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

元朝狀元——張益

張益(約1300年~1368年),西河(今山西省呂梁孝義市)人,元朝泰定元年三月(1324年)由集賢大學士王約廷試100名(甲科85名、乙科15名)士人中取進士第一名(狀元)。

個人經歷


元朝狀元——張益,歷任翰林院修撰,而後又任監察御史,累官至國子監司業。《山西通志》中記載張益“受學於王天琪”,讚揚他“性謹厚”,“持身雅有法度”。王天祺是西河人,博學善文,溫恭淑哲,他善於著述而門徒甚眾,其中便是張益居於首位。
但張益最突出的政績是擔任監察御史的其間。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作為監察御史的張益,上書彈劾四川行省平章(當地最高長官)欽察台。欽察台曾任中書,以罪罷免。張益彈劾欽察台為人“反覆不忠”,不可信任,“宜削官遠竄”。元文宗室帝從其言,將欽察台及其妻兒老小等永遠禁錮廣東,永不準回朝,清除了身居要職的“險人”。
《汾陽縣誌》卷之四“仙釋”記載:“元,張狀元墓,在城西北三里馮家莊。”新修《汾陽縣誌》卷三十,“文物”第三章記載“張益墓:位於縣城西北馮家莊村西,今墓表遺物無存,墓已被攤平,1973年挖永田渠時曾掘墓穴,及時封閉。”張益雖歸葬汾陽,而孝義小垣村仍建有其衣冠冢。據小垣村張氏族人講,其墳墓中葬有張益為官時穿過的一雙朝靴。

親屬成員


張益之妻王氏,受封為誥命夫人。
張益有一子,名大猷。嘉靖年手抄本《山西通志》人物卷記載“(張益)子猷,亦舉進士,為儒學提舉(從五品官)”。
張益曾有詩云,“乳燕引雛歸風閣,游魚銜子過龍門”,這所表達的大概就是自己教子有方,兒子中進士之後的欣慰之情。因其父子俱為進士,且都任管理教育(儒學)之官,故元代以來,汾陽縣學鄉賢祀內供父子倆牌位,第一牌位“元朝狀元張益神道”,第二牌位“元朝進士張大猷神道”。
清康熙《汾陽縣誌》“鄉賢”卷贊其家族“家傳科第,世業儒師”。張大猷有二子,長子信、次子賢,均為太學生,候銓經歷。張信、張賢各生一子,名張表、張全,之後,張氏分為東西兩支,繁衍於孝義縣小垣村。至今香火旺盛,後人發達者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