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遁草

爵床科鱷嘴花屬植物

憂遁草,學名:鱷嘴花,別名千里追、柔刺草、漢帝草、沙巴蛇草,印尼民眾稱之為:Sambung nyawa意即延續生命的救命草,在海南稱為接骨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是一種生長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叢內潮濕砂質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狀草本植物,成熟期一般為3--9個月。它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無毒的野菜,綠色農產品,含氨基酸和葉綠素極高。根據化驗結果顯示:憂遁草無毒,含有羽扇醇、白樺脂醇、五環三萜化合物、Beta谷甾醇、鈣元素、類黃酮含量極高。

形態特徵


高大草本、直立或有時攀援狀。莖圓柱狀、干時黃色、有細密的縱條紋、近無毛。葉紙質、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1-4厘米,頂端彎尾狀漸尖,基部稍偏斜,近全緣,兩面無毛;側脈每邊5或6條,干時兩面稍凸起;葉柄長5-7毫米或過之。花序長1.5厘米,被腺毛;苞片線形,長約8毫米,頂端急尖;萼裂片長約8毫米,漸尖;花冠深紅色,長約4厘米,被柔毛。雄蕊和雌蕊光滑無毛。蒴果未見。花期:春夏。

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華南熱帶至馬來西亞、爪哇、加里曼丹。主產於我國海南熱帶雨林地區,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少有分佈。生於低海拔熱帶疏林中或灌叢內。
憂遁草
憂遁草

主要價值


化學成分

從憂遁草的95%乙醇提取液中分離鑒定9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黑麥草內酯,異黑麥草內酯,3-羥基-9甲氧基紫檀烷,蚱蜢酮,(-)evofolinB,3-羥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1-丙酮,吲唑,吲哚-3-甲醛,entadamideA。

藥理作用

全株入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消炎解酒、防癌抗癌等作用,能改進全身血流狀態,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改善血壓,含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傳統上用於治療腎炎、腎萎縮、腎衰竭、腎結石,是腎臟病人的救星,也可以治療喉嚨腫痛、肝炎、黃疸、皮膚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胃炎、風濕痹痛,以及對多種癌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憂遁草是東南亞國家及泰國地區著名的中草藥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疾病,許多藥效學研究已證明憂遁草在抗單純皰疹病毒方面有其獨特的效用。臨床上將憂遁草用於治療生殖器皰疹及帶狀皰疹均也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臨床效果表現良好。憂遁草在抗病毒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KongkaewC等[研究憂遁草的提取物對HSV-1F的抑制作用,Vachiray⁃on-stienT等指出在被病毒感染前,憂遁草提取物對HSV-2具有較為顯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憂遁草與病毒表面的某些分子相互作用而成。與此同時,ThawarananthaD等採用DNA雜交技術研究,證明了憂遁草在抗人乳頭瘤病毒(HPV)方面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學者研究憂遁草莖葉部分4個不同萃取部位對免疫功能的效果評估,結果表明乙醇萃取物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活性。有研究表明憂遁草莖的乙醇提取物對離體大鼠膀胱的抑制收縮作用優於葉的提取物。在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憂遁草還被用於治療蛇咬傷。毒理學的相關研究亞急性毒性實驗結果表明沒有憂遁草甲醇提取物並對大鼠造成死亡及任何不利影響。可見,憂遁草用作藥物治療疾病是無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較小。王瑤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憂遁草對小鼠急性肝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栽培技術


扦插

鱷嘴花以扦插繁殖為主,在海南全年都可以進行扦插,但春季更容易生根,以春季育苗移栽為主。扦插時,應選擇直徑大於0.5cm的生長健壯和新鮮的枝條(一般選用主枝或者靠近根部的枝條,不宜選太嫩的枝條),剪成長10~15cm的枝條,每個枝條3~4芽,剪好放置陰涼處。用萘乙酸800倍液浸泡2分鐘,傾斜插入準備好的沙土苗床,枝條插入2/3,苗床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苗床注意保濕,扦插當天澆透水,以後看天氣掌握澆水量,晴天每天淋澆2~3次,陰天淋澆1~2次,直至髮根,髮根后,每天淋澆1次,用80%遮陽網覆蓋,增強保濕促根效果。當苗高15~20cm,6~7葉片,根系達10cm長時,即可移栽。

整地

鱷嘴花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但是喜歡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或紅壤土。整地時,667m施腐熟農家肥2000~2500kg,均勻撒施,充分翻土,深翻細耙,攪拌後起攏,平整畦面,使得土表層顆粒細小均勻,利於生根;畦面龜背形,以防積水。

定植

鱷嘴花一般雙行植,株距20~30cm,667m植1700~2700株。定植后及時淋緩苗水。

田間管理

定植至植株封行前,是雜草易發期,應及時除草鬆土。緩苗后,及時澆透1次水,同時施壯苗肥,667m施尿素10kg或有機肥料200kg,促進分枝及枝條生長。植株封行前,施第2次肥,667m施腐熟堆肥1500kg,在畦中溝施,用土覆蓋。以後每採收1次,應追施肥料1次,667m施複合肥10kg。鱷嘴花採收嫩枝葉供食,為提高產量,應及時打頂,促發側枝,一般植株高30~40cm時,去除頂芽。

採收

當株高40~50cm,即可以採收。採收時,用剪刀剪長約10cm粗壯、柔嫩的嫩枝,或者用手採摘嫩葉。採收期第1年在5~11月,第2年以後4~11月,但採收高峰期在6~10月。一般第1年667m產量約為350kg,第2年以後約為500kg。

晾曬

在晴天的上午,在乾淨的場院晾曬,至葉子捲縮干為最佳,切勿淋雨,防止發霉;如果食用鮮葉,則不用晾曬,直接食用即可。

防治方法


1寒害:當冬季氣溫降到5℃以下,再加上盆土潮濕,易導致植株羽狀嫩葉因寒害而倒伏,嚴重時會引起塊莖腐爛,很難再恢復其生機。防治方法:無論是生產性栽培,還是家庭種養,越冬期間的棚室溫度都應維持不低於10℃,並保持盆土稍呈乾燥的狀態。少量盆栽,在特別寒冷的日子裡,可於夜晚套罩雙層塑料袋,次日溫度回升后再解去套袋。
2灼傷:在炎熱的夏季,或久雨初晴后的晴好天氣,或長時間擱放於室內剛搬到室外進行恢復性養護的盆栽植株,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直曬,很容易造成其肥嫩葉片被灼傷,致使其葉片部分失綠泛白,或整個葉片被灼傷,壞死部分後期變褐發黑。防治方法:入夏后,及時將植株移放到半陰的環境中,春末夏初久雨初晴,應及時收聽天氣預報,及早給盆栽植株遮蔭。
3褐斑病:此病多發生於葉片上,病斑呈近圓形,灰褐色至黃褐色,邊緣顏色略深。該病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條件下易發生。防治方法:發現少量病葉,要及時摘除銷毀,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的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每隔10天噴灑葉片1次,連續3~4次,防治效果較好。
4介殼蟲:在通風不良、光線欠佳的環境中,鱷嘴花的葉片易遭介殼蟲的刺吸危害。防治方法:家庭少量種養,可用透明膠帶粘去蟲體,也可用濕布抹去活蟲體。生產性栽培,可在其若蟲孵化盛期,噴灑20%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殺蟲效果好。
5爛根:通常鱷嘴花爛根是由於低溫寒冷和澆水過多造成,一旦出現爛根,可先將植株從花盆倒出,把腐爛的塊莖和枝葉剪除,然後在傷口敷上木炭粉,露根放於溫暖之處,待傷口乾燥后埋入盆土中,停止澆水,直到春暖溫度上升到20℃以上才恢復正常的澆水,但水量一定要少,僅維持盆土稍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