地震系統唯一授權的CNAS認可證書,是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授權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

獲得榮譽

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自然科學獎、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科學基金獎50餘項;
2021年4月13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西藏地震監測科研團隊入選2021年全國工人先鋒號擬表彰集體公示;
2021年4月27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西藏地震監測科研團隊 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對外交流


近年來,中心廣泛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先後與美國、日本、台灣地區等同行開展合作研究,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有業務聯繫,並多次派人出國培訓及參加學術活動,從而擴大了影響、增進了友誼。
在新的世紀里,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拓展服務範圍,在國家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