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顯微組織
鋼和鑄鐵中的聚合體
目錄
鋼鐵顯微組織用金相顯微鏡觀察時試樣表面應磨平拋光,並用適宜的侵蝕劑稍加侵蝕。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需要進行更加複雜的試樣準備工作。金相顯微鏡最高放大倍數可達2500倍,電子顯微鏡可放大幾十萬倍(見光學金相檢驗)。鋼和鑄鐵都是在鐵中加入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形成的合金,其中,含碳量為0.77%的鋼稱為共析鋼;含碳量低於0.77%的鋼稱為亞共析鋼;含碳量為0.77~2.11%的鋼稱為過共析鋼;含碳量高於2.11%的稱為鑄鐵。不同含碳量和合金成分的鋼或鑄鐵,其顯微組織各不相同。同一成分的鋼或鑄鐵,經過不同的金屬熱處理后也具有不同的顯微組織(圖1)。不同的顯微組織具有不同的性能,因此鋼鐵可以通過熱處理獲得不同的性能。鋼鐵顯微組織分析是研究鋼鐵和評定鋼鐵製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鋼鐵顯微組織
鋼鐵顯微組織
固態鋼鐵中的相相是鋼鐵顯微組織的基本組成單元。圖2c中白亮的基體和白色的條狀物便是兩種不同的相。兩種相之間有明顯的分界面。同一種相的內部,化學成分、原子排列方式和各種性能基本一致。液態的鋼或鑄鐵中只有一種相,即液相。固態鋼鐵中可能出現多種不同的相,大致可以把它們分為固溶體和化合物兩大類。
固溶體碳或其他合金元素固溶於鐵中形成的固態溶體。固態純鐵在不同的溫度範圍內有 3種不同的原子排列方式,分別稱為α 鐵、γ鐵和δ鐵。碳或其他合金元素溶入α 鐵形成的固溶體稱為鐵素體;溶入 γ鐵形成的固溶體稱為奧氏體;溶入 δ鐵形成的固溶體稱為 δ固溶體。與溶液相似,固溶體的溶解度也隨溫度的升降而增減。
化合物碳、鐵或某些合金元素之間都可以形成化合物。鋼鐵中最常見的是碳與鐵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式為Fe3C(含碳6.67%),稱為滲碳體。這種化合物硬度很高,但很脆。
鋼鐵在加熱或冷卻時,其中的一些相會轉變為另一些相,即發生相變。在緩慢加熱或冷卻條件下發生的相變是平衡相變,轉變產物是穩定的組織,即平衡組織。快速加熱、特別是快速冷卻時則會發生不平衡相變,形成不穩定的組織,即不平衡組織。一旦原子有了足夠的活動能力而且有足夠時間完成某些運動,不平衡組織會重新轉變為平衡組織。
純鐵本身在加熱和冷卻時會發生液相與δ鐵、δ鐵與γ鐵、γ鐵與α 鐵3種相互轉變。鋼和鑄鐵在加熱和冷卻時會發生更多種的相變。鐵碳合金平衡相圖能較全面地反映碳鋼和鑄鐵發生平衡相變的情況。
鐵碳合金平衡相圖圖1中各條曲線表明含碳量不同的碳鋼和鑄鐵發生各種平衡相變的溫度。各曲線之間的區域稱為相區。相區中所標符號L、δ、A、F 和Fe3C,分別代表液相、δ固溶體、奧氏體、鐵素體和滲碳體。這些相區反映不同含碳量的碳鋼和鑄鐵在不同溫度下穩定存在的相。如含碳 0.4%的碳鋼在810℃位於奧氏體相區,表明此時這種鋼中穩定存在的相只是單一的奧氏體(A)。當這種鋼由高溫緩慢冷卻時,大約在770℃開始發生平衡相變,出現鐵素體(F)。冷到727℃時發生新的平衡相變,奧氏體全部消失,轉變成鐵素體和滲碳體(F+Fe3C)。對這種鋼來說,770℃是它的上臨界點(用A3或Ac33代表)。727℃是它的下臨界點(用A1或 Ac31代表)。金屬熱處理時常用的臨界點如表。
鋼鐵顯微組織
珠光體(P)鐵素體和滲碳體兩相呈片層狀相間排列的組織(圖2a),因在顯微鏡下顯出珠母殼光澤,故名。珠光體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即強度與塑性有良好的配合。它的強度和硬度隨片層間距的減小而增高。片層間距較小,在金相顯微鏡下已難於分辨片層間距的細珠光體,稱為索氏體。片層間距更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片層的極細珠光體,稱為托氏體。奧氏體轉變為索氏體的溫度,比轉變為珠光體時低,轉變為托氏體的溫度更低。對碳鋼來說,只有含碳量為0.77%的共析鋼,其顯微組織才是單純珠光體。含碳量較低的鋼,顯微組織中除珠光體外還會出現鐵素體(圖2b);含碳量較高的鋼在顯微組織中除珠光體外還會出現滲碳體。
貝氏體(B)也是鐵素體和滲碳體兩相混合組織,以美國人E.C.貝茵命名。貝氏體又分為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上貝氏體中的滲碳體呈斷續片狀,分佈於鐵素體片之間(圖2c)。下貝氏體中的滲碳體以小片狀分佈於鐵素體片內(圖2d)。生成上貝氏體的溫度比托氏體還低,生成下貝氏體的溫度則更低。下貝氏體具有比托氏體更好的綜合力學性能。貝氏體屬於不平衡組織。
馬氏體(Μ)由奧氏體(圖2e)轉變而成的固溶體,以德國人A.馬滕斯命名。其含碳量與奧氏體母體相同。由奧氏體生成馬氏體的溫度比下貝氏體還低。奧氏體開始轉變為馬氏體的溫度稱為上馬氏體點,用ΜS代表。馬氏體的形態一般為片狀或板條狀(圖2f、g)。它是一種不平衡組織,有很高的強度和硬度,其含碳量越高,硬度越高。片狀馬氏體性脆,板條馬氏體韌性較高。
萊氏體(Ldd)短棒狀珠光體均勻分佈在滲碳體基體上的混合組織(圖2h)以德國人A.萊德堡命名。它是白口鑄鐵中的常見組織,萊氏體硬度很高,但很脆。在鑄鐵中,碳還會以獨立的石墨片或石墨球出現於顯微組織中。
鋼鐵顯微組織
鋼鐵顯微組織
奧氏體等溫轉變和連續冷卻轉變圖鋼經加熱形成奧氏體后,冷卻到相變點以下的不同溫度區間內等溫保持時,過冷奧氏體發生相變,形成不同的相。如果在不同溫度等溫保持,記下開始相變和終止相變的時間,在以溫度為縱坐標,以時間的對數值為橫坐標的圖上分別聯成曲線,就繪成奧氏體等溫轉變圖。這個圖的曲線因鋼的成分不同而不同,奧氏體化溫度和鋼的晶粒度對它也有影響。圖3是含碳0.77%的共析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圖。這個曲線圖表明了等溫處理時,溫度、時間和相變數三者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鋼鐵熱處理的冷卻過程大多是連續進行的。因而,將加熱到奧氏體狀態的鋼以各種不同速度冷卻到室溫(或室溫以下),在冷卻中途記取轉變開始和終止(或一定轉變數)時的溫度和時間,就可得到相應的連續冷卻轉變圖(圖4)。利用這個圖就可以預測在不同淬冷介質(不同的冷卻速度)中冷卻時所獲得的不同的相組成。
參考書目
王健安編:《金屬學與熱處理》,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