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福寺

湖北羅田寺廟

資福寺位於湖北省羅田縣駱駝坳鎮西部一公里處老羅浠公路的右側,座落在蓮花聖地,始建於唐朝,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2013羅田縣文化局正準備逐步報請列入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資福寺自古至今譽為蘄羅四大名寺之首。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為其詠詩作文,在民間廣為傳誦。由於歷代戰爭不斷,這塊宗教聖地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千百年來,屢遭破壞,資福寺毀而重建達四次之多。

寺院位置


資福寺位於羅田縣駱駝坳鎮西部,座落在蓮花聖地,背倚巍峨的大別山主脈、東側是將軍寨、望江堖、虎母山,右通浠水天寶山,前有白蓮河流域。

寺院歷史


資福寺[湖北羅田寺廟]
資福寺[湖北羅田寺廟]
資福寺歷史悠久,據王葆心考證,《羅田靖亂記》中載,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有一個叫紹詢的方丈,帶領僧侶化捐百萬,擴建成一座規模宏偉,寺宇巍峨的資福法堂,有廟宇九重,六殿八堂,巨大的楹柱要兩人才能合抱,高約兩層樓,足見當年的輝煌氣勢。鐘樓里吊著巨大的鐘,直徑五尺有餘,重兩千多斤,上有銘文。一到佛事來臨,其鐘聲十餘里相傳,聲波蕩漾。有大小僧眾九十九人,香客游僧絡繹不絕。據《羅田地名志》記載,當時成為江北淮南大剎之一,其佛事興盛延續達300餘年。並逐步形成以資福寺為中心,從北起洞兒嘴就是現在的駱駝坳鎮盧坳村,途經茅涼亭(該鎮的學堂村),南至張八塘,就是現在的白蓮鄉周河村,大約十餘里長街命名為法堂坳。是當時羅田、蘄水重要的政治、商貿、文化活動中心。元末天完皇帝徐壽輝起義首克蘄陽重鎮法堂坳,議定在資福寺稱帝,又給該寺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水源不足,不利軍需而遷至蘄水清泉寺。其後戰亂連年,時移世易,資福寺與法堂坳原街逐漸沒落。
明朝初年,大批江西人遷入羅田,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以張、王、瞿、汪、彭、胡六大姓氏為首,其餘諸姓相助,重修資福寺,並在寺郊駝峰山下的開闊地興建集市,開設店鋪。地因人富,鎮因人興,後來逐漸形成一個大的集鎮,廢止原名法堂坳,因地貌像駱駝,改名為駱駝坳且延續至今。
據說在同治年間李秀成的餘黨在趙家垸發起兵亂,僧侶們為了保護寺中的《佛經》不受損毀,遂將《佛經》藏於樹中,由於濃蔭蔽日,蛛絲密布,沒有被人發覺,才保住《大方廣佛華經》逃過劫難。寺門上有唐明皇親筆題寫的“令旨”二字,東齋堂掛有清康熙南遊時親自書寫的楠木條屏八幅,這些皆為頂級國寶。相傳曾經有一對鳳凰被這兒的景色所迷住,棲息於兩棵銀杏樹上,並為橫真20餘里的青年男女投情送暖,成就了不少歷經磨難、追求純真愛情的伉儷,留下許多美好動人的故事傳說。
清同治甲子年間兵亂,資福寺再次被毀壞。至民國初年,又由上述六大姓氏捐資再次重修。其規模仍居蘄羅之冠。抗日戰爭爆發后,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資福寺也隨之衰敗。十年浩劫,寺毀僧離,一切文物古迹蕩然無存,都被“破四舊”的勇士們當做垃圾徹底地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地基也被改為農田,僅有二棵古銀杏樹在此厄運中保留至今,資福寺的巍峨形象只能成為千萬信眾心中永遠的記憶。
改革開放后,國家尊重民族宗教信仰政策,人民群眾自發地捐款捐物,又於1993年第四次重建。新建的資福寺有前後兩殿,氣勢雄偉,飛檐四齣。配套住房十間,布局合理,總佔地面積千餘平方米。一走進前殿,巨大的如來佛端坐在蓮花座上,笑容可鞠,儀態端詳。左邊牆上一幅應該不止“斗大”的“佛”字非常耀眼,字跡蒼勁挺拔,如行雲流水。走近一看,是書法家、社會活動家瞿忠謀先生題寫的。牆上還懸掛著許多佛幡佛帳。從後門走上幾步台階便是後殿,裡面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一副超凡脫俗的儀態,給人有一種凈化心靈的感覺。1996年經羅田縣統戰部宗教科報請省宗教廳註冊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寺院景觀


寺始建於唐朝盛世,到宋代香火逐漸鼎盛。遠看資佛寺,有九十九座青山圍繞拱托著,象徵著萬方來儀拱伏的朝聖者。廟宅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風光秀麗。門前有一方碧水池是放養生靈的好出處。池邊鑲嵌著一口龍泉井,傳說與東海遙遙相通。東面的兩株古銀杏挺拔參天,東北邊的桂花樹枝繁葉茂,覆蓋面積達30餘平方米。一到桂放花開的季節,香飄十里。

寺院傳說


遠古時,資福寺邊茅涼亭一張姓姑娘愛上銀山寨下一王氏公子,時年正月十五二人結婚之夜,迎親快到家門口時,銀山寨的寨王就帶著他的土匪前來打劫,迎親的隊伍嚇得跑了個一乾二淨,這時,公子和姑娘發誓以死相拼,危急之時,姑娘發現怎麼一對很熟悉鳳凰在半天空相隨,當銀山寨的土匪逼近時,突然一對鳳凰發出似青銅鏡的閃光讓他們看見不視線,王張夫妻逃過了此劫難,三周公子帶姑娘回娘家時路過資福寺發現此對鳳凰,次年初一夫妻生一男孩后連續生育三兒四女,於是他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去資福寺燒香敬佛並要在銀杏樹下磕幾個響頭再走,待到他們孩子快要出嫁時,回想起夫妻二人結婚時場景,為了紀念這對鳳凰,夫妻倆奔走百餘里到一個叫青石的地方,找銅匠鋪趕製了一青銅鏡,結婚時讓自已孩子帶上保佑她出閣順利。後來,這一帶眾鄉親就有逢每月初一、十五上資福寺拜佛敬香和女孩出嫁帶青銅鏡習俗。
還有一個傳說:古時周邊方圓20餘里百姓一遇到為難(如小孩久病未治,婦女久婚未育)之時,帶上香紙來到大殿佛像跟前敬香叩拜許下心愿,主持立即卜上一卦,然後根據卦象叫香客去龍泉井取水或到銀杏樹根腳扒“葯”,“葯”是一些小蟲之類,並有規矩僅只第一個發現的,多扒的反而無效,打來的水和抓到的蟲子再拿到大殿給主持,主持在祈禱后,水可以讓香客直接拿走,但蟲子要用黃紙包好並畫上一道符才給香客,並告訴如何服用,病人服用后十分靈驗,後來眾信徒乾脆捐資在銀杏樹旁建了一座小廟,就留下了凡是到資福寺朝拜的香客必須先在此敬香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