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綿䲁

長綿䲁

長綿䲁俗名:海鯰魚光魚。分類:鱸形目、綿䲁科、長綿䲁屬。體長似鰻形,微側扁。口鈍圓。口大,低位。上頜略長於下頜。齒細小,尖銳,外行齒較大;眼小,上側位,眼間寬。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及前蘇聯遠東地區。

形態特徵


長綿䲁
長綿䲁
背鰭91-ⅪⅤ-20:臀鰭98,胸鰭17;腹鰭3。鰓耙6+12。體長為體高7.8倍,為頭長4.8倍。頭長為吻長3.1倍,為眼徑8.1倍。體頗延長,鰻形,前部亞圓筒狀,後部側扁。頭中大,寬大於高。吻圓鈍。眼小,上側位。眼間隔較寬,微凹。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頗小,后鼻孔具一短管。口大,前下位,弧形。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后緣下方。牙尖銳,上頜前端具牙3行,中央具犬牙一對,下頜前端具牙2行;最後具3犬牙。犁骨及齶骨均無牙。唇發達。舌厚,圓形。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具假鰓。鰓耙粗短。體被小圓鱗,埋於皮下。側線完全,向後伸達尾鰭基。背鰭一個,基底頗長,起點在鰓孔上方稍前,前部具鰭條,後部近尾鰭處具短小鰭棘,鰭棘部後方續具細小鰭條,與尾鰭相連。臀鰭延長,基底短於背鰭基,起點在背鰭第二十一鰭條下方,無鰭棘,後端與尾鰭相連。胸鰭寬圓。腹鰭很小,喉位,相互接近。尾鰭短小,不顯著。體灰黃色,腹部白色,背側具縱行黑色斑塊15個,體側在側線上下方具暗色雲狀斑塊10餘個。眼間隔及眼后具一方形黑斑。背鰭第四至第七鰭條上方具一黑色圓斑。
白斑狼綿䲁
白斑狼綿䲁
體長似鰻形,微側扁。口鈍圓。口大,低位。上頜略長於下頜。齒細小,尖銳,外行齒較大;眼小,上側位,眼間寬。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有假鰓,皮下有細小圓鱗。鱗小,圓鱗,埋於皮下。側線中位,到尾部後半位逐漸消失。背鰭、臀鰭長。胸鰭寬圓,尾鰭較小,不顯。體淡黃黑色,背緣及體側中央有淡黑斑背鰭上也是有些許黑色圓斑,眼間及眼后具一方形黑斑塊。
長綿䲁
長綿䲁

生活習性


棲息深度可達50米,體長可達30厘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Okhotsk海。海產小雜魚,體形小.肉質欠佳,可供食用。

地理分佈


中國分佈

於渤海、黃海、東海;

世界分佈

長綿䲁
長綿䲁
於日本、朝鮮及前蘇聯遠東地區。

生態及經濟意義


屬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多匍匐海底。由於主要攝食甲殼類,成魚除了甲殼類,還有瓣鰓類、橈足類等;長綿䲁屬卵胎生。2齡性成熟,產卵期為12~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