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的結果 展開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徠伊斯坦布爾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阿亞索菲亞博物館,無疑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它最初是由康士坦丁大帝建造的教堂,六世紀中又由朱斯特尼大帝再建,後來被改建成清真寺。它巨大的圓頂直徑達33米,離地高55米,站在其中,你能立即感受到莊嚴肅穆的氛圍,博物館內拜占庭文化的典範。

展館簡介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堂。它是一個氣勢宏偉的長方形石頭建築,上面巨大的穹頂,直徑31米,離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個大玻璃窗,4座雄偉的拱門,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禮塔,將這座千年歷史的大教堂改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后,將它改為博物館。
2聖索菲亞教堂內景及歷史
1簡介
目錄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Museum)原稱聖索菲亞大教堂,勿庸置疑,它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偉大、壯觀、輝煌的阿亞索非亞大教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宗教建築典範,是東西方文化匯合的產物。這座偉大的建築物是迄今為止人類建築歷史上倖存下來的遺產。阿亞索菲亞教堂在羅馬帝國916年的統治中被用作為教堂,而前後作為清真寺存在了481年,直到1935年才被改為博物館。土耳其人征服伊斯坦布爾以後,阿亞索菲亞進入了土耳其時代,並開始了各種復建。在索菲亞的內部和宣禮台處都可以找到最美的瓷磚和用土耳其語言書寫的文字。某些蘇丹和蘇丹王子的陵寢、蘇丹馬哈姆特一世噴泉、小學、圖書館、蘇丹阿卜杜麥吉特的寢宮、都是索菲亞博物館里土耳其時期建築的典型。這些陵寢與內部所用的瓷磚及其建築風格都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古典建築的代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在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有一座宏偉而奇特的建築。一眼望去,巨大的方形平台上覆蓋著絳紅色的圓形穹頂,這分明
是一座教堂。但是,稍加留意,卻看到穹頂四周有四座白色宣禮塔,這顯然是一座清真寺。惶惑之中向當地人請教,得到的答覆是:這是一座博物館。那麼,這座建築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初到伊斯坦布爾時遭遇的一大困惑。
我後來發現,三種說法其實都不錯。這座建築經歷了歐亞兩大洲交接地帶一千四五百年政治、文化、宗教的大變動,實際上具有幾重屬性:它最早是教堂,後來被改為清真寺,現在則是一座歷史博物館。
伊斯坦布爾最早稱拜占廷,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希臘移民城市。公元4世紀初,帝國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動蕩。君士坦丁稱帝后,於330年將國家的政治中心從亞平寧半島轉移到拜占廷,后將其易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奧多西皇帝將帝國疆土分為互不隸屬的東西兩部分,從而出現東、西兩個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亦稱拜占廷帝國,則以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又延續了近千年。
君士坦丁大帝不但將國家的政治中心東移,還改變了國家的宗教政策。鑒於新興的基督教在帝國範圍內廣泛傳播,對傳統的多神教提出嚴峻挑戰,他就一改過去對基督教殘酷鎮壓的政策,給予其合法地位,自己在臨終前也成為其一個信徒。狄奧多西皇帝執政后,進一步頒布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下令所有臣民都成為基督教徒。帝國分裂后,基督教也一分為二:西部的自稱“公教”,通稱“羅馬天主教”,依託的是拉丁文化傳統;東部的自稱“正教”,通稱“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依託的則是希臘文化傳統。
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倡導引發教堂修建熱潮的出現。在君士坦丁堡,最早的教堂修建在異教的阿波羅神廟遺址上,木製圓頂,時稱“大教堂”。不久,一場大火將其焚毀。狄奧多西皇帝於415年下令在原地重建。一百多年後的532年,教堂再次被焚毀。篤信東正教的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又決定立即重建。
聖索菲亞教堂內景
查士丁尼一世指定來自小亞細亞的安提米烏斯和伊薩多盧斯為工程師,決心把教堂修建得規模空前。安提米烏斯是當時最傑出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而他的助手伊薩多盧斯則是當時最傑出的幾何學家。他們商定利用新近出現的拱形技術來修建,並在內部裝修上狠下功夫,以使整個教堂顯得雄偉而艷麗。修建方案得到皇帝的恩准后,他們從全國各地招來上萬名工匠,從羅馬、雅典、帕羅斯島採購了各種色彩的大理石。工匠分兩班作業,夜以繼日施工,5年時間即大功告成。教堂整體是“巴西利卡式”,亦即長方形會堂式,長77米,寬70米。中央大堂是一個直徑32米的大穹窿,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半圓形的小穹窿。大穹窿由4根粗大的花崗石石墩支撐。石墩間修建有拱門,拱門上有方形平台,平台上有幾十根石柱。教堂內壁和石柱全部使用彩色大理石和壁畫裝飾。迴廊和側廊上均鑲嵌著用彩色玻璃和馬賽克拼砌的聖像畫。537年12月27日,在新教堂首次舉行禮拜式。查士丁尼一世看到教堂外部如此雄偉,內部如此豪華,不禁驚喜交加,當即將其命名為“聖索菲亞”,意為“神聖的智慧”。
在後來的九百多年中,聖索菲亞教堂一直是拜占廷帝國的宮廷教堂,新登基的皇帝都在這裡舉行加冕儀式。由於君士坦丁堡位於地震活躍地帶,又不斷發生外族入侵和內部騷亂,這座教堂經常遭到破壞,需要不斷進行維修或加固。同時,幾乎每代皇帝和皇后都競相為教堂添建一些新的設施。這樣,以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的教堂為基礎,聖索菲亞教堂的規模不斷擴大,裝飾越來越華麗,成為了世界上所有東正教教堂的“母體”。
既然這座教堂是拜占廷帝國和基督教興盛的產物,那麼,隨著這個帝國的衰落和另一個新帝國的興起,隨著基督教在這個地區逐漸被伊斯蘭教取代,它的命運也就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懷抱聖嬰的聖母瑪利亞,兩旁是拜占廷帝國皇帝康尼努斯及皇后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13世紀,來自中亞的一支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侵入小亞細亞,建立奧斯曼帝國。這支突厥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土耳其人。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君士坦丁堡,延續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國最終覆滅。此後,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更名為“阿亞索菲亞”。
既然是清真寺,穆罕默德二世就命令當時著名的建築師錫南按照清真寺的要求對教堂進行改造。錫南先是在這座建築物的東南角修建了一座高約50米的宣禮塔。此後,又有人在東北、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各修建了一座宣禮塔。這樣,從外表來看,大教堂儼然變成了一座清真寺。後來,人們又在清真寺南邊修建了花園,在花園中修建了一些小型的穹窿形建築,作為一些蘇丹及其王妃們的陵寢。在教堂內部,東正教徒祈禱時用的條凳被拆掉,地板上鋪上供穆斯林跪拜的地毯。因為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原來牆壁上的聖像畫都用石膏或石粉覆蓋起來,掛上8個很大的圓木牌,用阿拉伯文書法體寫上安拉、先知穆罕默德以及一些天使的名字。同時,人們在朝著麥加的方向修建了壁龕,修建了白色大理石的布經壇,還修建了專供帝國蘇丹秘密祈禱時使用的“蘇丹室”。這樣,大教堂就從裡到外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清真寺,前後使用了四百多年。
1920年,奧斯曼帝國壽終正寢。三年後,土耳其成為共和國。這一重大政治變化又給聖索菲亞教堂帶來了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共和國總統穆斯塔法·凱末爾雖然信仰伊斯蘭教,但主張政教分離。1935年,他頒布法令,將阿亞索菲亞清真寺改為博物館,名稱一仍其舊。凱末爾這樣做,據說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原來,奧斯曼帝國建立后,希臘人徠與土耳其人之間以及東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一直沒有停息。同時,東正教佔主導地位的俄羅斯同土耳其的矛盾也不斷加劇,有時還會爆發為戰爭。考慮到這些因素,凱末爾認為,將這座著名的宗教建築世俗化,改成所有人都可參觀的博物館,不但有利於保護這個重要文化遺產本身,更有利於國家的團結與安定。
走進這座開放已七十年的博物館,穿過五六十米長的前廊,通過當年專為皇帝和蘇丹設置的“御門”,我們來到這座建築物的主體部分,即作為教堂的中堂和作為清真寺的祈禱大廳。這是一個巨大的穹窿形殿堂,穹頂四周修建有四十個拱形天窗,外面的光線從此酣暢地灑進來。奧斯曼帝國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曾寫道:一走進大殿,你就會感到眼前一亮,光線好像不是從外邊射進來,而是在大殿內部油然而生。在明亮的光線之下,我們看到幾根巨大的大理石圓柱熠熠生輝。圓柱呈綠色或紫色。綠色在伊斯蘭教中是和平的象徵,而紫色則是拜占廷帝國皇帝崇尚的“聖色”。兩種顏色並存,顯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曾在這裡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大殿兩旁是側廊,分上下兩層。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會看到,頂棚上繪製的是聖像,牆壁上鑲嵌的也是聖像。基督教崇敬聖母、聖嬰、聖徒和天使。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教堂中,最常見的是他們的雕像。而在東正教的教堂中,最常見的則是他們的畫像。聖索菲亞教堂中的聖像畫大多是查士丁尼時代以後的作品,以前的大都已被毀壞。原來,在八、九世紀之交,拜占廷帝國內部圍繞聖像問題曾發生激烈爭論。有人反對崇拜聖像,因為《聖經》中早就有禁止崇拜偶像的誡命。另有人主張崇拜聖像,認為聖像是教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訓育信徒的重要手段。730年,利奧三世皇帝正式下令禁用聖像,崇拜聖像的信徒遭到嚴厲鎮壓,教堂中的聖像畫全部被毀壞。直到843年,這場毀壞聖像的風潮才宣告平息,教堂中的聖像畫又興盛起來。到奧斯曼帝國時代,伊斯蘭教也反對聖像崇拜。但是,聖索菲亞教堂中的聖像畫這時並沒有被毀壞,而是被石膏或石粉所覆蓋。改為博物館之後,那些石膏或石粉被刷掉,聖像畫重現真容。就這樣,作為拜占廷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聖像畫得以永久保存下來。
現在,土耳其以外的不少人仍把阿亞索菲亞博物館稱作聖索菲亞教堂。我想,這不單反映出人們的積習難改,更反映出人們對拜占廷建築藝術的熱愛與懷戀。我曾幾次參觀其華美的殿堂,也曾幾次站在遠處眺望其作為“拜占廷拱形建築藝術經典代表”的壯麗外觀:那氣勢磅礴的古羅馬巴西利卡式的整體結構,那雄偉壯麗的古希臘圓柱式的鮮明造型,那精妙絕倫的古西亞拱券式的獨特風格,和諧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這說明,它不但承襲了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的傳統,又大量吸收了東方,特別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精髓。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對周邊國家,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正教盛行的國家,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因此,我總覺得,對這座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建築,不必再強調它是什麼教堂或清真寺,它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展現的是千百年來歐亞兩大洲人民創造性的聰明才智,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相互碰撞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