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小鯢

IUCN極危物種

安吉小鯢(學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鯢科、小鯢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雄鯢全長153~166毫米,雌鯢全長166毫米左右。頭部卵圓形而平扁,頭長略大於頭寬。軀幹粗壯而略扁。尾基部近圓形,向後逐漸側扁。體背麵皮膚光滑,眼后至頸褶有一條縱膚溝。四肢較細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重疊或互達掌、跖部。雄鯢肛孔縱裂,前緣中央有一個小乳突。卵呈圓形,動物極黑色,植物極灰白色;卵徑3.5毫米,連同卵外透明膠囊其直徑為12~14毫米。

安吉小鯢對棲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尤為嚴格,該物種生活於沼澤地中的泥炭蘚下腐殖質層中,產卵季節進入水坑。以多種昆蟲及蚯蚓等小動物為食。僅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00米的沼澤區域和浙江臨安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海拔1600米的沼澤地內。

發展歷程


1990年3月19日,在浙江省北部安吉縣境內龍王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00米處,採得小鯢標本9隻;同年12月在同一地區又採得標本10隻,以及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卵和胚胎,經鑒定為小鯢屬一新種,模式標本均保存於杭州師範學院生物系標本室。

形態特徵


雄鯢全長153~166毫米,雌鯢全長166毫米左右,雄、雌鯢尾長均為頭體長的93%左右。頭部卵圓形而平扁,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無唇褶;無囟門,犁骨齒列呈“Ⅴ”形,內枝有齒14~16枚,外枝有齒5~8枚,齒列向後延伸達眼球后緣。軀幹粗壯而略扁。尾基部近圓形,向後逐漸側扁,尾背鰭褶低而明顯,尾末端鈍圓。體背麵皮膚光滑,眼后至頸褶有一條縱膚溝;背部中央有一條脊溝,體側肋溝13條;頭體腹面光滑,頸褶明顯。四肢較細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重疊或互達掌、跖部;掌、跖部均黑色無角質層,掌突和跖突明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體背面暗褐色或棕黑色,腹部灰褐色,均無斑紋。雄鯢肛孔縱裂,前緣中央有一個小乳突。卵呈圓形,動物極黑色,植物極灰白色;卵徑3.5毫米,連同卵外透明膠囊其直徑為12~14毫米。

生活習性


安吉小鯢對棲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尤為嚴格,該物種生活於沼澤地中的泥炭蘚下腐殖質層中,產卵季節進入水坑。成鯢多棲息在山頂溝谷處沼澤地內,周圍植被繁茂,地面有大小水坑,水深50~100厘米;以多種昆蟲及蚯蚓等小動物為食。解剖后檢査胃內容物,發現有蜻蜒幼蟲、鞘翅目龍虱科的小型龍虱、半翅目划蝽、蚯蚓等,尚有一些泥炭蘚的碎片。室內飼養投喂蚯蚓、水蚯蚓黃粉蟲幼蟲、蛙蝌蚪以及動物碎肉等均嗜食。

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00米的沼澤區域和浙江臨安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海拔1600米的沼澤地內。
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

生長繁殖


每年於12月到翌年3月在水坑內繁殖產卵,產卵袋一對,一端相連成柄,黏附在水草上,其長46~58厘米;卵粒不規則排列在卵袋內,每條卵袋內有卵43~90粒,每一雌鯢可產卵96~151(124)粒,雌鯢產卵完畢即離開水坑,雄鯢在水中逗留時間較長。幼體在水坑內發育生長。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ver3.1——極危(CR)。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極危。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極危。
種群現狀
● 浙江龍王山保護區安吉小鯢現狀
自1999年發現安吉小鯢后,分別對其種群數量、生態習性和生境進行了部分研究,結果表明,安吉小鯢的卵帶數量在130對左右,適宜安吉小鯢繁殖的水坑數量為9個面積約1.5平方米的水坑。但2012年的調查表明,安吉小鯢的卵膠囊數量和適宜棲息地面積有縮減的趨勢,遠低於發現該種群時的水平,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 浙江清涼峰保護區安吉小鯢現狀
浙江清涼峰安吉小鯢發現較晚,經過近3年對其卵帶數量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其卵膠囊數以2012年產98對為最多,2011年產92對,2013年產95對,平均每年產95對。通過比較分析顯示,安吉小鯢的卵膠囊數量和種群數量呈平穩趨勢;分佈在浙江清涼峰的安吉小鯢棲息地面積較小,但與龍王山安吉小鯢棲息地相比適宜繁殖的水坑數量和面積有一定的優勢。
瀕危原因
隨著保護區的建立與運作,大規模砍伐森林、拓墾土地、家畜放牧等行為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護區內植物長勢良好,部分植物已繁衍至沼澤地中以汲取更多的水分;原有的沼澤面積逐漸縮小。加之高海拔區域氣候多變,水是較為缺乏的資源,自然沼澤會進一步乾涸,以至於面積進一步縮小。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這些地區大多生物多樣性豐富、風景優美是許多遊客和旅遊的熱點地區,這樣使得原本天然的沼澤環境遭到任意的踐踏和破壞;另外,丟棄垃圾給棲息地環境和水源環境帶來污染。這些因素勢必會對安吉小鯢的生存帶來重大的威脅。
除此之外,對安吉小鯢的捕殺以及許多自然因素,如氣候變遷、紫外線輻射增加和外來種的入侵等因素,都對安吉小鯢種群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安吉小鯢本身的一些因素,如疾病傳播、同種相殘等對其生存繁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此,建立系統的保護對策,對安吉小鯢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 ● 加強宣傳力度,積極教育引導:小鯢科物種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研價值,對生態系統的穩定、基因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安吉小鯢種群數量稀少,加之對棲息地生境的要求嚴格,已經面臨種群滅絕的危險。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瀕危物種相關知識,提高普通民眾的保護意識,激發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安吉小鯢保護事業。同時,還應加大現行法律法規中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盜獵安吉小鯢標本的活動。
● ● 保護棲息地生境的完整:生境喪失是安吉小鯢的致危因子之一,也是安吉小鯢種群衰落的關鍵。對安吉小鯢的棲息地,尤其是種群集中的核心地域,改善和修復已遭部分破壞的生境十分重要。首先,安吉小鯢對水質的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水質監測的指示物種。但近些年來,旅遊業的發展、人為活動的增加,使得水質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勢必會對安吉小鯢的生存帶來巨大壓力。因此,要降低開發程度、控制遊客數量和遊客活動範圍,建立旅遊景區超載預警及限客強制性制度,以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改善安吉小鯢棲息地水質。其次,水分是動植物生長所必需環境因子,要適當的對安吉小鯢適宜棲息地進行改造,對生長在沼澤內的高大植物進行清理防止因水分爭奪而造成沼澤面積的縮減、建立隔離圍欄防止大型動物和遊客進入破壞生境。再次,高山地區水分缺少,而安吉小鯢的繁殖和生長都離不開水。因此,重建一些利於其繁殖的生境,如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攔截水流,以維持沼澤地的適宜生境,為安吉小鯢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保障。
● ● 擴大異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規模:小鯢屬的部分種類的人工飼養繁殖技術已經得到了加快發展,原來只有專業組織才能進行的飼養繁殖技術現已經“普及化”。因此,做好野生動物的繁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對珍惜野生動物的異地保護和救護保存的作用。通過引入安吉小鯢,探索適宜的生存繁殖條件,加強人工飼養繁殖實現恢復其野外種群數量是實現保護野生動物的最高要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龍王山管理處通過近三年的試驗,成功的對安吉小鯢的卵帶進行人工孵育,並將孵育出的安吉小鯢放歸千畝田區域,初步實現了人工飼養繁殖工作。但是,由於安吉小鯢對棲息地條件和繁殖條件的特殊性,因此需更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其適宜的環境,更好的應用在人工繁育及其放歸自然中。
● ● 進行安吉小鯢的生態學、生物學、繁殖學及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全球氣候變遷、紫外線輻射增加、環境激素、疾病傳播和外來種入侵等因素對兩棲動物,尤其是瀕危物種的影響引起人們的重視。統計表明,小鯢科現有8屬25種,28%的物種為易危以上保護級別,且已有多項研究獲得國內外廣泛關注。但是,由於安吉小鯢特殊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習性,野外觀察難度大,對他的研究較少,截至2013年僅6篇有關安吉小鯢的報道,且大多是人工繁育下的初步研究,而在其種群生態學、分子生物學、動態監測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缺,,還沒有相對系統性的對安吉小鯢的種群數量進行調查。因此,要加強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建立系統的動態監測體系,使這些特有資源在科學的指導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與利用。