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紅牛

草原紅牛

草原紅牛是較早育成的乳肉兼用牛種之一,是以乳肉兼用的短角牛與蒙古牛長期雜交而育成。

2020年5月29日,草原紅牛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介紹


草原紅牛是以乳肉兼用的短角公牛與蒙古母牛長期雜交育成的,主要產于吉林白城地區、內蒙昭呼達盟、錫林郭勒盟及河北張家口地區。1985年經國家驗收,正式命名為中國草原紅牛。目前約有草原紅牛總頭數達14萬頭。適應性強,耐粗飼。夏季完全依靠草原放牧飼養,冬季不補飼,僅依靠採食枯草即可維持生活。對嚴寒酷熱氣候的耐力很強,抗病力強,發病率低,當地以放牧為主。其肉質鮮美細嫩,為烹制佳肴的上乘原料。皮可製革,毛可織毯。

外貌特徵


草原紅牛被毛為紫紅色或紅色,部分牛的腹下或乳房有小片白斑。體格中等,頭較輕,大多數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行,略向內彎曲。頸肩結合良好,胸寬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蹄質結買。乳房發育較好。成年公牛體重700~800千克,母牛為450~500千克。犢牛初生重30~32千克。

生產性能


據測定,18月齡的閹牛,經放牧肥育,屠宰率為50.8%,凈肉率為41.0%。經短期肥育的牛,屠宰率可達58.2%,凈肉率達49.5%。在放牧加補飼的條件下,平均產奶量為1800~2000千克,乳脂率4.0%。草原紅牛繁殖性能良好,性成熟年齡為14~16月齡,初情期多在18月齡。在放牧條件下,繁殖成活率為68.5%~84.7%。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29日,草原紅牛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