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則良

丁則良

徠丁則良(1915—1957),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出生於北京;丁則良是上世紀50年代早逝的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歷史學家;他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讀書期間曾擔任楊武之教授之子楊振寧的古文老師;大學畢業后先後執教於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清華大學和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曾任吉林大學歷史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沉於北京大學未名湖,時年僅42歲;1979年平反,恢複名譽;他的主要著作收入《丁則良文集》,還有譯著《朝鮮近代史》、《東方各國近代史》等。

人物簡介


丁則良(1915—1957),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出生於北京。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1938年入西南聯大歷史系,畢業後任聯大師院史地系助教,不久任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歷史系講師。1947年以中英庚款留學生身份進入倫敦大學斯拉夫學院專攻蘇聯史。
1950年放棄赴美深造機會回國,任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院系調整,響應號召到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任教,曾任歷史系副主任、主任,民盟東北人大分部副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等。
1徠957年5月,出席莫斯科東方學國際會議,8月回國,住在北京大學,聞知自己被劃為“余瑞璜、丁則良、徐利治右派反黨集團”,於8月8日自沉於北大未名湖,年僅42歲;1979年改正,恢復政治名譽。
主要著作收入《丁則良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還有譯著《朝鮮近代史》、《東方各國近代史》等。

人物評價


丁則良是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早年受業於陳寅恪張蔭麟雷海宗姚從吾等,被史學界寄予厚望。他性格豪邁飄逸,對祖國和學術有虔誠的熱愛;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有敏銳的洞察力,文筆優美,議論精闢,在宋史、中國近代史、蘇聯史、印度史等領域都有獨到見解。他經雷海宗推薦曾擔任楊振寧的家庭教師,教授《孟子》等,也被傳為美談。他積極參加新中國建設特別是東北人民大學歷史系籌建工作,為吉林大學歷史學科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因政治運動迫害而早逝,學界深感惋惜。
聯大時期,丁則良還只是史學新秀,但已初露崢嶸。他和一些老師同學組織了“十一學會”,進行自由演講和討論。他與大多數聯大知識分子一樣,一方面從事專門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另方面也關懷現實,以自覺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發表對現實問題的看法,指點江山,品評人物,發表了一些思想、政治和文化評論,如《顧亭林》、《緘默的尊嚴》、《近代化與現代化》、《論現實外交》、《政治出路與文化前途》等。這些評論顯示出深邃的眼光、卓異的見解和熾熱的情感,是值得珍視的思想遺產。
《緘默的尊嚴》是就抗戰時期淪陷區人們怎樣對待入侵者而發的議論。在淪陷區,人們對待入侵的敵人,無非是三種態度:反抗、投降和沉默。反抗的人是民族的脊樑和英雄,最為可貴可敬。投降的人是民族的敗類,為人不齒。三類人中,沉默的人可能佔了極大的比重。沉默本身就是一種不合作態度,守住了民族大節的底線。丁則良希望淪陷區“日寇鐵蹄之下的人們”,至少要保持緘默,“為中華民族留下一些孤芳高潔的氣概”。抗戰時期的知識界,一大批精英分子逃離敵占區,從事抗戰建國的事業;一些人如周作人、錢稻孫等則親日附日,為虎作倀,受到正義人士的同聲譴責;還有一大批傑出人物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留在敵占區,如陳垣、齊白石等,但他們始終與日偽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不與對方發生任何關係,以緘默維護了尊嚴。這類人怎樣自處、國家和社會公眾怎樣看待他們,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丁則良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沉默的大多數”也是應該得到理解、尊重和保護的。
丁則良還指出,“到了一個特殊環境之中,站立在冷酷的事實的面前,眼看著暴力橫行、巧取豪奪的現象不斷發生,正義消沉,自由飲泣,這時,又沒有力量去糾正這些事實,我們除了保持緘默,還有什麼辦法?在一個一切都違反人性的世界中,違反人性的緘默反而是一件可取的行為。”這就使文章的思想得到擴展和升華。在 1949年以後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告密和傾軋層出不窮,就因為很多人沒有保持緘默——沒有守住底線,從而,所有人最後都失去了尊嚴。丁則良在聽說自己滿懷赤誠忠於黨忠於國家卻被判定為反革命,義無反顧地跳入未名湖,既是一種剛烈的行為,也踐行了他的思想——以緘默捍衛尊嚴。從而,他身後也獲得了人們的廣泛尊重。
關於丁先生,亦可參見散木《丁則良先生》一文。

人物著作


丁則良文集
丁丁則良文集 封面
丁丁則良文集 封面
作 者:丁則勤,尚小明 編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1
版 次:1
頁 數:482
字 數:3570000
印刷時間:2009-11-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302209379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丁則良是上世紀50年代早逝的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本書收錄丁則良短暫一生中所發表的主要文字,分為學術論文和散文兩部分。前者涉及中國古代史(主要是宋史)、中國近代史和亞洲史,可見其治學範圍之廣。後者主要發表於抗戰期間在昆明印行的《生活導報》等刊物上,可見其對國家、民族前途與命運的關切。附錄為丁則良親屬和生前友好的回憶文章,可見其性格、品德與生活點滴。
圖書目錄
釋兵權考
王安石日錄考
沈括生卒年考
讀《〈沈括編年事輯〉校後記》
《王冕事迹考證》商榷
關於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幾個問題
宋代土地問題
介紹一部有關明末農民起義的文稿——《素堂遺集》
《天津條約》訂立前後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行動
李提摩太——一個典型的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傳教士
義和團運動時期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的罪行
義和團運動時期一個印度士兵的日記
華學瀾的《庚子日記》
翦伯贊編《義和團書目解題》中的幾個問題
有關辛亥革命時期東北若干史事的一些資料(上)——遼寧省圖書館檔案輯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