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工程

長城工程

相關內容按照總參謀部的規劃,解放軍在東南沿海、沿疆和全國三十五座重要大城市附近的山區、丘陵、沙漠地帶,以二炮(戰略導彈部隊)為主體,部署一系列隱秘的國防工程。此一工程耗資巨大、規模空前,主要施工部隊是從八五年“百萬大裁軍”,從陸軍“集體轉業”的工程兵和鐵道兵工程隊。長城工程不僅向對方的“一線、二線、三線”實施戰略打擊,其中包括核戰的“二次、三次核報復”。

由來


目前大陸對台威懾的主要“秘密武器”,不是海外各界胡猜的四十軍、四十二軍甚至遠在保定的三十八軍的大規模軍事集結,那樣的集結必須大規模地面運輸,目標大而無用,也不符合高科技戰爭需要。目前利用的主要戰略威懾是:從八十年代末才開始全面實施的“長城工程”。

性質


防禦性質

九二年後解放軍戰略戰術發生質變,導彈部隊已由原來的“積極防禦(打擊敵人軍事進攻,保護我方戰略目標)”理論進一步演化成:支援戰爭的攻擊行動,打擊敵人縱深“可能形成”的戰鬥力,阻斷敵軍內部後續部隊和戰略支援。甚至進一步演化為“主動防禦理論”:在敵人開始軍事集結、準備進攻之前首先發動攻擊,摧毀可能形成的軍事目標和戰爭力量。

攻擊性質

長城工程不僅向對方的“一線、二線、三線”實施戰略打擊,其中包括核戰的“二次、三次核報復”。由此看來長城工程絕不是純防禦性的,它一方面是毛澤東六十年代搞的“二線、三線戰備工程”現代化翻版,另方面是隱秘的戰略攻擊基地。特別是最新開發的巡航導彈,主要戰略思想就是在戰前,首先對敵人最要害的戰略目標,做外科手術式的重點打擊。

現狀


針對台灣

大量戰略、戰術導彈、核彈、防空、反艦導彈、防核、防化武器、設備及戰備物資均已優先部署到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沿海、沿疆的各個大山區和各大城市附近,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及南京等市的郊區。

針對南亞諸國

在廣西、雲南、四川、西藏山區則部署大量中遠程陸基導彈、防空導彈,以對付印度、南沙沿岸諸國、越南等,

發展現狀

九五年十月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主持召開“國防交通會議”,聲稱:“今後城市交通、運輸建設要與國防功能相結合,為國防服務”。其實這一方面是解放軍劃分“七大戰區(統統轄區內陸、海、空各軍種和公安、民警、民用各武力) ,是毛澤東“人民戰爭”和西方“總體戰理論”的繼續,另一方面也帶動了“長城工程”的發展。這些地下戰備工程全部進行全面綠化、偽裝,正如九五年十二月份《人民日報》報道,這些戰略導彈部署時,都做到“天上看不見,地下尋不著”,九五年底中共《解放軍報》宣稱:長城工程已“初具規模”。粗略估計“長城工程”部署的各類戰略戰術導彈(包括核武器),至少也在數萬枚以上。
軍委和總參規劃把“長城工程”、“人防工程”等等用鐵道與城市的地下鐵連接,而戰時只要打開地鐵暗門,長城工程就與全國機場、鐵道網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中國新的萬里長城。四、解讀中國神秘長城工程--核彈數是西方估計八倍據香港《TheTrend》雜誌的一份文件透露,中國目前擁有2,350顆核彈頭。這一數字是八倍於西方媒體所通常引述的300顆數量。在2,350顆核彈中,有550顆是戰術核彈及1,800顆戰略核彈。文件還顯示在八十年代核彈頭年產量大約是110-120顆,前幾年大約140-150顆每年。這些數字是合理的。根據八十年代後期美國發行的“中國製造的核彈”(ChinaBulitTheBomb)一書及美國各情報機構的數據,中國至少每年生產800公斤的鈾U-235和400公斤的(鈈)PU-239:
典型的核裂變裝置(核彈)在美國和俄羅斯核武庫平均用15公斤U-235或5公斤Pu-239,有數萬噸TNT當量。實際上,核裂變裝置可以只用1.8公斤Pu-239通過中子增殖反應技術及U-238/鈹反射劑,但這種產品幾乎達不到千噸TNT甚至次千噸TNT當量。然後,已經足夠裂變觸發高能原子核反應裝置(即“氫彈”),除了裂變觸發,氫彈可以不需要另加U-235/Pu-239,鋰6-重化合物融合核心加U-238推桿和U-238外套作為標準的裂變-聚變裂變“氫彈”,或者以鎢作為推桿和外套的裂變-聚變“中子彈”過生產的裂變材料(U-235/Pu-239)數量,很可能中國正每年製造140-150核彈頭,並積累了2,350枚之多。
中國二炮部隊吊裝可安裝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
在有關近來台海問題的軍事討論中,一位美國鷹派人物叫嚷“我們可以用核武器攻擊中國人,我們不必擔心中國的核武器,因為它們只能到達夏威夷也許加州。”多麼兇殘無知嗜殺的種族主義者。中國擁有ICBMs(洲際彈道導彈),有8000英里範圍的DF-5(SS18-class),能夠達到任何擁有核力量的任何角落(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它擁有和用於發射中國間諜衛星成功率達100%同樣的助推器(CZ-2C)(18次發射無失敗)。1996年2月發射衛星失敗用的是不同的CZ-3B火箭,有四個捆綁式液體燃料助推器(二月發射是CZ-3B的首次飛行)中國的DF-5洲際彈道導彈經過廣泛的飛行測試後於1980年服役,1979年至少擁有五枚。根據《簡氏戰略武器》,它的投擲重量是3200公斤,我認為這遠遠低於它的實際承載能力。直到1991年,《簡氏戰略武器年鑒》對中國導彈給予了錯誤的說明,儘管中國在1985年公布了CZ-2/3火箭系列的完整說明,並被列於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
《簡氏戰略武器》的編輯之擅長製造有關中國出售導彈的謠言。他們這樣做有著特別的目的,我將在後面詳細闡述。根據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國第一代偵察衛星(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發射(DF-5洲際導彈)同樣的推進器CZ-2C發射。這一信息被中國提供用CZ-2C助推器發射2000公斤國際衛星所證實。500公斤的差值是由於衛星外表有保護其穿過大氣層的復蓋物。FSW-1偵察衛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體強度要能重返大氣層,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層防護。相比之下,法國的阿利亞納Ariane-4有更長更寬的復蓋物,重達900公斤和520公斤用於飛行控制和制導的媒介設備艙(VEB)。可以合理的假設CZ-2C的媒介設備艙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級火箭發動機4000公斤的乾重,至少7000公斤的衛星加上媒介艙,發動機被加速到7900米/秒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對於8000英里範圍的洲際導彈,燃料燃儘速度大約7200米/秒。
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解放軍太行山行軍演練
正常的一隊士兵(大約100人)每月大約能挖100米隧道(根據有關鐵路隧道的新聞報道)不用任何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於是上萬工程兵(=數百隊)經過十多年在太行山脈構築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網路,隱藏著一部份中國戰略導彈。我猜想之所以叫“長城工程”不會沒有長城有至少5000公里長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脈擁有提供給中國戰略導彈的地下隧道網路,太行山脈有許多懸崖絕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離內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網路。
在美、蘇兵工廠,一個典型的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能夠在地上“挖”一個70米深300米寬的大坑,遠能夠足以摧毀導彈發射井或機場。如果特彆強化了針對地下目標,它可以製造一個有200米直徑的球狀彈坑於地下。如果要摧毀有1公里厚度土層復蓋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顆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同一點上連續滲透爆炸。即使俄羅斯的巨型2000萬噸級核彈SS-18,也至少需要2顆在同一點上。而且,用三顆核彈,每顆只能破壞少於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脈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長,一個就需要用10000顆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以保證隧道網路的徹底摧毀。你要知道精確的隧道網路地區劃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這只是中國幾個導彈基地中的一個。
中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術,只要炸藥和混凝土,加上熱情的從不缺乏的年輕士兵。中國各地有許多巨大的山脈。所以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山脈也有著用於戰略導彈力量的地下隧道網路。即使你可以用數萬顆核武器把它們統統掃除,問題是,這麼多的核彈頭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塵埃被拋入高層大氣,在平流層中向全球擴散,陽光將被阻擋,我們將進入真正的“核冬天”,這顯然是個很不美妙的畫面,即使我們在美國的“朋友”也不願意看到。
圖為美軍正在安裝w87分導式核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