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撖東嶽廟
南撖東嶽廟
位於山西省翼城縣南撖村。現存建築物主體是大殿和獻殿,大殿兩側有配殿,獻殿兩側為廂房。大殿內的東嶽大帝黃飛虎塑像已被毀,尚殘存幾處清代壁畫。我國現存的東嶽廟大都是明清建築,而南撖東嶽廟卻要早得多,最遲應為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後。雖經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葺,但大殿、獻殿仍保留著元代建築風格。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南撖東嶽廟 VI-431
南撖東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清代岳廟古建築。屋架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是古建築上常用的一個重要構件,明清以後的斗拱只為裝飾之用,而在東嶽廟的建築中,斗拱在設計上獨具匠心,昂嘴前身支撐前壓,昂尾與檁條相連,起到了很好的平衡支撐作用。大殿的后檐、金柱上不施普拍枋,似有肩早期的風格。磚雕工藝亦屬上乘。
東嶽廟共有二進院落,現有的大殿、獻殿等建築都屬於二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戲台和鐘鼓樓組成,只可惜它們先後被毀,現僅存遺址。
如今的麥田,正是當年戲台所在地。南撖村上年紀的村民依稀記得戲台的樣子。翼城縣歷史悠久、自古繁榮。在一萬年前就有了新石器時期的棗園文化遺址。唐堯曾定都翼城堯都,周成王“桐葉封弟”就是封在翼城,晉國三十六代國君就有二十五代生活在翼城這片沃土上。政治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文化的繁榮,宋元時期,這裡的元雜曲尤為盛行。如今,全縣僅保留下的戲台就有70多座,有許多堪稱精品。在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翼城縣曹公村的元代四聖宮戲台,武池村的元代舞樓,同時上榜。作為雜曲主要發源地的平陽,翼城當年的盛景可見一斑。時光流轉,歲月無情。當年的東嶽廟戲台已化為烏有,但站在鐘鼓樓遺址上注視前方,戲台的巍峨在腦海中隱現。大紅幔布,鳳冠霞衣,弦索胡琴,一代代名角在這方歷史的舞台上恣情揮灑。生死離別,歡樂悲喜,人間萬象,一張張脂粉油彩的艷麗面具,盡情釋放著多彩的人生篇章。
夕陽西下,東嶽廟消失在夜色里。
歸途中,縣文物旅遊局局長解雲霞打來電話,眼下她正在上海為文物保護和開發呼號奔走。她告訴記者,得知縣裡有3處文物晉陞“國保”后很高興,目前南撖東嶽廟的修復方案正在設計中,專門編製文管所的工作也在積極運作。
歷史就是一輛滾滾駛前的馬車,我們既是守望者,也是創造者。當我們為一個元代的東嶽廟保存至今而慶幸時,我們也要作好傳承的準備。那就是我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