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福寺

福建莆田寺廟

資福寺位於莆田南少林寺大雄寶殿右邊約50米處,與南少林寺相輝映。站在資福寺大殿前極目四周,山間峰戀疊翠,青山環抱,形似“觀單座蓮”。古雲資福寺,有藏龍卧虎之勢,山前山後各有五關道,一夫當夫,萬夫莫開。可是在清初,寺院武僧參加反清復明鬥爭,清兵趁虛繞道而攻,猖狂燒毀少林寺,這時有五位武僧殺出重圍,倖免一難,其中二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游,還有一人隱姓埋名在福州長慶壽,後來當上方丈。他在主持寺務期間,伺機指派弟子回泉山重建南少林寺。建后的少寺林不敢沿用原名改為資福寺。

地理位置


資福寺始建年間元考(文革期間寺志碑被毀),於清代(1898年)重建。座北朝南,歇山式,二進深,一字型排開,中間為大雄寶殿,兩邊各隔一天井,並有三間廂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與大雄寶殿相連。大殿前有山門,門前有上下兩埕,均用黑磚鋪就。大殿後牆有衚衕與兩廂房相通。

歷史文化


十年浩劫寺院廂房被毀,僅存大雄寶殿。殿內設有神龕,主奉觀音菩薩。後壁上有老子、孔子的畫像。后楣掛有《宰化人天》橫匾,筆力遒勁有力,結構嚴謹帶有活潑。“宰”字稍有偏斜,有意在右邊多出一點以求平衡,不失大家風度。殿內石柱楹聯“碧澗生潮潮自暮,青山如畫古猶今”。宋代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所題;“雲日就瞻祝無量壽,天人歡喜演上乘禪”。清朝末代皇帝溥義的老師陳寶琛所題。還有無名氏的對聯:“資福煥然實關種福,泉山宛在不減雪山”。說明此寺曾被清兵焚毀,今又重興。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意;又把南少林所在地泉山與釋迦牟尼年輕時修行的佛行名山——雪山,相題並論。石柱落款:光緒二十四年福州長慶(今西禪寺)微妙大和尚,詣闕請經鼎建大殿門徒福慧、開慧重興本山。寺院原有直匾《資福寺》被毀。《大雄寶殿》橫匾在考古時只發現碎塊,經拼湊后大雄寶殿四個,餾金大字可幸完整。行書體,灑脫飄逸,龍飛風舞。廊廡第一柱子被拆,現已找回保存在南少林寺院內。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