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花箋記的結果 展開

花箋記

伯虎(唐寅)演唱歌曲

《花箋記》是伯虎(唐寅)演唱的一首關於民族文化傳承的歌曲。

歌曲《花箋記》改編自木魚歌唱本《花箋記》,將《花箋記》的愛情故事濃縮於一首古風歌曲之中,易於傳唱,以新穎的、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弘揚、傳播東莞的本土文化。

歌曲信息


(改編自明代文學名著《花箋記》)
作詞:陳賀周
作曲、編曲、製作:李建衡
木魚歌演唱:李仲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魚歌”代表性傳承人)
歌曲演唱:伯虎(唐寅)
二胡演奏:陸二胡

歌曲背景


伯虎(唐寅):衷心感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魚歌”代表性傳承人李仲球老師的大力支持,感謝陳賀州,李建衡兩位老師為歌曲《花箋記》作出的精彩創作和辛勤付出,感謝所有關心、扶持歌曲《花箋記》的前輩和朋友!
木魚歌又稱“摸魚歌”、“沐浴歌”,屬彈詞類曲種,唱時多用三弦伴奏……是流行於廣東粵語地區,尤其是東坑及東莞地區的曲藝曲種。(據東坑鎮木魚歌傳習所所編《木魚歌》)2011年,木魚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箋記》是明代的一部木魚歌唱本,也是明代一部優美、典雅、感人的文學名著,寫的是梁亦滄與楊瑤仙的堅貞的愛情故事。十九世紀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讀過《花箋記》后深受感動,寫出著名的《中德四季與晨昏合詠》十四首(其中第八首關於柳樹的意象直接脫胎於《花箋記》)。《花箋記》與東莞有很深的淵源,最早品評 《花箋記》的鐘映雪是明代東莞人,東莞著名文史學家楊寶霖先生認為《花箋記》是東莞人的作品。
歌曲《花箋記》改編自木魚歌唱本《花箋記》,將《花箋記》的愛情故事濃縮於一首古風歌曲之中,易於傳唱,以新穎的、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弘揚、傳播東莞的本土文化。歌曲《花箋記》更有幸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魚歌”代表性傳承人李仲球老師厚愛,同意使用他演唱的《花箋記》原文,讓聽眾可以細心品鑒悠揚的、原汁原味的東莞木魚歌韻味。
《花箋記》梗概:梁亦滄到姚府祝壽,在牡丹亭遇見正在下棋的楊瑤仙,一見鍾情,傾慕不已。為接近佳人,梁亦滄不惜千金購下與楊府相鄰的一座花園作為書房。梁亦滄拜訪楊父時,在楊府望波亭讀到楊瑤仙寫在花箋上的詠柳詩,梁亦滄和詩一首,詩中寫到對楊瑤仙的仰慕和別離的凄慘,他亦偷偷藏起兩張楊瑤仙的花箋作為留念。經楊瑤仙奴婢通傳,楊瑤仙得知梁亦滄對自己的愛慕,慢慢愛上樑亦滄。中秋節,梁亦滄和楊瑤仙在看雲亭互訴衷情,在花箋上寫下雙方盟誓,各留一張作證。另一方面,梁父與劉家結親,要求梁亦滄娶劉氏女,而楊父奉旨征胡,楊瑤仙只能離開家鄉,在京城寄人籬下。梁亦滄、楊瑤仙的心裡雖然各有誤會,但都決心以死守護誓言。後來,梁亦滄高中探花,身入翰林院,在京城的花苑裡與楊瑤仙重逢,得知楊父被胡人圍困,決定出征以救楊父。在經歷生死之險后,梁亦滄和楊父戰勝胡人凱旋,梁亦滄得到皇帝賜婚,梁亦滄與楊瑤仙愛侶團圓、共諧連理。

歌詞


引子:起憑危欄納晚涼,晚風吹送白蓮香。(李仲球木魚歌《花箋記》選段)
白紗裙襯白羅裳,似仙人容妝
牡丹亭玉指敲棋,笑靨韻味長
一霎相逢,空餘惆悵
花前月下苦相思,斷人腸
花箋上詠柳詩篇,麗句壓群芳
望波亭提筆和詩,訴別離景況
獨倚垂楊,對花自嘆
花在眼前人不見,暗自悲傷
對花箋,空流下淚千行
人消瘦,愁滿腔向誰講
夜深秋風涼,明月照進芸窗
苦思量,玉人今在何方
戲腔:玉人珠淚漣,新恨上眉尖。十六春光怨空閑,綠鬢朱顏得幾年。
中秋夜盡表衷情,情深動紅顏
看雲亭對月盟誓,誓言寫花箋
情意綿綿,明月可鑒
唯願百年守初心,毋改變
西風卷孤雁離群,玉人隔雲天
翰林苑異鄉重逢,嘆情深緣淺
千山走遍,情義彌堅
花箋誓兩不相忘,共盼團圓
對花箋,長追憶在花前
箋上誓,一字字記心間
命運雖倒顛,世途無盡艱險
捨生死,為玉人踐誓言
(兩心堅,守誓言終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